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祥生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矿山相关人员对矿山危险源失效方式缺乏深入研究,没有真正掌握矿山事故发生的机理,在实现切断事故因果链及实施事故预防上,矿山还没有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本文对矿山危险源特点和矿山事故机理进行分析,提出矿山风险管理策略。
关键词:矿山;危险源;特点;风险管理
1矿山危险源的特点
危险源的本质是能量,按能量形式划分为六类,即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生理心理性、行为性和其他类危险源,其载体形式分别为人、机、环。不同工业企业之间,因所在地理位置、产品种类、工艺装备等不同,拥有的危险源类型、数量以及危险源能量等级存在差异。除具备上述三类载体六种能量的危险源之外,矿山具备独有的两类危险源:矿山特有的地质灾害,如瓦斯、顶板和粉尘,这类危险源能量极大,失效几率低,但突发性强;矿山井下场所本质上都是受限空间,客观上存在着导致人员伤害的各类危险因素,如照明不良、通风不畅、温度不适、安全通道缺失、作业场地受限、布局不合理以及安全出口单一等,属于从技术角度难以消除和控制的风险。矿山危险源具有的特点是:
(1)数量多,分布广。矿山人员多、设备多、环境条件复杂,三类载体危险源数量多,这些危险源不仅存在于现有的井下场所和空间,而且分布在上下岩层、井田周边、采空区以及尚未揭露的采区内,相当部分危险源都是隐含不见的。(2)控制技术要求高。受矿山井下空间受限和井下环境条件局限,矿山危险源的安全技术条件相对苛刻,如矿山电气的防爆要求、顶板支护设备的结构和性能要求、设备保护动作要求等都高于常规工业企业。(3)安全投入需求大。矿山安全项目需要的资金往往是巨大的,如配备矿山六大系统设备费用、矿山系统改造费用、施工一条巷道的费用等都需要成百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的资金。(4)拥有不可抗力的危险源。依据海因里希的统计结果,常规工业中只有2%的事故是不可抗力造成的;但矿山由于水害、瓦斯、顶板、粉尘和火灾导致的事故死亡人数通常占到矿山事故死亡总人数的10%~30%,这五类自然灾害都属于不可抗力。(5)具有技术层面难以消除风险的危险源。矿山相当部分危险源其风险不可承受且无法规避,单一依靠现有技术条件也难以做到有效控制,如井下空间受限、煤层瓦斯突出等问题。
2矿山事故机理分析
事故发生必须同时具备起因物、致害物和受体三要素。起因物是创造事故条件并促成致害物失效的物质基础;致害物是直接作用于受体,导致受体伤害及中毒的物体或物质;受体是指暴露于致害物并受到致害物作用的环境、物体和人员。从危险源辨识角度看,事故三要素本质上都是危险源,其中起因物是致害物和受体的危险源,致害物是受体的危险源,而受体是自身的危险源。矿山事故发生是事故三要素顺序作用下的结果,其机理为“起因物→致害物→受体”。
3风险管理策略
3.1理清风险辨识相关概念
进行风险辨识,首先要搞清楚危险源、风险、风险点、危险源辨识和隐患的概念,这些概念的认定不清将会导致辨识分析有误。
所谓的危险源就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风险是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而风险点是指存在较大风险的某些具体部位、设备设施、区域场所等物理实体、作业环境或空间。隐患即为失控的危险源,一般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安全管理上的缺陷和作业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等方面,概念明确后就要分析安全、危险源、事故隐患和事故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3.2实施风险控制
矿山危险源的风险管理,不是一个单一的项目或一项活动,而是一个整体的管理策略。这种整体的风险管理策略,其突出特点是以过程控制为基础,以风险预控为重心,以技术、管理和文化为互补。其整体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从技术、管理和文化3个层次实施控制,以技术为基础,以管理为保障,以文化为原动力;从事先、事中和事后3个环节实施全过程控制。不同的矿山文化,决定了矿山对待风险是否容忍的态度,决定了矿山针对某个具体风险所做出的选择,进而可能采取的风险承受、风险规避和风险控制的行为。其中,风险承受意味着矿山容许某类风险,并接受该风险带来的后果;风险规避表明矿山不容许某类风险,并采取积极的消除行动避免这类风险出现和存在;而风险控制则表明矿山对不能消除的风险采取控制,以保证其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矿山可以在事先、事中和事后3个环节分别实施管理,分别可以采取风险优化、降低和减缓等管理性措施,实施全过程控制,更能保障矿山安全管理期望达到的结果,程序化是推动风险控制重要手段。在接触控制过程中,矿山可以应用相应的安全技术,如工程、替代、隔离和PPE等,对危险源实施控制,消除危险源的风险,保障危险源达到和保持相应的安全技术条件,安全标准化是矿山安全技术的具体应用,是矿山事中控制的基础。事先控制不仅能实现风险优化,预先消除和减少危险源的风险,预防预控危险源失效的发生,更重要的是事中控制因主要依赖安全技术而无法解决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问题,风险优化的管理措施能弥补事中控制的不足。
3.3加强全员培训,落实全员参与
一线岗位员工是安全风险辨识工作的主体,也最熟悉掌握岗位中每一项作业活动和每一台设备设施、对存在的各类风险最具有辨识能力和防范经验。一线岗位员工的文化知识和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安全意识也不尽相同。要分层次、分专业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风险辨识分析及管控培训教育。通过开展全员培训教育,提高员工识别风险和管控风险的能力,最终形成全面具体的风险辨识管控清单。
3.4加强信息化建设
建立岗位人员信息库、设备设施库、作业活动库、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清单、风险巡查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库,实现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信息化的有机融合,有效提升安全管理的工作效率。
4结语
综上所述,矿山安全是受内外客观条件影响严重、矿山事故致因相对复杂、危险源管控难度相对较大的管理工作。需要依据一套科学管控流程,实施整体风险管控策略,以体系为抓手,完全能够实现风险预防预控,从根本上实现矿山安全。
参考文献:
[1]煤矿生产安全风险管理机制的分析[J].张哲毓.西部探矿工程.2019(05)
[2]矿建施工作业中如何辨识危险源及进行风险评价[J].杨洁.技术与市场.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