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页 马跃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 100089
摘 要:岳麓山风景区边界有很大部分是被大学城边界挤压所形成的,应控制边界处建筑物高度规模,并在大学城边界处设置过渡区,避免游客与学生互相干扰,同时活跃边界氛围。利用灵活的模块化构筑物作为载体设置满足不同人群使用的功能,安插在过渡区内。
关键词:边界;过渡区;灵活可变;构筑物
一、背景
岳麓山风景区在自然环境方面,有着众多明树古木,在人文环境方面,有着悠久而厚重的历史,至今仍留有众多人文景观。在地理位置方面,位于长沙城区的中心,被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极具人文气息的大专院校所围绕,风景区与大学校园之间无明显分隔界限。
查阅资料得知,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岳麓山东麓几乎被农田包围,只有零星几栋大学的建筑;在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之间,这几所大学依托狭窄弯曲的麓山路逐渐形成带状的校园布局,围绕岳麓山延展开,岳麓山后方仍然是农田;在九十年代以后,岳麓山周围几所大学的校园范围逐渐扩大到江边并侵占岳麓山山脚,由线状布局逐渐变为面状布局,传统农业区基本消失。由此可知,现如今岳麓山景区的边界与六十年代以前的边界已大不相同,该边界很大一部分是被大学校园边界挤压所形成的。
二、岳麓山风景区边界与大学城边界现存矛盾
1.从水平方向来说,由于近些年来校园不断扩张、向外围延展以及建筑密度不断增加等因素,岳麓山景区逐渐被侵蚀,景区周边大量树木草地被毁,景区范围逐渐被压缩,这对于岳麓山景区的生态环境也是一种严重的破坏。
2.从竖直方向来说,周边大学的建筑高度不断增加,城市天际轮廓线逐渐影响山体轮廓线,致使观望岳麓山风景的感受变差。
3.作为隐形旅游资源的大学城吸引来的多是与游学或青少年夏令营有关的游客,作为显性旅游资源的岳麓山风景区吸引来的多是当地晨练、养生的市民,或外地来旅游的游客,而在大学城和风景区之间没有相应的过渡区域,即从人文环境到自然环境之间缺乏停留的地方,游客在此处无法休憩,就会选择在校园内休憩,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两种人群在不必要的情况下互相打扰。
三、解决办法
1.由于岳麓山风景区环境资源较脆弱,因此必须要有严格的保护制度,通过法律法规等强制手段来确定景区边界,并且严禁大学中实体建筑继续向景区侵入。
2.为保证岳麓山风景区外轮廓线完整以及视线通廊的畅通,需要有法律法规严格控制周边建筑高度,并被强有力的遵守和执行。
3.通过设计使得岳麓山风景区和大学城之间形成自然过渡,将自然景观逐渐延伸至大学城内,使得边界更为自然而不生硬,同时在过渡区内即可满足游客正常活动需求,不必到校园内干扰学生的生活学习,且为保护岳麓山风景区自然环境不被进一步破坏,风景区边界不应再被侵蚀,该过渡区应以一种“虚”的形式插入到大学城边缘,学生在课余也可以利用过渡区进行交流活动,形成校园内的活跃区。
四、岳麓山风景区与大学城过渡地区规划设计
1.功能:
根据地图(如图1)统计资料(如表1)得知大学城靠近岳麓山风景区边界处的建筑多为教学楼、宿舍楼等实用性较强的功能,缺乏公共服务以及商业服务业等功能,因此,在风景区边界外围,大学城边界内部可以设置一部分供游客使用的功能,将这部分空间作为岳麓山风景区和大学城之间的过渡区,避免游客深入校园内,影响校园生活,同时过渡区也为学生们提供了聚集互动的场所。可以设置的功能有休息亭、观景平台、茶馆、餐饮、生态厕所等。
![](/userUpload/12(8232).png)
2.形式:
边界效应理论指出:边界是众多信息汇聚的地方,它具有异质性,是变化的所在,容易产生特殊的现象,受到人们的关注。 从人的心理出发,人类容易对异质的东西发生兴趣,而对于同质的东西产生厌倦和腻烦。人们都喜欢停留在林中空地或者森林边缘这样的区域,因此岳麓山风景区边缘应当是游客以及学生都喜欢逗留的区域,是最为活跃的区域,在此处做风景区和大学城之间的过渡区是最为合适的。
由于大学城边界建筑密度较高,所剩余空地很少,为尽量少的对现存建筑和环境进行改动,可以在过渡区内安插符合人体尺度的较灵活的构筑物,较小的体量和分散的布局不会过多影响风景区环境,还可以在空间上形成连续感。构筑物应当为方便移动、拼接和组装的相同的模块单元,满足不同人的各种需求,如集会,交流,购物休闲等。在位置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可能:
2.1与原有建筑物相接
原有建筑物多为教学楼或宿舍楼,在这个位置设置构筑物主要考虑学生群体的使用情况,在功能方面可以设置茶馆、餐饮等功能,可以将多个构筑物单元拼接成较大的组合体,满足演讲、集会、运动等要求。
2.2与大学城边界道路相接
主要考虑游客群体需要休息的需求,由于大学城边界道路较为狭窄,因此在功能方面主要以休息亭、观景台为主,规模也会较小,根据步行疲劳距离设置构筑物,形成散落的“点状”,让仅供车行的道路,也有可以让人停留的地方。
2.3与大学城边界空地相接
在此处主要考虑游客群体和学生群体共同使用的需求,在功能和规模方面受限制较少,不同功能的构筑物可以形成分散或连接在一起的组群,可以沿空地周边布置,留出空地,形成观演小剧场式的空间,也可以将空地占住,让不太熟悉的游客和学生以构筑物所形成的实体为互动对象,进行休息等活动。
从整体来说,这些构筑物在大学城边界形成一系列活跃的点状的空间,这一系列点状的构筑物在空间上形成虚化的“线”,也在一定程度上强调出岳麓山景区的边界,将原本靠较大体量的建筑所围合挤压出的边界进行虚化和再强调。同时这些构筑物可以根据不同活动形式进行不同的组合和改变,在改变的过程中也会活跃过渡区的氛围,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3.材料:
使用颜色较深的木头作为构筑物材料,从颜色方面使得构筑物消隐在茂密的树林中,且与古色古香的校园氛围相一致;从使用方面使得构筑物更加具有亲和力,木头材质温和的触感会吸引人使用这些构筑物;从环保方面,木头材质无污染,且可循环利用。
五、结语
从城市尺度来看,应对边界周围的建筑群体进行严格的限高和限制扩建,尽量避免对岳麓山风景区的自然景观体验产生影响,对于边界外部的众多市民来说,严格的限高和限制扩建也保证了在城市各处观赏岳麓山风景的视线不被遮挡,保证了视线通廊的畅通,给市民以美的体验。
从边界空间来看,由于大学城与岳麓山风景区的边界处仅有树林,并无水面等景观,因此在这部分仅需要考虑对地形高差和森林景观的利用,通过灵活可变的木质模块单元的组合拼接,形成层层跌落的组团或者散点式的布局,消隐于场地中。同时应考虑在这个层级上人的空间感受,满足人体尺度,将过渡空间变得舒适有趣,使人有很好的空间体验。
岳麓山风景区与大学城之间的边界应有很好的过渡,使得人流不会互相影响,同时又形成活跃空间。在边界空间狭窄的情况下,结合景观要素采用灵活可变符合人体尺度的模块化构筑物承载观景、休憩、交流等功能,提升了边界空间的利用率和空间品质。
参考文献:
1.叶如海,吴骥良,衷菲.边界效应理论在休闲景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规划师.2009(01)
2.扬·盖尔,拉尔斯·吉姆松著,汤羽扬,王兵,戚军译.公共空间·公共生活[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胡一可,吴德雯.城市型风景名胜区边界的尺度转化研究[J].南方建筑.2014
4.胡一可,杨锐.风景名胜区边界认知研究[J].中国园林.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