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湿地植物在河道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3/4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32期   作者:李倩
[导读] 本文针对河道生态整治中面临的湿地植物恢复和种群优化问题,以典型河道内湿地植物为对象

        李倩
        辽宁中交理工交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单位邮编:116023


        摘 要:本文针对河道生态整治中面临的湿地植物恢复和种群优化问题,以典型河道内湿地植物为对象,分析常见湿地植物去除污染物的能力,评估常见湿地植物对行洪的影响,构建适宜的河道生态系统,为今后辽宁河道生态整治和水生态保护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湿地植物;河道;生态系统
        随着生态系统承受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大量未经充分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江河湖泊、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增加,造成了大量水体污染,水资源利用率下降,出现水质性缺水。辽宁省作为生态文明先行建设示范区,面临着艰巨的任务。虽然辽宁省主要河流湖库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但辽宁正在进入高速增长、奋力崛起的重要历史时期。随着全省工业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用水量和排污量也将增加,对水环境的压力和挑战必然会增大,如不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必将带来区域性的水污染问题。因而急需在减排、截污的同时开发环保、节能、可持续的治理水体污染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湿地植物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去除水体和底泥的氮、磷等污染物,被认为是控制农业面源和生活污染非常有效的方法。利用河流自身的湿地植物,或者通过生物和生态工程技术修复湿地植物是促使河道发挥其生态功能的重要举措,也是生态水利的重要内容。
        1 湿地植物在河流、湖泊等水生态系统中发挥的作用
        湿地植物作为河流、湖泊等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些水域的生态系统服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湿地植物可以增加水域的水生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优质的水产品,与此同时,优美的湿地植物和高的生物多样性可以增加水域的吸引力,给人带来美的体验。更重要的是湿地植物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去除水体和底泥的污染物,保持高品质的水源,服务于灌溉、生活用水、生态用水等。因而,湿地植物被广泛应用污水处理、湖泊河流生态修复。
        2 湿地植物对河道底泥的影响
        底泥对河道水体中的污染物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能够富集很多重金属离子和有机物,以及一部分氮和磷,有时候底泥的搅动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因此底泥的检测也是河道监测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通过湿地植物对底泥进行湿地植物修复的方法普遍用于环境污染治理领域。有研究表明,沉水湿地植物使底泥中营养元素含量降低,但也有研究表明,湿地植物可以增强底泥的碳汇作用、营养元素截留和重金属富集。湿地植物通过根区微生物影响底泥对水体污染物的吸收,以及湿地植物对底泥污染物的吸收,且根区微生物受季节变化影响。梁威等研究表明,湿地系统秋季的细菌总数量比夏季高,但对照系统夏季的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明显高于秋季。李思聪研究表明,湿地植物通过自身的生长代谢和根际微生物的活动吸收水体和底泥中的营养元素和部分重金属。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对湿地植物密度、湿地植物生长对底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张雅在研究中表明,沉水湿地植物光叶眼子菜和金鱼藻对底泥全氮和全磷都有去除作用,且随着植株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植株的死亡和腐烂会使底泥的全氮和全磷含量增大,但在趋于平衡的过程中,植株的底泥全氮和全磷含量会比无植株的低,跟植株密度也成反相关。

此外,她还研究了不同湿地植物及不同密度下底泥各种微生物的数量关系,表明有植株底泥中的反硝化细菌数量和磷细菌数量,均与植株密度有一定的关系。霍姮翠研究表明,底泥中氮、磷释放量会随沉水湿地植物生物量增加而减少,且分析对比了氮、磷释放速率对不同湿地植物生物量的敏感度。
        3 湿地植物对河道水力参数的影响
        生长在河道中的湿地植物为河流动力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对河道水流运动及水利工程建设有较大影响。近年来,流经植被的水流的运动特性正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在水流的作用下,植被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弯曲变形、随流波动,反过来植被扰动水流,以额外拖曳力的方式影响河道水流的水动力学特性,进而对水体中的动量和质量传输产生影响。植被水流研究的另一个重点是对流动阻力的研究。湿地水流的流动阻力大多来自于植被的阻流作用。植株茎秆枝叶占据了水体空间,减小水体所能占据的空间;植被对水流的扰动增加了水流的不均匀性,增加了水流阻力并导致水位升高。Palmer[12]指出,植被的柔韧度和密度决定了植被的弯曲程度,而此弯曲量又决定了植被对水流的阻力,因此,植被的柔韧性及密度成为植被对流阻影响的主要参数。Fisher[13]的研究也表明,影响湿地植物对水流的阻力的主要因素:湿地植物类型、密度、硬柔、高度、阻水面积和湿地植物分布。David Velaseo等通过对不同密度柔性植被塑料模型植被种于铺碎石的粗糙创面,从糙率、流速分布、植被对水流的阻力效应及紊流雷诺应力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但在国内,这一比较前沿的课题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李艳红等[16]指出河流的紊流特性直接受水生湿地植物的影响,紊流强度垂向分布的最大值的大小及其出现位置与湿地植物的排列密度、湿地植物/水深相对高度以及水流流速有密切关系。刘云在其研究中指出湿地植物的几何形态是影响含湿地植物水流结构的重要因素。杨佳浩研究表明湿地植物种植密度对阻水作用包括:流型、流态、糙率和阻力系数等参数具有显著影响,且其影响大于叶片形状和湿地植物高度对阻水作用的影响。由此可见,湿地植物分布与物种形态对水力参数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是由于植被河道水流内部结构的复杂性,植被对水流的影响研究更多的停留在理论分析和室内实验阶段,结合实际工程的较少,能直接应用于洪水影响分析的成果不多。
        4 展望
        湿地植物作为河流、湖泊等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些水域的生态系统服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湿地植物可以增加水域的水生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优质的水产品,与此同时,优美的湿地植物和高的生物多样性可以增加水域的吸引力,给人带来美的体验。更重要的是湿地植物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去除水体和底泥的污染物,保持高品质的水源,服务于灌溉、生活用水、生态用水等。同时利用河流自身的湿地植物,或者通过生物和生态工程技术修复湿地植物是促使河道发挥其生态功能的重要举措,也是生态水利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Cole J J,Prairie Y T,Caraco N F,et al.Plumbing the Global Carbon Cycle:Integrating Inland Waters into the Terrestrial Carbon Budget[J].Ecosystems,2007,10(1):172-185.
        [2]余红兵.生态沟渠水生植物对农区氮麟面源污染的拦截效应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