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骏 王超 施晓东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 江苏 南京 210014
摘 要:结合军用指挥信息系统需求研究体系性弱等特点,本文提出了基于席位图谱的军用指挥信息系统需求研究方法。首先,深入分析美军及我军发展现状;然后,明确指出基于联合作战能力生成的体系化、标准化、规范化需求研究思路;最后,系统介绍全覆盖、可量化、可评估、可映射和可关联的5类预期成果,为指挥信息系统需求研究和立项研制提供重要理论支撑,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席位图谱;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途径;
DOI:(编辑填写)
中图分类号:TP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 -449X(2016)00-0000-00(编辑填写)
0引言
指挥信息系统作为信息化作战不可或缺的手段,在复杂作战环境下发挥着神经中枢的重要作用[[[] 丁峰, 易侃, 毛晓彬, 等. 第5代指挥信息系统发展思考[J]. 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 2018, 9(5): 17-24.]]。随着信息系统技术快速演变,陆军信息系统装备发展迅猛发展,性能日趋先进、构成日趋复杂、费用日趋昂贵,如何将新需求、新技术、新理论、新概念等细粒度应用在军事作战中,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杨婷婷, 刘忠, 朱先强, 等. 面向知识图谱的作战体系运行机制研究[J]. 指挥控制与仿真, 2018, 40(2): 15-21.]]。其中需求研究作为指挥信息系统设计的前提,是指导和约束系统研制的基础,目前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体系结构方面,借鉴美军DODAF体系架构,系统开展能力、作战、服务、系统、采办、技术标准等需求研究,并结合具体任务活动,针对性细化开展需求分析[[[] 孙兵成, 熊焕宇, 郑刚. 基于体系结构的指挥信息系统需求论证方法[J]. 指挥控制与仿真, 2012, 34(3): 1-6.]]。②理论方法方面,以作战能力需求分析为核心,结合优化改进的理论算法进行需求研究。刘一等提出“体系作战效果-作战运用方式-关键能力需求-需求方案决策优化”的需求映射机制,构建了新型装备作战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论证的反向分析总体框架[[[]刘一, 罗小明, 姚宏林. 新型装备作战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论证的反向分析方法[J]. 指挥控制与仿真, 2013, 35(3): 115-121.]]。③任务牵引方面,结合使命任务和作战活动特点,针对性开展任务、功能、装备需求研究,具有导向、牵引、检验和增效的作用[[[]王海, 冷画屏, 郭磊. 海军陆战队指挥信息系统建设需求研究[J]. 舰船电子工程, 2015, 35(2): 10-13.]]。
1美军发展情况
长期以来,美军高度重视装备军事需求研究,首先以基于威胁的RGS研究方法出发,重点研究各装备、各系统自身需求。然后针对RGS方法不足,从联合作战概念角度出发,体系性开展了基于能力的JCIDS军事需求研究[[[]曲迪, 徐劢, 韩素颖. 基于能力的联合作战指挥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方法[J]. 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 2016, 7(4): 21-27.]]。JCIDS作为DODAF体系结构中的重要环节,从作战概念、作战条令、组织机构、器材设施等多个方面,进一步规范和量化描述装备军事需求。
2我军发展情况
军改前,我军军事需求研究未明确组织架构,多基于场景、目标、威胁等开展需求分析方法研究,并以具体项目为主线,独立开展军事需求研究,与美军RCS研究方法类似。军改后,按照全军联合作战总体要求,陆军发挥装备集中统管红利,强化装备发展规划,注重装备通用化、扁平化、实战化,以及互联互通互操作性等指挥作业要求,由军委抓总负责装备研制项目的审核等工作,开展基于能力的需求分析方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军事需求研究缺位的短板问题,与美军JCIDS研究方法类似[[[]王智学, 禹明刚. 网络信息体系的需求建模与分析框架[J]. 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 2017, 8(5):1-8.
。
针对先期作战需求研究不深入、制定不全面、内容缺审核、发布欠权威等情况,借鉴美军DODAF架构研究经验,细化需求研究粒度,规范需求研究方法,尽可能满足直接指导装备研制要求。经深入分析、梳理总结,仍然存在以下3个方面突出问题。
(1)组织架构不健全、闭环机制待完善
需求生成自身有着强烈的系统性需求,容不得无序性、随意性等发展状态,需要明确的组织架构和研究流程等。当前需求生成过程涉及部门广、影响因素多等,存在组织管理链条长、协调机制不完善、专业审核粒度粗等问题。
(2)装备需求分头立、体系能力形成难
需求研究以项目为主线,每个项目对应一个军事需求,没有基于统一的作战能力进行需要深化研究,无法确保各项任务完成后,全面支撑联合作战能力生成。
(3)系统需求粒度粗、装备研制指导难
需求研究粒度不够细,与用户贴合的不紧,定性要求体现的多,定量要求体现的少,导致用户融入感和操作感不强等,难以直接指导系统研制建设。
3席位图谱
3.1总体思路
按照全军联合作战总体要求,充分考虑部队使命任务、作战样式、编成编组等特点,按照“聚焦联合作战、坚持用户中心、着眼席位图谱、构建多级视图”的研究思路,借鉴美军DoDAF架构理论,吸纳知识图谱最新成果,提出以作战席位为中心,纵向贯穿席位、装备、要素、编组和系统5个类型,横向覆盖作战活动、能力要求、系统功能和装备研制4个方面,涉及规划方、用户方、设计方、承制方和交付方5个攸关方,利用全覆盖(Coverage)、可量化(Quantification)、可评估(Evaluation)、可映射(Mapping)和可关联(Relation)5种实现途径,形成易理解、明定位、可溯源的军用指挥信息系统需求研究成果,支撑构建基于席位图谱的体系化、标准化、规范化联合作战能力生成需求工程方法论。
3.2研究途径
3.2.1需求生成全覆盖
按照联合作战总体要求,制定需求研究蓝图,明确阶段发展目标;遵循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梳理作战、能力、功能、装备等需求研究内容,形成需求分析、生成、审查、评估和更新过程;成立涵盖5类攸关方的组织架构,明确各个环节涉及的具体部门和应该发挥的作用。
3.2.2需求生成可量化
针对陆战场情报、机动式信息服务等作战特点,通过基于指挥员、作业人员等不同角色的专业化需求描述,形成融入联合作战的军事需求报告,并通过席位、装备、要素、编组和系统需求定量描述,明确作战需求与装备性能、装备席位与部队人员角色等映射关系,梳理装备发展存在的短板弱项,能够直接指导装备研制。
3.2.3需求生成可评估
需求生成离不开作战活动的牵引,离不开专家经验的转化,离不开实战化演训的检验,注重需求分析、生成、审查、评估和更新全过程发展,并通过装备集成测试和日常演训活动等检验评估,强化军事需求和装备研制双牵双驱,推动军事需求研究的持续更新迭代。
3.2.4实现需求生成可映射
通过席位与指挥员和作业人员的角色映射,明确指挥员和作业人员在席位、装备、要素、编组、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通过席位与装备、装备与要素、要素与编组、编组与系统的关系映射,明确装备发展思路和研制要求。
3.2.5实现需求生成可关联
紧贴作战编组等特点,成体系梳理需求研究中涉及的席位、装备、要素、编组和系统等结构组成和功能要求,分析各个席位、装备、要素等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交互,并按照信息通联、侦察情报、指挥控制、火力打击和综合保障等逐层细化分解,同时明确具体展现形式,分别指导各个系统装备研制。
3.3研究成果
一是形成基于席位图谱分析的需求研究工程方法论。贯穿需求分析、审查、评估、更新等全环节,形成覆盖作战活动、能力要求、系统功能和装备研制需求研究体系架构和标准规范,切实解决需求研究体系性不强的问题。
二是形成需求研究专业组织架构。健全规划方、用户方、设计方、承制方和交付方等多个攸关方的沟通机制,切实解决需求生成管理分散、需求重复度高等问题。
三是形成需求研究成果库。发挥装备和作战需求融合剂作用,基于图谱进行席位、装备、要素、编组和系统等进行细粒度的综合展现,切实解决需求颗粒度粗、指导性不强的问题。
四是形成需求研究专业化人才梯队。明确岗位考评精准化手段,推进军官职业化发展,切实解决部队专业化人才缺、信息化应用不足的问题。
4结论
通过分析外军需求研究现状和发展启示,结合我军装备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创新提出基于席位图谱的陆军指挥信息系统需求研究方法,明确了装备需求研究思路、基本概念、具体实现途径等,为我军指挥信息系统需求研究提供重要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蔡骏(1978-07),男,江苏泰州,研究员,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军用指挥信息系统总体技术研究,王超(1989-02),男,江苏扬州,工程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军用指挥信息系统总体技术研究,施晓东(1976-12),男,江苏南京,研究员,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军用指挥信息系统总体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