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设计理论要点及案例思评——以梧州市长下运河两侧区域城市设计为例

发表时间:2021/3/4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32期   作者:祝小涛
[导读] 本文以梧州市长下运河两侧区域城市设计项目为例,运用生态城市设计理论进行分析和评价。

        祝小涛
        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苏州众通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以梧州市长下运河两侧区域城市设计项目为例,运用生态城市设计理论进行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生态城市设计 理论 评析

1 生态城市设计理论
        通过对生态城市设计和传统城市设计的比较,可以发现生态城市设计在理念、目标、方法、实施等方面,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1突出了人与自然环境、人与城市、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指减少自然对人类的不利影响,降低人对自然的负面影响,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人与城市的和谐是指在生态城市中城市环境良好、服务设施完备、人居条件舒适宜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是指城市社会制度公平、社会服务体系完善、人人安居乐业。
1.2 突出环境友好。
        特别是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存非常重要,一方面,人类活动会对自然生态产生不利影响,例如人类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人类过度耕种引起土地的荒漠化等,另一方面,自然生态也会对人类有不利影响,例如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生态城市设计应考虑城市安全和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这两方面都是需要我们予以关注的。
1.3 突出资源节约。
        一方面是减少使用石油煤炭天然气等总量,另一方面多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节约水资源,减少用水量,同时要注意循环用水和减少污水排放;节约利用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高效利用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节约钢材、水泥、玻璃等建设材料,由于这些建材在生产运输中要耗费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建设使用的建材尽量考虑多利用当地自然可再生材料。
1.4突出城市复合功能。
        生态城市设计中,城市用地功能不再是单一性质和简单的功能分区,而是强调多种性质的复合功能,减少交通需求,实现节能减排;合理布局,城市居民居住、工作、学习、娱乐、配套等各项功能在其服务半径范围内齐全完善;
1.5 突出绿色交通。
有利于保持城市良好的交通运输系统。绿色交通强调的是城市交通的"绿色性",即减轻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社会公平,合理利用资源。核心是建立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体系,满足人们的交通需求,以最少的社会成本实现最大的交通效率,交通设施通达有序;安全舒适;低能耗、低污染。

2梧州市长下运河两侧区域城市设计基本介绍
2.1 项目背景
        苍海片区定位为“生态新城+西江明珠”,致力于打造梧州“未来新城,宁静港湾、旅游胜地、游憩乐园、宜居天堂”,是梧州弘扬岭南特色历史文化,发展西江经济带产业、建设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的核心项目。项目建成后,将优化梧州的城市结构,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推动沿江城镇化发展,提升城市承载力。
2.2区域关系
梧州市岭南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形成了“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山——水——城相交融”的山水园林城市初态。苍海片区作为梧州当前最主要的拓展空间,将以苍海湖项目建设带动梧州旅游发展,成为梧州融入区域格局、拉动城市复兴的综合平台。片区将以大山为背景,以人工运河为动力,以蓄水湖为依托,打造梧州山城水都中又一张亮丽的名片。

项目处在苍海片区的景观和生态锁扣与发展主轴上。
2.3项目定位
        集商业、娱乐、文体、休闲和居住于一体的活力滨河地区。
2.4项目设计策略
策略一:明确沿线功能,塑造滨水景观
策略二:建设绿色通廊,开发滨河空间
策略三:延续地域文脉,注重自然风貌保护
策略四:增设亲水岸线,丰富河岸空间
策略五:创造景观序列,加强节点建设
策略六:用简化元素,链接传统;以抽象几何,诠释现代。

        
3方案思评
在本部分,将从生态城市设计理论的六大内容来评析上述方案。
3.1用地评价
规划用地评价是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之一,通过规划用地评价,可以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合理确定可建设用地、限制建设用地和禁止建设用地范围,保护生态敏感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确定建设用地的合理建设强度等,为生态城市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该项目中,不需要确定可建设用地、限制建设用地和禁止建设用地的范围,因为城市设计中就是在可建设用地上实施的,但是通过对现状用地的评价可以得到现状水系和绿地的情况,在接下来的城市设计中可以确定哪些用地可以作为公共空间,哪些可以作为建设开发的用地。项目中将黑石山保留并规划其为黑石公园,作为是一个市级的公园,也是考虑到黑石山坡度较大,山体高度过高,不可作为建设用地来开发,同时也考虑到公共空间的设置来为市民提供游憩的场所。
3.2城市空间结构设计
        在空间结构上为体现生态城市设计的理念,应该从集约化设计,保护性设计和多极化设计和地下空间设计几个角度来考虑。
集约化设计。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一个是节约城市土地和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二是相对集中进行城市设建设。该项目中通过对现状山体的利用设置山体公园,同时对河流进行设计,局部拓宽形成一个较大水面的节点来打造相对集中的建设项目。通过利用苍海湖和行政中心前的较大水面来形成集中建设的两个空间节点。从交通组织上,这样的集中式分布的结构有利于公共交通的组织,建设城市居民出行距离。其他区域分散布置和建设,形成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空间结构类型,既保证了居民生活和交通的便利,同时也保证了片区环境和景观。
保护性设计。一是要保护城市自然的地形地貌,山体和水体。二是根据城市生态用地评价情况,引导利用自然因素,突出城市的生态安全。三是着重保护好城市生态通风廊道,以有效引导城市大气流动,保持城市空间质量。该项目中对黑石山进行了保护并加以利用,形成了良好的公共空间和城市景观。在建设项目的布置和建筑高度进行控制时从城市整体的绿化系统来分析,与城市的绿化网络进行对接,形成一个整体的绿化系统,不会对城市的风廊道和景观视线进行阻挡。在规划管理手段上,通过对蓝线和绿线的划定以及对生态敏感区的开发强度进行控制,我们来保证生态安全。
地下空间利用。在生态城市设计中,土地集约利用是重要内容。为高效利用土地,城市地下空间利用非常重要。从地下空间的使用功能划分,城市地下空间主要包括交通性质的地下道路、地下轨道、地下人行通道、地下停车场库等;安全性质的地下人防等地下综合防灾设施;市政性质的地下给水、排水管网、地下电力设施等城市地下管线设施;商业服务性质的地下商业、休闲娱乐、仓储等。该项目的地下空间利用主要商业性质的地下空间、停车性质的地下空间(停战结合的地下空间)。
3.3城市景观系统设计
在本项目中,并没有明确的从斑块、廊道和基质三种景观元素来构建景观系统,但是整体绿地系统中以绿色为基底,可以作为景观元素中基质;每个景观节点作为斑块,绿廊和视线通廊可以作为廊道。景观界面主要分布在河岸和项目用地边界的建筑界面。滨河设计有绿地,步道,功能区和水面等方面考虑河岸景观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建筑界面从建筑高度,建筑体量和建筑功能等方面打造丰富的边界。极化和梯度设计上还是从景观节点,建筑高度密度和容积率等方面来考虑。生态网络有山体,水体,公共绿地和道路绿地等因素来打造。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