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建锋
身份证号码:33012119711121****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建筑规模与数量也随之不断增长,建筑行业迅速发展对于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为了有效地降低影响,新的施工工艺-装配式建筑施工应运而生了。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能够有效地节约人力和财力,同时也具有操作简单、施工周期短、对环境的影响较小等特点;只有不断加强装配式施工技术在施工管理过程的应用才能将整个工程的质量大幅度提升,提高工程的施工效率。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对策
引言
为全面响应国家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工业化目标和战略,建筑行业内部针对生产作业流程以及生产作业模式等问题进行了统筹规划与合理改进。其中,在施工管理模式方面提倡利用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模式取代传统施工管理模式的方法开展现场施工作业活动。究其原因,主要是装配式建筑在很大程度上集成了节能性与环保性特点,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工厂化流水线生产作业,这是传统建筑施工管理模式无法达到的。从当前发展情况来看,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模式已经在建筑行业内部得到了广泛推广与应用,且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成果。但是从整体来看,我国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尚未达到成熟推广应用阶段,在部分管理层面仍旧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1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
1.1预制构件存放吊装方面的问题
预制构件安装是装配建筑最主要的工序,是施工环节管理的重点之一。在吊装预制构件时,存在许多的影响因素,如位置的精确度等,将直接影响吊装施工的质量,而吊装质量将影响整个施工的安全及构件其后期使用的安全性,若存在构件损坏等问题,还将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另外,施工现场的构件存放若存在不符合存放标准等问题,也会间接影响预制构件质量,给后期使用带来安全隐患。
1.2协同因素
和传统建筑施工不同,装配式建筑的工序划分与岗位配置更为精细,需设计、加工、施工等部门协调配合,加大了工程协同管理难度。就此,在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中,协同因素为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部分施工单位缺乏协同管理意识,未在施工现场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各个工序的设计、加工、施工、验收及管理等环节脱节,易使现场出现管理混乱问题。
1.3设计因素
装配式建筑设计为工程施工与工程管理的基础,部分设计人员未在前期考虑建筑结构构件的分离、运输、堆放、拼接等要点,使设计方案较为模糊,加大了工程管理难度,难以控制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各项要素,引发质量问题、安全问题或进度问题。
2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对策
2.1预制内剪力墙施工技术
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质量,在整个工程施工质量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事先预制的构件,再由相关的工作人员安装期间,构件与构件之间的连接是否紧密;其不仅影响了整个建筑工程的抗震的能力,而且还能加强工程施工的有效性。因此,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在具体施工期间,可以根据螺栓实际的连接方式,对预制构件实行具体的处理工作,以此来提升构件与构件之间连接的有效性和精密性。相关的工作人员对预制构件进行实际的安装工作期间,需要对以下几个地方重点关注。一是对下层板的预留插筋的位置,因将其延伸至内墙预留的螺栓孔洞之中。二是具体操作的工作人员在正式施工之前,可以实现在螺栓的孔洞内部注入一定的水泥砂浆,在此期间,需要保证其已经全部进入到螺栓孔洞之中,之后再使用螺栓对其进行固定处理,保证其所有部分都已经连接完毕,制作成一个完整的个体。三是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为了加强剪力墙的稳定性,剪力墙所连接的螺栓在整个建筑结构的中心位置。
2.2预制构件吊装施工管理
在吊装装配式预制构件时,需要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充分的安全管理。由于装配项目多、构件复杂等原因,吊装工作的工作量较大、难度高。因此,需要设计人员根据精准的施工设计,工程人员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合理的制定具体的吊装施工方案,并严格控制施工人员的技术操作,保证吊装技术人员的专业性和操作标准性,从而保障起重等操作流畅、安全的进行。另外,需要对施工设备、施工环境进行安全检查,保障机械的使用安全和吊装预留点等施工环境的安全性。
2.3预制叠合板安装
作为装配式建筑施工环节中的重要技术手段,预制叠合板安装技术使用频率非常高。预制叠合板实际安装过程中,工作人员通常会将叠合板与作业层之间的距离控制在30cm,然后,根据具体施工需求与特点,适当调整叠合板的安装方向,从而确定准确方位。为保证叠合板不受损坏,需对叠合板进行保护,以免出现材料消耗情况。工作人员根据吊板的实际特点选择合理的预制吊板安装方式。为了保证吊板之间的紧密性与稳定性,通常选择模数化吊装方式。在叠合板安装过程中,底部位置要增加临时支架,以保证叠合板的稳定性。直到吊装完成后才可将临时支架拆除。叠合板安装会按照层次依次进行,当其中一层安装完毕,可利用混凝土浇灌施工。工作人员要重视混凝土结构的保养处理,定期养护以增强结构的稳固性,以免混凝土出现裂缝。
2.4对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工作内容进行统筹规划与合理部署
为进一步加大对现场施工风险问题的防范力度,施工单位方面应该对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工作内容进行统筹规划与合理部署。根据现场施工实际条件,对施工计划进行适当调整与优化,并在此基础上,对于施工作业涉及的流水化以及程序化管理问题进行合理组织与落实,确保工序按时完成。其中,对于现场施工材料及设备的质量问题,应该严格按照检测标准进行核查分析,一旦发现质量不达标问题就必须及时返厂处理。此外,为全面提升项目施工作业水平,建议施工单位方面应该立足现场施工实际条件,构建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机制。例如,在施工作业期间,施工单位应该坚持按照“三检”制度要求,对工程质量、施工人员等要素实现全方位、全过程以及全要素的管理。
2.5注重BIM等技术的应用
建筑行业施工管理的方法逐渐向信息化、智能化发展,BIM等技术逐渐被应用到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中,相比传统管理方法和模式,提高了管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并提升了复杂施工环境的可视化程度,能有效提升相关施工操作的准确性。BIM技术应用于施工安全质量时,对建筑工程结构精度的要求较高,利用BIM技术准确的分析详细、准确的施工数据,以进行高精度的施工模拟,更好的辅助管线布置等工程设计和操作,以便更好的把控施工各个环节。
2.6创建有效的装配式建筑施工分析制度
为了保证整个装配式建筑在施工期间能够顺利开展,不仅需要保证工程所需材料的质量,还需要将所有员工的职能明确化,以及完善的工程施工管理制度,将制度充分落实,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管理人员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的管理工程现场。在施工之前,针对工程的实际情况,以及该市场的发展状况等多方因素综合分析之后,制定出装配式建筑施工分析制度,明确说明工程中各个部门的主要职责以及工程施工进度的具体安排。
结语
总之,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推广与应用,无疑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内在驱动力。鉴于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建议现场施工管理人员提高对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从多个方面按照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原则,对现场生产作业活动涉及的要点问题进行统筹规划与合理落实。与此同时,立足当前装配式建筑工程市场发展情况,创新与优化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内容,为我国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参考文献
[1]王鹏翔.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20,39(16):147-148.
[2]王振华.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建材发展导向(上),2020,18(6):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