冯进波
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湖北分公司,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根据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实践,分析地形、植物、水体等的应用,做简单的论述,提出设计策略和方法,共享给相关人员参考。根据建筑设计实践总结,依托风景园林资源,充分利用地形和植物以及水体等的价值,打造高品质建筑景观,提升风景园林建筑的价值与效益。
关键词: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地形;植物;水体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带动着风景园林建筑的增加。从建筑设计实践分析,其在整个景观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做好建筑设计质量的把控。通过实现建筑与植物以及水系的融合,提升景观质量与效果,增强体验者的体验。
1 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原则
根据设计实践总结,建筑作为硬质景观,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重要的场所特征。建筑景观设计实践中,地形为依托与根本;水体的可塑性以及表现力很强;植物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等。开展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实践,做好深度分析与解读,提出建筑与环境融合的策略。贯彻“天人合一”理念,促进建筑和自然环境能够和谐与统一,提升景观的质量。
2 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实例分析
2.1 案例概述
以A风景园林为例,打造了湿地生态旅游线路。整个公园935公顷,其中包括616公顷的水域面积,拥有360多种野生植物,百余种表鸟类,公园景观旖旎,实现和城市和谐共生。整个园林的景观质量较高,建设了建筑景观、水体景观以及生态景观,形成整体生态,打造高品质景观,面向体验者提供优质的服务。现结合园林建筑设计实践,进行如下总结与分析。图1为景观图。
.png)
图1 景观图
2.2 建筑景观设计分析
从景区建设项目实践分析,建设了特色建筑。顶部配置了绿化设施,同时设计坡道,体验者能够沿着坡道进入到顶部进行美景的观赏。此外设置了停车场,通过改造设计后,停车位超过500个。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打造优质的风景。此湿地公园实现了水资源、水生动植物、山地森林资源与整体的城市生态系统紧密结合,打造绿色生态系统。实践中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科学修复、资源合理利用、持续化发展”的原则,保障公园地形地貌与水体以及植被等有机结合,同时实现对湿地的管理以及生态保护。
园林制订了《水质治理综合规划》,并且编制一湖一策实施方案,组织开展水质治理以及水生态修复等工作。实践中,通过抽干湖水和微生物生态修复等系列行动,形成“水下森林”,提高覆盖率。目前,湖水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不错成效,水质达到标准。
通过组织开展湿地保护和恢复项目,促使园林品质得到提高。通过建设宣教中心和保护管理站以及野生动物救护站等,实现对受损驳岸的保护与恢复、增加植物多样性、提高生态承载力,营造优质的栖息环境。湖水经过多年的生态修复,已经生长很多沉水植物,形成大规模“水下森林”,展现优美的景色。
从公园的植物景观分析,拥有峭壁森林与水下森林,同时能够欣赏到天柱岩与石室岩,山体犹如峭壁一般,树木落叶存在在岩缝内,经过长期积累,沉积出质量较高的土壤,生长大规模的榕树和鸡蛋花树,形成高品质的峭壁森林[1]。
3 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策略总结
3.1 地形的应用
根据风景园林建筑的设计实践,地形的应用,起到重要的作用。按照影响程度,将地形划分为大地形和小地形以及微地形。其中,小地形指的是台地与土丘以及平地等;微地形指的是起伏比较小的地形。根据以往的研究与经验总结,风景园林建筑的设计,室外活动设计地形为重要因素,要做好功能性与美观性的整体把握。除此之外,考虑到地形和很多环境因素存在紧密联系,会给整体建筑的美观性带来影响。景观的设计,涉及到排水系统和土地使用等。开展设计前,要做好地形勘察和调查,坚持协调与美观设计原则,把握建筑整体的美观性,提出高品质的建筑设计方案。对建筑选址方案,要进行评估和分析,做好整体把握和控制,促使地形与建筑的整体融合。如果遇到地势不平的情况,合理设计亭台楼阁或者相应的建筑,实现景观和建筑主题融合[2]。
3.2 植物的应用
一般来说,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实践中,常用的植物包括草本和木本等,可选择草皮和木本等。常用的木本植物,例如针叶灌木和针叶乔木以及阔叶灌木等;应用的草本植物,例如百合和芍药等。除此之外,风景园林的设计与建设,还会配置水生类植物和其他植物,例如凤眼莲和水浮莲等。设计时根据园林的主题选择,选择不同的乔木和草木以及灌木等,形成各层次的景观。配置植物时,通过选择适宜的植物,起到增强建筑质量与功能性的作用。设计工作人员开展植物配置,坚持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把控,如此一来能够保障景观的效果,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结合。依据植物的特性和特点,采取针对性配置方案,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根据统计分析,地被和灌木以及攀缘植物等,能够共生共存。依据此规律,进行景观植物的配置。结合建设环境的特点,合理配置景观植物,遵循美学原理,增强景观功能,提升景观建设的效果。建筑设计实践中,要做好色彩和轮廓等的把握,并且注重实现和自然环境的紧密融合。通过植物合理配置,获得优质的景观。构建景观时,充分发挥植物的价值与作用,实现自然空间和建筑空间的紧密结合[3]。通过植物的配置,形成高品质的植物。
3.3 水体的应用
根据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实践,水体起到调节气候的积极作用。开展园林建筑设计实践,要积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一般来说,水体可以增加空气湿度且具有降低温度的优势,应用到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切实发挥水体的价值与作用,能够达到改善建筑和周围环境的效果。从当前建筑设计实践分析,应用于造景的水体,主要为人工水体与自然水体。构建的人工水体,通过水岸的改造,形成自然水体,例如池塘和湖泊等。城市景观一般以基底或者其他景观的衬托,充分利用静水和流水等,构造各类的水体景观,达到整体效果。通过水体和植物的紧密配合,实现山、石与水的相互配合,打造高品质的景观,创造更多的价值与效益。开展建筑设计实践时,要做好水体、地形和建筑的整体把控,构造高品质的建筑[4]。
4 结语:
综上所述,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实践中,地形和植物与水体的应用,能够起到提升建筑质量的积极作用。根据园林实例,开展景观设计分析,总结景观设计的经验和方法,共享给相关人员参考借鉴。通过全面把控,打造高品质的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车自力.地形、植物、水体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农家参谋,2020(05):86.
[2]王靖.试析地形、植物、水体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9(27):72-73.
[3]李家琦.地形、植物、水体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9(10):106-107.
[4]蔡小媚.地形、植物、水体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探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