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嵩
北方文艺出版社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90
摘要:在互联网科技的带动下,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下,这个时代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感到很模糊,不清楚接下来应该如何培养孩子才能让孩子在未来利于不败之地。本文从出版的角度浅析第三代儿童心理教育的核心驱动力,为孩子的家长乃至社会提供了一个心理学的视角。
关键词:教育 心理学 游戏驱力
一、孩子未来的职业选择概述
当下,互联网科技革命如火如荼;未来,国家、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当人工智能取代大规模的职业似乎没有悬念的时候,家长既茫然又恐慌。虽然,教育市场看到赚钱的契机,但教育机构对未来的职业取向无非也是盲人摸象。
教育机构如同赌桌上的轮盘——国学诵经、胎教、双语、儿童跆拳道等不胜枚举;家长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在不要输在起跑线的影响下全盘接受!所有人都在赌!
但是,你绝不是“庄家”。当“庄主”宣布开赌后,作为孩子的父母,你可以有幸成为参加者自由下注。然后,“掌盘人”把一个象牙球或塑料球放在轮盘上开堵。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们就是下注的赌博者,可不断下注。假如下注成功,“掌盘人”在最后按规定付给获胜者收益。
看起来没有太大问题,但真正可怕的是这个赌注下去之后将持续多年,开盘的时间要到孩子25岁到30岁之后才能知道真正的回报率。
当每父母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来判断哪一个轮盘的胜出率最高时,最大的问题却是:你如何知道现在下的注20年之后球会落到哪?
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对整个人类社会及各个行业的重组是一次新的巨大的革命,如16—19世纪中期的英国圈地运动、18世纪中后期的工业革命等对大部分人的职业具有颠覆性。
所以,如何能判断20年后什么职业火热、什么职业消失?
农耕时代的教育是私塾模式的第一代教育;第二代教育,即现代教育的起源是在工业革命之后的东普鲁士,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工厂的大机器工业服务的,当时的口号是做一个螺丝钉。第二代教育培养的是按照国家、社会需求分工的人。
现在的问题在于大家都不知道20年之后哪些行业还幸存。但是这20年的教育模式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轻易不会变。所以这场赌注的风险可想而知——在毫无判断的情况下,现在投注20年之后的世界,对绝大多数家长而言,大概率将血本无归。
某周刊做了一个统计,结论是,国内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的教育支出大概是134万元,出国需要262万元。代价及其高昂!
其实,如果投注未来,也许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比如,正如赵小明所认为的,“孩子的身心健康、认知模式、性格完善度、是否对学习持续保持的兴趣、是否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志等。”
互联网信息革命会一直持续,想要靠一次学习就混一辈子是不可能的。持续学习是当下乃至下一代人的宿命。千万不要因为焦虑就过早磨灭孩子学习的天性,那样他连翻盘的机会都没了。
二、你对教育是如何认为的
教育在全世界都是一个产业。中国的儿童教育产业估值有上千亿,但很多家长没有自己的主见,听一次讲座就换一种教育方式。我认为,要想真正打开儿童教育的大门,有两大前提不可忽视:
第一,要弄懂儿童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第二,要弄懂心理学为何物。
不客气地讲,无论是教育机构还是家长,对这两个问题都存在很多误区。
三、儿童教育的目标
儿童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如果你去问那些所谓的儿童教育专家,他们会告诉你一大堆冠冕堂皇的观点,比如,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快乐成长,让孩子为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让孩子不断发展潜能等等。
如果你去问孩子的父母,他们可能会回答: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好好学习,以便在未来的社会有竞争力,有立足之地等等。
挖掘上面这些答案的本质,你不难发现:儿童教育专家们关心的是如何把自己手上的知识成功地贩卖给家长;家长们关心的是如何让孩子按照社会普遍认为的观点长大。
无论是教育专家还是孩子的父母,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出发,可是,孩子到底需要什么呢?
从儿童教育专家到父母,从学校到社会,大家都急于把自己的东西装进孩子的大脑,用自己以为的方式去培养。
孩子仿佛是一张白纸,大家都想在这张白纸上写上自己的文字。当“大功告成”的时候,当孩子的大脑充斥着所谓的知识的时候,结果可能演变成最大的谬误。
父母可能会频繁地观察到一个现象: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无论是在家还是出门,总是会戴着耳机或者帽子。从心理学看,其肢体语言传递出的信息很可能是:我很烦,离我远一点,不要和我说话。
虽然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的东西有很多,比如父母的关心,老师的教育等。但是,过犹不及,他们要的不是过度关心,以至变成操纵。他们要的不是过度陪伴,以至变成干涉。
他们的大脑里面有十万个为什么。当他们提问题时,你们在身边吗?当他们需要有人陪伴时,你又让他们去做什么?当他们想要认知世界, 你和老师们塞给他的也许从来不是他想知道。
结果是,孩子开始叛逆,甚至不愿意学习了。其实,很多家长要的无非是两个字——服从。
四、心理学如何看待孩子的教育
心理学由于看待问题的视角,所以,不会给你一个相对绝对的结论。比如,从数学的角度看,一加一等于二;心理学则不然。
心理学里没有不变的定律,甚至连佛洛依德的经典理论也是如此。任何一个听起来正确的心理学理论都可能有问题,原因在于人性的复杂。
儿童教育的本质是扎根于心理学。用心理学看待儿童教育,必须认识到一点——每一种心理学理论都有它的边界性和适用性。超出范围就会转化为谬误。所以,在叙述一个问题时,内涵和外延应保持统一。
现在,很多教育人士总会犯一个心理学的大忌,那就是学了一个理论,就把这个理论奉为真理,试图用一个理论去解决孩子的所有问题。
孩子无论大小,也具有复杂的人性,更不用说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个具有社会适应性的孩子。而社会对人的成熟的要求更是多维度的。在社会生活中的成功者,往往懂得边界感。而这也增加了孩子培育的复杂性。
孩子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自然性。现在的父母和一些儿童教育专家,常常用上个世纪的心理学流派理论培养现在的孩子。他们可能没有考虑过这个时代是否具有适用性,也不去了解某个理论完整的框架体系,而只是选取某个理论的某个点。
心理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任何理论单独看都是对的,用到现实中却可能只有一种情况下是对的,那就是在符合这个理论具备的条件时。
五、什么是正确的儿童教育
那么,正确的儿童教育到底是什么样呢?
当下,儿童教育的最大错误就是让孩子生活在父母、老师、学校、社会等各类成年人的世界中,用成年人与孩子的关系替代了孩子与自然、孩子与动物、孩子与孩子的关系。
这一代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而孩子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等基本上会有好几个兄弟姐妹。所以,在父母没有时间管教他们的时候,他们大部分时间都与其他同龄的孩子一起生活、互动,并从中学会了一切。
孩子和孩子在一起可能会有各种角色扮演,所以,有人可能在互动中成为了孩子们的领导者,学会了领导力;有人被带领,学会了团队合作。孩子和孩子在一起基本会模拟社会生活的一切。
因此,当孩子和孩子在一起时,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而大人过多干涉了孩子的自然成长,才是现在父母、学校、和教育机构对儿童教育最大的弊病。
因此,结论是:正确的儿童教育是不剥夺他们自然接触外界,自然成长的环境与机会。这也是第三代儿童心理教育的核心。游戏才是当下对孩子最大的驱动力。
参考文献:
[1] 赵小明. 第三代儿童心理教育[M]. 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 2019.
[2](奥) 阿德勒著,刘丽译.儿童教育心理学[M].海南:海南出版公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