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国辉
齐齐哈尔技师学院(中国一重技师学院),161042
【摘要】:自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扩大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属于一种专业学位且具有学历的研究生教育。其培养模式与先前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不同,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本文研究与分析其定位、发展、论文、教学、招生、制度以及文凭等情况,以此对研究生的教育工作进行规范,提升教学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教育模式;探索;
自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设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其出现是为了有效地满足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建设的需要,也是为社会培养专业人员的迫切需求,一般来说可以将其看作是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补充。在1991年我国产生了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短短的数十年便发展成了一定的规模,培养出了很多专业性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出现有效地将单一的学位类型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加以改善,也可以将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进行加强,可以有效地推动生产实践与研究生教育的结合[1]。然而,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很难分清全日制专业学位以及非全日制专业学位,本文对两种类型的定位、发展、论文、教学、招生、制度以及文凭等情况进行探索,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发展的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新理论、新知识以及新技术也在日新月异,社会上已经分化了越来越多的职业,每个职业对于人们的技术含量以及专业技能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层次、大批量以及多规则已经是对于专门人才的主要需求,世界上各个国家为了应对这一情况,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培养目标,将人才培养的竞争力以及适应性加以提升。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研究生教育作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国家以及社会培养人才的重担,故必须要不断分析社会实际的需求,根据相应的需求来调整培养教育结构。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可以将专业学位教育制度进一步完善,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现阶段主要人群为在职人员,很多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在毕业后会选择参加工作或者继续参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展以全日制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可以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力进行增强,进而满足社会化的需求,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培养定位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是指脱产学习,其目的是培养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可以从事专业性工作。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是脱产在职教育,主张“在校不离岗”,其主要的培养目标为缓解相关行业以及部门缺乏高层次应用型、创新型以及复合型人才的矛盾,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使得其成为生产实际与科技理论之间的纽带,从而为企业生产创造更大的利益。在实践性和职业性方面,非全日制专业学位更具优势[2]。
3.培养模式与制度
两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模式以及制度方面存在相同点与不同点。
3.1 招生
两类专业学位均需要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统考)”主要包括数学、外语、政治以及专业课等,其中大部分学校的专业课均有报考院校自主命题。初试完毕后分数线在数月后颁布,在我国除了34所自主确定复试分数线的高校外,其他院校均将国家线定为最低录取线。
3.2 教学培养
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导向为实际应用,其目标为职业需求,其核心为提升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教学内容强调有机结合应用性以及理论性课程,将实践研究与案例分析作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对模拟训练、现场研究、案例分析以及团队学习等方法加以运用,重点将学生的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和意识进行培养。大多数专业的学习年限为2年,少部分专业的学习年限为3年,其学习过程主要在学校、实习单位等完成,一般以校内导师为主,校外导师为辅,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3]。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整体以“职业能力”为主,会将专业课按照特定的分类方法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所有单元又可以进行组合成为一个整体。各门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会将最新科学技术与先进经验和案例等融入其中,使得课程体系更加生动有趣。一般学习年限较长,短则2年,长则5年。
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学分最低额定为32分,其中有16分的学位课,有16分的必修课、社会实践课以及选修课,一般来说,当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获得最低额定学分便可以毕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学分最低额定为32分,其中有不低于19学分的学位课,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文工作中期检查报告等是必修内容,且要求学生至少参与6次学术活动。
3.3 论文
两类专业学位均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毕业论文且通过毕业答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论文的形式,论文的字数一般需要根据学校以及导师的要求而定,在进行论文评审时,应该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与学者。
3.4 文凭、学历
在文凭以及学历方面,两类专业学位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顺利毕业后可以获得学位证以及毕业证,但是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顺利毕业后仅仅可以获得学位证。这也是导致人们普遍认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含金量更高的主要原因之一[4]。
4.结语
综上所述,两类专业学位在很多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两类专业学位的地位谁高谁低,两类专业学位在市场上均具有竞争力,二者需要相互融合,对我国学位制度进行丰富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杨超,徐天伟.知识生产模式转变背景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创新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04):104-108.
[2] 孙炎辉,肖瑛,张俊星,贺建军,王法胜.浅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保障对策——以大连民族大学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例[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20,22(05):473-476.
[3] 宋李俊,金善应.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保障措施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34):18-21.
[4] 王桂夫. 非全日制人文学科硕士研究生"问题意识"培养初探[J]. 福建茶叶, 2019, 041(005):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