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模式

发表时间:2021/3/4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32期   作者:高建国
[导读]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更注重建筑设计的实用性和美观性。

        高建国
        浙江和道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310000
        摘要: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更注重建筑设计的实用性和美观性。为适应时代需求,建筑设计人员需要注重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模式的应用。
        关键词:建筑设计;思维模式;创新
        引言
        建筑设计是确保建筑工程项目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依据,同时也是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基础。这也意味着建筑设计管理的水平和效果直接影响了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和所能够获取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要做到建筑设计管理工建筑设计管理工高度重视,不断提高建筑设计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1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分析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推动下,对居住环境和建筑工程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设计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的效果和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居住安全。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并不断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持续提升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仔细勘察实际施工场地的地质条件和地理条件,做到因地制宜,并结合用户的实际需求创造出独具风格和特性的建筑设计方案,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城市空间资源的同时,还要体现出现代的建筑风格。另外,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也必须要重视环境的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重视各部分功能区的合理划分,从空间的围合和空间的序列构成等多个角度进行建筑设计的完善。
        2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模式
        2.1地域文化的深层次呈现
        地域文化因其深厚的内涵而受到建筑设计领域的高度推崇和青睐。现阶段,地域文化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已经不单纯停留在表面层次。从表象层面来看,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基础性能具有深远影响,能够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例如,傣族的竹楼既全面彰显出地域文化特征,又确保了傣族人居住环境与地域气候环境的适宜性。傣族人多聚居在素有“百泉之县”美誉的平坝地区。平坝区位于贵州省中部,因“地多平旷”而得名。由于自然资源丰富,交通条件便利,被誉为“西部黄金通道”和“黔中文化走廊”。由于平坝区气候温和,竹木资源丰富,适宜建造竹楼。竹楼的建造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材料运输费用,而且与当地的气候环境相适宜,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再者,尽管苏州博物馆属于现代建筑,但其内部构造设计保留了诸多江南园林设计要素。从精神层面来说,地域文化与建筑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将文化的精髓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建筑设计领域,追求精神文化内涵是必不可少的。例如,位于甘肃省的毛寺生态实验小学,尽可能的避免使用高能耗、重污染的材料,高效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不仅为学生创造了舒适安逸的学习环境,还成为典型的地域文化地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师的主观思想情感往往会影响着建筑的艺术风格。由此可见,建筑设计师需要深度了解当地的文化特征与风土人情,增强人们对建筑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2.2加强环境特征分析,充分利用既有环境资源
        结合既往低碳建筑设计经验可知,导致低碳建筑设计质量提升受限的主要原因为:设计人员在前期资料收集环节中,并未全面收集环境资料,进而导致环境利用欠合理。为避免出现上述状况,在开展低碳建筑设计时,应注意充分做好前期阶段的环境特征分析,根据分析成果,实现对既有环境资源的合理化利用。在前期资料收集工作中,可按照如下模式收集环境特征信息,并实现环境资源与低碳建筑的合理整合:第一,多途径、多渠道收集环境信息。建筑工程项目的环境资料包含地理位置、水文条件、气候条件等。为确保环境信息收集的全面性,设计人员可采取互联网+实地勘查+项目资料联合收集模式。通过互联网这一路径,收集与建筑项目所在区域周边建筑信息、既往建筑设计方案、水文气候信息等资料;经实地勘查,获取真实准确的自然光线、地理位置等信息;从项目资料中筛选与环境有关的信息。

将所收集所有信息汇总,并从中筛选出可用信息,作为低碳建筑设计的参照依据。第二,确立可行应用方向。资料收集工作完成后,设计人员可通过对建筑项目环境信息的深入挖掘、分析,确定既有环境资源的可行应用方向。就太阳能这一自然环境资源而言,设计人员可按照控制低碳建筑冬季采暖能耗这一要求,设置10%~30%的太阳能利用率标准,通过增加窗户数量、扩大窗户面积等手段,实现自然资源与低碳建筑的整合。
        2.3合理确定建筑布局
        (1)朝向。设计者要以周围生态环境为基础,高度关注规划设计和建筑布局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建筑设计中合理应用风能、太阳能和当地的可再生资源,认真分析建筑位置的地形地势特征、周边建筑物遮挡概况以及朝向等。如在建筑布局设计中需适当减少其他建筑物对工程的遮挡,这样在延长建筑光照时间,减少电能消耗的同时,也可在冬季提高室内的温度。(2)通风。通风及避风在建筑设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高温地区,应采用通透平方形式改善自然通风效果,加速室内空气流通,提高室内舒适度。如无需考虑窗户和玻璃的类型,寒冷地区两栋建筑体积完全一致时,正方形平面热效率明显高于长方形的平面热效率,若全方位考虑温度变化、居民使用形式及被动太阳辐射冷热概况等多重因素,则正方形平面并非最佳的平面形式。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务必结合工程实际科学设计避风,以此优化建筑的抗寒性能。(3)辅助空间。住宅平面中,卫生间、电梯间、厨房等均为室内辅助空间。起居室、卧室则为室内使用频率较高的空间,其温度通常较卫生间、电梯间和厨房的温度高3~4℃。因此,设计中也需要采用分度分区的方式,使核心空间可采集大量自然能源,并利用辅助空间隔离太阳辐射较强的空间。
        2.4优化空间设计,提高空间利用率
        空间设计无疑是低碳建筑设计中的重难点部分。结合既往低碳建筑设计经验来看,部分设计方案常常存在空间设计不合理的状况。对此,可将空间设计作为重点,合理优化该部分设计:第一,依据建筑功能、类型分析空间需求。在设计低碳建筑空间分布时,设计人员可将建筑功能、建筑类型作为主要参照,合理确定低碳建筑的空间需求,并基于上述信息,确立适宜的空间设计方案。第二,开展方案对比。设计人员可参照低碳建筑的相关设计要求,设计出3-5种设计方案,并通过对各方案的综合对比,确定出空间利用率最高的方案,以提高低碳建筑设计质量。另外,设计人员还需通过相关优质低碳建筑设计方案,总结空间分布、设计技巧,持续优化低碳建筑的空间设计质量。如有必要,还可考虑与其他设计人员建立良好沟通关系,定期与其他设计人员沟通低碳建筑的空间设计要点,以确保空间设计符合低碳概念要求。
        2.5建筑语言文化的隐喻性表达
        建筑设计的过程,也就是诠释设计语言,表达设计情怀的过程。建筑设计并非是单纯意义上的仿造复制,而是在传承和保护地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材料、质感与装饰色彩等途径,真切表达建筑语言的文化隐喻。
        结语
        综上所述,在未来的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充分了解实际使用者的使用需求,以此为基础强化建筑设计创新工作,还需要明确未来建筑设计的创新方向,强化理论知识创新、人性化设计以及实际可操作性设计等,应用现代技术达到多元化设计要求,做好绿色建筑、消防设计等工作,促进现代建筑设计的快速发展,推动建筑行业的和谐、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永刚.建筑设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山西建筑,2018,44(07):247-248.
        [2]刘丽.建筑结构设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四川水泥,2019(10):185.
        [3]王桃李.节能环保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实践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8(7):50.
        [4]朱文思.节能环保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实践应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8(1):54+56.
        [5]文蒨.浅论生态节能环保理念在居民小区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中外建筑,2019(6):53-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