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地区气象因子对冬前玉米螟越冬基数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3/4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10月29期   作者:谢友荣
[导读] 内蒙古通辽地区位于我国黄金玉米带,是我国玉米主产区之一,其玉米种植规模
        谢友荣
        通辽市植保植检站  内蒙古通辽市 028000
        
        摘    要:内蒙古通辽地区位于我国黄金玉米带,是我国玉米主产区之一,其玉米种植规模、栽培技术、机械化程度以及玉米亩产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 (Guenée)是通辽地区玉米生产中主要害虫之一,在全市分布广泛,生态适应性强,严重影响玉米的品质与产量。由于近年来气温显著升高,造成玉米螟发生期提前,危害世代增加。为了明确通辽地区玉米螟发生规律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对通辽市10年来玉米螟生育进程和气象因子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温湿度跟玉米螟的发生轻重有直接的关系。
         
        关键词: 玉米螟;气象因子;发生规律;通辽地区
        玉米螟是典型的蛀食性害虫,在通辽地区是优势种,一年发生2代。每年10月中、下旬老熟幼虫在玉米秸秆、穗轴和根茬中越冬。次年3月份开始陆续解除滞育,5月中旬开始化蛹,6月初开始羽化,6月中旬到6月末为羽化盛期。第一代幼虫于7月上、中旬盛发,此时正是春玉米心叶期,危害严重。第二代幼虫盛发期于8月下旬至9月中旬,幼虫多集中为害玉米的雌穗和穗柄等。10月初玉米收获时,玉米螟以一代滞育幼虫和二代老熟幼虫两种虫态越冬。玉米螟发生的轻重与越冬基数,温湿度、寄主、天敌有很大关系。越冬基数高、温湿度适宜,玉米螟将大发生。
        1.气象因子对玉米螟的影响
        影响玉米螟种群消长、发生期、发生量、危害程度的气候因素主要有温度、湿度、降雨量和光照等,这些因素对玉米螟的发生期、发生量、危害程度以及繁殖世代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温湿度对成虫的繁殖、生存和交配影响较大[1-2]。在玉米等农作物生长季节,适宜的温湿度有利于玉米螟发生为害,春季干旱与否是玉米螟发生量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若春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干旱、大雨暴雨不利于玉米螟发生为害,玉米螟必须咬嚼潮湿秸秆或直接饮水才能正常化蛹。持续降雨会对玉米螟成虫造成损伤、抑制活动,导致成虫交配失利、严重螟蛾产卵、田间落卵量减少,特别是由于低龄幼虫还易遭雨水冲刷而致死影响初孵幼虫的存活,同时还会造成蛹的腐烂[1]。玉米螟雌雄蛾适宜生存温度为16℃,适宜湿度90%,雌蛾寿命为14d,雄蛾寿命为17d;温度高于32℃,相对湿度低于20%、成虫寿命最短仅为2d。文丽萍等研究表明:雄蛾忍受低温的能力比雌蛾强,如温度在16~24℃范围内雄蛾寿命均比雌蛾长,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变温恒湿条件下,成虫寿命在温度为20℃条件下最长,20~28℃时次之,超过28℃成虫寿命则显著降低[2]。因此,在害虫的预测预报中,不但要考虑温度、湿度、降水量和光照等的影响,还应注意各气象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1.1.气象资料及玉米螟资料
2007~2016同期各月、旬、年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平均降水量、日照时数等
气象资料来自于通辽市气象局。
        2007~2016年玉米螟各时期调查数据来源于通辽市植保植检站。
1.2玉米螟发生规律调查
1.2.1越冬前幼虫数量调查
        玉米螟幼虫进入老熟后,于9月下旬玉米收获前,选择当地主推玉米品种未防治地块,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双行20株,共100株,调查植株幼虫数量,发现有蛀孔时,可在蛀孔上方或下方,将刀刃沿与植株主轴平行方向插入,撬开茎秆,将虫取出,判明种类及死活。
1.2.2 冬后幼虫数量及存活率调查
        在春季玉米螟越冬幼虫化蛹前(3月15日),在当地贮存条件下,选有代表性玉米秸秆垛按上、中、下随机取样,在不少于5垛玉米秸秆中,随机取不少于500株玉米秸秆,检查总虫数不少于50头。区别幼虫死亡原因,计算越冬幼虫存活率。
1.2.3 玉米螟田间化蛹羽化进度调查
    从秋季收回的玉米秸秆中选取有一代蛀孔和二代蛀孔植株共500株捆好,做好标记,与其它秸秆一起按照当地习惯放入秸秆垛自然堆放,翌年春季调查化蛹、羽化进度。幼虫化蛹前,每隔5天剥查一次,每次30~50头活虫,羽化率达90%以上停止。
1.2.4田间卵量消长调查
        在测报灯下始见玉米螟成虫时开始调查。选择有代表性的玉米、高粱田各2块,每块面积不少于0.5ha(山区例外),按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20株,做好标志。每3天一次,逐叶观察,发现卵块后,随即记载。
1.3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进行数据处理及作图,采用SPSS 19.0进行相关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玉米螟发生规律调查结果
              
           
        2.2不同年份气象因子对玉米螟冬前越冬基数的影响
        2.2.1不同年份10月份平均气温对玉米螟冬前越冬基数的影响
 

 
        由图2-1可见,不同年份玉米螟冬前越冬基数随10月份平均气温的变化有所不同,2011年以前冬前越冬基数随10月份平均气温的变化差异不大。而2011年10月份平均气温最高,达到10℃,玉米螟冬前百秆活虫数也最高,达110.8头;2016年10月份平均气温在10年中最低,为6.1℃,玉米螟冬前百秆活虫数为80.5头;同时也有个别的年份表现为10月份平均温度较高但玉米螟冬前百秆活虫数相对较低,如2008年10月份平均气温9.6℃,玉米螟冬前百秆活虫数只有25.1头,2009年10月份平均气温为8.3℃,而玉米螟冬前百秆活虫数为27.1头。多数年份玉米螟冬前越冬基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个别年份百秆活虫数高而温度并不高,可能受当年其它特殊因素的影响。

        2.2.2不同年份10月份平均相对湿度对玉米螟冬前越冬基数的影响
 

        由图2-2可见,2007至2016的10年间,10月份平均相对湿度在44.8%~60.2%之间。2012年和2016年平均相对湿度在10年中较高,分别为58.8%和60.2%,而玉米螟冬前百秆活虫数并不是最多,这可能说明越冬基数与2012年和2016年10月份平均气温较低有关(表2-5)。
 
2.2.3不同年份10月份平均降水量对玉米螟冬前越冬基数的影响
         
 
 
        图2-3可见,不同年份10月份平均降水量差异较大,2010年平均降水量达12.3mm,而降水量较少的年份2014年只有0.4mm,玉米螟冬前百秆活虫数2010年和2014年分别为53.5头和103.8头,说明降雨量过多可能对冬前百秆活虫数有抑制作用。
2.2.4不同年份10月份平均日照时数对玉米螟冬前越冬基数的影响
 
 
        由图2-4可见,10月份平均日照时数较多的2007年、2008年和2009年玉米螟冬前百秆活虫数均较低;10年中,百秆活虫数最高的年份出现在2011年,而这一年的平均日照时数只有6.9小时。因此,10月份平均日照时数的长短,并不是决定玉米螟冬前越冬基数的主要气象因子。
 2.2.5 不同年份玉米螟越冬基数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
             
        不同年份玉米螟冬前越冬基数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表2-6),10月份平均气温(X1)与玉米螟冬前越百秆活虫数的相关系数为0.302,说明10月份平均气温是影响玉米螟越冬基数的主要气象因子。
3结论
        通过对10月份玉米螟越冬基数的分析表明,冬前玉米螟越冬基数与10月份平均气温密切相关,近10年通辽地区10月份的平均气温均在6.1℃~10℃之间,因此,在我市10月份的平均气温升高更有利于玉米螟越冬幼虫的成活。
参  考  文  献

[1] Mutuura A, Monroe E.Toxonomy and distribution of European corn borer and allied species:genus Ostrinia(Lep:Pyralidae)[J].Memoir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Canada.1970,71:1-55.

[2] 文丽萍,王振营,宋彦英等.温度、湿度对亚洲玉米螟成虫繁殖力及寿命的影响[J].昆虫学报,1998,41(1):70-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