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稻田蟹养殖模式对乡村经济的战略影响——以米东区三道坝镇为例

发表时间:2021/3/4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10月29期   作者:谭念蜀
[导读] 作为我国渔业生产的支柱产业,河蟹养殖业以其发展最为迅速、最具特色
        谭念蜀
        新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三道坝镇财政所(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服务站)831404
        摘要:作为我国渔业生产的支柱产业,河蟹养殖业以其发展最为迅速、最具特色、最具潜力著称。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稻田渔业发展较快,对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米东区三道坝镇水稻种植与稻田蟹养殖相结合经验为例,简述该生产方法对乡村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乡村经济;稻田蟹;养殖业
        据《米泉区志》记载,米泉水稻种植历史最早可追朔到唐代。目前,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水稻种植主要集中在三道坝镇羊毛工镇,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水稻种植面积大大缩减。为拓宽增收渠道,最近10年,米东区的稻农以水稻不减产为原则,在稻田里养殖稻田蟹,将种植水稻和养殖河蟹有机的结合起来。这种生产模式不但保证了农民的经济收益,更有着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乡村经济的新型发展模式。
一、我镇稻田蟹养殖现状
        米东区三道坝镇米东区三道坝镇位于米东区以北17公里,距离首府乌鲁木齐34公里,是新疆著名的“渔米之乡”,有着“塞外江南”之美称。以湘乾文化为底蕴的三道坝稻乡文化渊源流长。随着稻田蟹养殖模式的推广,在素有“塞北江南”美誉的乾德区大地上,再次撞击,形成了中国名镇三道坝独特的湘乾文化精髓。目前,三道坝镇稻田蟹养殖采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在开展稻田蟹养殖项目上,米东区科技局提供了养殖技术的指导,带动村民增收,为了进一步扩大增收,采用了生态旅游加观光农业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农民持续增收,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二、稻田蟹养殖模式在我镇取得的成效
(一)推进农业发展
        首先,稻田蟹生产模式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在水田中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河蟹能够实现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利用最大化。稻田育蟹种是综合利用稻田空间,进行立体种养。它既可减少占用土地开挖蟹池、节约耕地,又能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更能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其次,该生产模式使水稻和河蟹质量大幅提升。放养河蟹后,河蟹可将杂草、水生昆虫、底栖生物等作为饲料加以利用,河蟹的排泄物、残饵可作为肥料肥田,促进了水稻生长;同时,养殖河蟹的稻田水质经常交换,比较清新,稻田土质松软,密集的水稻植株也是河蟹隐蔽、降温、躲避敌害、安全蜕壳的场所。这种稻护蟹、蟹助稻的种养结合模式是一种良性的生态循环,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最后,稻田放养河蟹,能够提高经济效益。由于在稻田内培育蟹种,使土壤肥力提高,杂草减少,蟹沟使水稻产生边行优势,透光性增强,稻田水温升高,有利于水稻的生长,能使水稻产量增加5%~10%。此外,河蟹具有除草除虫作用,减少人工投入;河蟹排泄物及残饵可起到一定的肥效,减少了肥料的用量,节省了生产成本。
(二)推进旅游业发展
        近年来,三道坝镇利用稻田蟹产业发展农家乐形式的旅游产业,通过生态农业文化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前来体验稻田蟹捕捞环节:吃稻蟹米,赏稻蟹田,品稻田蟹。将田中的蟹有节制的进行打捞售卖,一方面可以控制蟹的数量,不使过度繁殖影响水稻的生长;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养殖户创造可观的收入。生态旅游模式很好的契合了可持续循环经济发展精神,依托稻蟹共养打造一个集吃、购、住三位一体的生态项目,低消耗、低排放,产业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收。
(三)推进产业升级
        从传统农业模式升级为生态循环农业,稻田养蟹生产模式是名副其实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食品安全型的产业。一方面能够节约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另一方面稻蟹共生,确保稻田湿地环境和谐友好,生产出绿色无公害的水稻和河蟹。

这种生产模式,变单一的种植业为种植、养殖综合经营,从而提高了稻田的生产力水平,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更带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该模式充分结合了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理念,利用好纯天然无公害的宣传,良好的提高了产品的附加价值,同时减少了水稻生长过程中所需的肥料费用,蟹生长过程中所需的饲料费用,降低了产业生产成本。形成了产业链,就可以极大发挥出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价值。
三、推动稻田养蟹模式发展的建议与思考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吃蟹已不再是少数家庭的需求,吃好蟹才是大多数消费者的需要。当前稻田养蟹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创造和完善稻蟹综合种养模式,建立可持续发展技术保障和服务体系,完善稻田养蟹产业链条。具体要做到:
(一)加大专业技术指导力度
稻田养蟹对种养技术有一定要求,需要有专业技术的农技人员在养殖过程进行宣传指导,向养殖户宣传专业的养殖技术和方法。作为长效推广的实用技术,必然是少不了针对养殖户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
该技术推广过程中,需要各地农业部门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当地稻田,帮助农民解决稻田养蟹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增产增收打好基础。使养殖户通过听取讲解、实物对比后直观感受到了自己在稻蟹田管理方面的不足,提高养殖户的养殖水平和养殖能力,为河蟹进入中、后期管理及今后示范奠定坚实的“备战”基础,同时也为养殖效益的提升提供有效的保障。建议相关各部门积极争取、组织开展科技入户项目,以稻田蟹综合种养为主推技术,采用科技入户运行机制,完善科技推广网络和推广渠道。
(二)提升市场竞争力
        要想进一步打开稻田蟹和稻蟹米的销路,增加经济效益,需要树立品牌效应,提升产品品质。在农民与农业部门的共同配合下,努力打造稻田蟹品牌。可以通过品牌宣传、产品促销等活动,提高我镇稻田蟹和稻蟹米的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在三道坝镇皇工村振声稻蟹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们专门为螃蟹申请了“龚福香”的商标,在档次包装的基础上,以绿色无公害为主打特色,大力宣传稻田蟹和稻蟹米,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同时还别出心裁地推出了“米蟹优惠套餐”。每逢丰收季节,稻田蟹和稻蟹米常供不应求。此外,我镇还先后多次举办稻田养蟹技术示范观摩和品尝活动,邀请广大市民参观稻田养蟹,加深稻田养蟹对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重要意义的认识,间接提高了人们对稻田蟹和稻蟹米的认同度。
(三)加大扶持力度
        稻田蟹养殖属于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前期投资较大,但由于经营规模小,融资困难,需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一方面要优先且重点安排项目资金。要增加对稻田蟹经营主体的直接补贴,在现有补贴种类基础上,新增补贴向规模经营倾斜,按照土地经营面积、产出量和商品量分等进行补贴,直接补贴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要支持各经营主体开展社会化服务,对稻田蟹经营主体领办农机服务、统防统治等专业合作社,在开办运营、技术培训等方面予以扶持,在用药、机械设备等方面给予补贴。
        另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作为稻蟹养殖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要求规模经营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加大对地力培肥、田间工程建设、流通加工等机械投入力度,整地、种植、收获达到全程机械化,有条件的要延长到加工流通环节,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四)规范运行机制
        为保证稻田蟹经营主体运行规范,并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需要规模经营主体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建立健全经营管理、财务管理、收益分配等规章制度,与农民要签订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按照合同约定及时足额兑现流转费。同时,要求规模生产经营者必须为当地农民,便于稻蟹田间管理和招用临时工;稻蟹种养必须参加农业保险,区政府对农业保险费给予一定的补贴,有效地控制了种养风险。规模经营主体必须在工商部门进行登记注册,严格按照公司化的管理模式运行,并及时对生产管理、成本效益等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