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明勋 宋园园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公司 江苏 南京 210093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江苏 南京 210093
摘要:城市水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态系统,水环境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保障水环境治理措施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治理效果的长效性,应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行为,重视“综合解决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应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从城市水系统、区域水循环和水生态安全保障的高度进行城市水体综合治理,实现科学治水、理性治水、长效治水。
关键词:城市;水环境;对策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对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城市水环境需求愈加迫切。推进水环境持续提升,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顺应市民百姓期盼、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客观需要[1]。综合考虑南方某区水环境提升工作的特点,结合该区水环境治理取得的成绩,提出该区水环境问题的分析及相关对策。
1城市水环境治理概况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不仅关乎城市形象,也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该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治水、建城、为民”城市工作主线[2],持续推进黑臭水体治理攻坚,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扎实推进污水处理厂、排污管网、河道沿岸排污口的建设和改造工作,持续优化水生态环境,努力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2城市水环境治理面临的问题
2.1黑臭水体治理存在治标不治本现象
随着该区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剧增,居民生活用水量越来越大,污水产生量的增长也越发快速。但是,城市的污水排放、截污与治理情况还不容乐观,水污染处理不到位,内河水质波动问题频频可见。黑臭水体治理是一项长期、动态的过程,前期整治重要,后期的管护更为重要。目前黑臭河道治理工作重心还停留在“治”上,对于“理”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运转机制[3]。
一些河道通过截污纳管、活水清淤、生态修复等技术措施暂时实现了“水清岸绿”的效果,但是缺乏实质性措施。比如一些河道在治理时把生态修复异化为简单的种水草、撒药、铺石子、曝气、修浮岛等,导致水体的生态修复治理表面化、虚无化,河道真正需要的生态水循环、周边水环境生态系统未能建立。
2.2内河沿线基础条件复杂,治理难度大
城区前期的建设规划相较于城市如今的发展步伐较为落后,大部分河道两岸排口较多,汇水范围内存在较多老旧小区,雨污分流实施条件较差,雨水管截流不彻底,生活污水污水进入到雨水管道中排到河道内,部分雨水管存在晴天排水现象,均对河道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有的河道管理范围内甚至存在乱垦乱种、乱倒乱排、建筑物侵占现象,如部分绿植防护带开垦种菜、迎水坡堆放垃圾等违规现象,影响河道水生态环境和功能正常发挥,均给城市水环境治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3协同治理矛盾重重,责任体系仍待完善
城市水环境改善是一场持久战,内河治理“症状在水中,根源在岸上,核心是管网,关键在排口”,是一个综合复杂的过程[4]。政府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由于现有的发展阶段和经济环境中,水环境治理费用都依赖政府的财政拨款,各级政府往往由于财政压力较大,或者主观上对水环境治理的意识不够等原因,从而导致水环境治理工作成效不明显。此外,在治理过程中,虽然通过“河长制”等形式明确部门职责,强化治理责任网络。然而,随着任务的层层分解,责任也愈加细化,面临的疑难问题越来越多,各部门之间的互相协调问题日益突出,出现协同的矛盾,责任难以落实到位。
3对策探究
3.1加快河湖水系连通,科学优化治理
河湖水系是水资源的载体,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生态流量是维系河湖生态功能的重要指标,事关水环境安全[5]。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快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最大限度地保障河流生态流量。充分考虑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科学确定重要河流断面生态流量,全面建立主要河流生态流量调度机制。在原有生态流量的基础上,要抓好科学规划生态补水,有计划地采取中水补水等措施,构建“河湖连通”体系。要以“河长制”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城市水体保洁管理和面源污染整治,加强对违法排污行为的监管和整治力度。
3.2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海绵城市
用统筹的方式、系统的方法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聚焦污水管网空白区、污水直排、雨天合流制溢流污染、雨污水管网错混接、污水管网水位高、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低等突出问题,以系统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为重点,突出污水源头收集和污染源头管控。加快补齐管网设施短板,强化管网排查检测整治修复;合理控制河湖水位,持续开展问题排口整治,消除污水直排,全面推动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依托海绵城市建设和节水型城市创建,有效提高水资源再利用率,实现城市良性水循环,全面推广和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形成“连片效应”。
3.3坚持长效管护机制,巩固治理成果
黑臭水体治理只是一方面,日常监管更为重要,既要抓好清淤、补水等治标工程,又要抓紧实施截污、污水管网建设等治本工程。要注重常态长效管理,坚持工程建设与长效管理两手抓,构建保水护水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黑臭水体长效动态管护机制,深化落实水生态环境管控“一体化”工作机制,高效应对处置各类水环境问题,加强联合执法力度,认真落实重点断面水环境质量监测、考核任务。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按照片区网格化思路,切实做好责任分区,建立、落实定期巡查机制,通过机制创新,形成全民治河护水的强大合力,确保水环境治理水平明显提升,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结束语
没有绿水青山就没有金山银山。夯实生态根基,发挥生态优势,城市水环境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治理工作的开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要有高屋建瓴的视野、扬长补短的意识、科学有效的方法,以实干精神和过硬作风,结合控源截污等水环境提升措施,严格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整治提升效果,进而不断改善城市水环境状态。
参考文献
[1] 徐敏,姚瑞华,宋玲玲,吴舜泽,谢阳村,王东. 我国城市水体黑臭治理的基本思路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15(02):74-78.
[2]王媛,段晗.浅谈我国水环境现存的问题及对策措施[J].河南科技,2013,2(10):184.
[3] 张淑秀.城市水环境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11(10):31-33.
[4]邓波.横塘河水环境综合治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水运,2017,3(17):110-113.
[5]陈笑汉.城市水环境治理与污染控制的策略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0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