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梅
甘谷县林业和草原局 甘肃天水 741200
摘要:改造低效公益林是现阶段我国林场营林造林最主要的工作之一。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使林内稳定结构失去自动调节能力,从而导致公益林生长效率极低、系统功能不断退化。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研究和优化低效公益林改造技术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通过分析低效公益林产生原因,从而提出相关改造技术,希望给有关机构提供参考数据,促进公益林改造技术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低效公益林;改造技术;分析
引言:近年来,我国出现大面积低效公益林,主要原因是种树单一、纯林多,干旱,病虫害的侵蚀,不利于当地生态环境健康发展及优化绿化面积都产生一定不良影响。因此,必须积极改造低效公益林,选择优质树种的同时要定期采取防护措施,确保种植效率的不断提升,促进绿色生态文明建设,发挥森林的最大生效能和社会效能。
一、低效公益林产生原因分析
近几年我国出现大面积低效公益林,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具体分析是:
(一)树种结构单一
传统的造林技术和理念比较落后,树种选择单一,没有对树种选择进行可行性分析,大量采用廉价常用树种尽可能提高造林面积,此外,受造林小班条件限制、运输和种植方式等影响,没有对种苗质量进行严格筛选和比对,大量采用劣质苗和低质种及受到不合理运输和种植方式等影响,从而导致树木成活率偏低。一些种植单位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和片面的绿化面积,不能根据当地种植和生态条件合理、科学选择苗木,因此树木保有率较低,易形成低效林。
(二)不合理的经营管理方式
过去我国种植生态林管理方式的主要任务就是管理,因而对后续的保养和防护工作没有给予重视,比如抚育幼林工作不到位,没有及时清理附近灌木和杂草,这些行为都会加快幼林大面积死亡,进而会催生出大面积低效公益林。低效公益林产生的原因是管理工作做得不到位,没有及时进行适当的抚育管理或后期管理跟进不及时易形成低效林,使林区透气性较差,从而导致林木分化特别严重,最终形成高密度公益林[1]。
(三)不合理的采伐
不合理采伐也是很多低效公益林形成的最主要原因。例如,早期不合理砍伐青岗之后,如果后期养护不及时,就会使得幼苗无目的的生长或者更新,大量“小老树”就会出现,与此同时,增加很多濒死、多叉的林木。我国林场未实施改革前,经常会在采伐过程中采强留弱或者砍大留小,从而获得短期经济效益,这种管理模式不利于健康生长,易受到病虫害侵蚀。更为严重的是,一些林区被破坏掉以后会出现天窗情况,环境恶化后恢复困难,树木质量也在极度下降[2]。
(四)有害生物危害
林木单一的树种结构,使病虫害不断发生并蔓延迅速,从而破坏林分结构和组成的完整性,大大降低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低效公益林的形成。例如,某个乡镇林由于营造松类针叶纯林,产生严重的松材线虫病,与此同时还有马尾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的危害,因此,导致大面积针叶纯林逐渐发展为低效公益林。
(五)种植密度过大
早期营造的防护林普遍存在初值密度过大,大部分初值密度都是333-666株/亩,林木之间干涉竞争,相互争夺养分,加之立地条件差,抚育管理技术落后,林地卫生状况差、抚育间伐后期管理跟不上,致使林分整体质量出现退化。
二、低效公益林改造技术分析
通过具体分析低效公益林产生原因,本文进一步分析改造低效公益林具体技术,主要是:
(一)清杂砍灌
相关技术人员要全面清除林地内杂草、杂竹和内部灌木,确保留桩高度在15cm以下。对于珍贵、稀有的健壮树种而言,要进行保留。
实际作业过程中,需要以人工砍伐灌木方式为主,特殊情况下可以运用机械进行作业,但是要对作业时间和进度进行有效保障。
(二)播种造林
该地区的油松造林适合采取播种造林技术,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处理种子,播种前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首先用高猛酸钾溶液浸泡种子半小时,然后再用清水冲洗,接着用温水浸泡24小时,捞出后播种。第二,采取穴状整地方式,将穴内草根、石块等处理干净,穴需要具备一定规格。第三,利用边整地边播种的方式,20粒种子放入一个穴,种子需要保持分散性,并且覆上1、2cm土,在此基础上再覆上少量杂草和枝条灌木,为防止鸟类鼠类破坏种子,需要将毒饵散步在播种区。第四,每年最适合播种时间是3月中下旬,这时土壤已经充分化冻。根据多年播种经验,出苗期最容易受到鸟鼠破坏,但是出苗平均率仍然在75%以上,如果连续播种两年,则出苗率增加至86%以上。第五,采取穴内除草方式,需要连续进行三年,与此同时,幼林期要全面封山,持续封禁8年[3]。
(三)应用抗旱保水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按照使用要求,使用生根粉浸泡树根后,可以利用其药理性增加植物激素含量,促进酶的活性,调节植物新陈代谢,促进植物快速生根,不仅可以缩短生根时间,还能提高其成活率。应用抗旱保水剂后,苗木更更好的吸收水分,即使在干旱地种植,也可提高其成活率。
(四)应用护根剂
使用护根剂之前需要做好一定准备工作,首先需要挖一个深约40cm的长方形地块,整平底部,然后铺上一层塑料布,按照要求进行护根剂与水的配比,之后放置两个小时,开始用苗木浸蘸。浸蘸后的苗木在其根部能形成保护膜,有效防止水分流失,促进苗木成活率不断提升[4]。
(五)植苗造林
油松造林的关键因素有苗木规格、根系保湿和根系完整性等。第一,需要选择苗长15-20cm,大于0.3cm茎基,并且顶芽具有完整性的二级苗木。第二,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关键环节就是根系保湿,在实施各道工序时,需要尽量减少根系暴露在外的时间,根系暴露时间越短,其根部水分就越充足,在起苗和运苗过程中,要多洒水保持苗木湿度。考虑到造林地的气候差异性,需要运用适时起苗法,起苗当日运往造林地,将苗木假植于苗窖内,窖内保持适宜温度。造林时在窖内选择合适级别苗木,确保达到较高成活率。第三,苗木根系需要保持完整性,尤其要保护苗木侧根,它直接决定苗木成活率。考虑到油松依靠侧根生根,进而吸收养分和水分。因此,需要重点保护侧根完整性。
(六)低效公益林改造措施
低效公益林的改造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具体分析是:第一就要做好封山育林工作。由于多数公益林中已经自然形成很多幼苗或者苗木,只要后续进行合理管理,就可以得以重建并且不需要花费大量资源。因此,做好封山育林的工作更是具有必要性,采取的方式是半封闭或者全封闭,对于某些阔叶树或者灌木树种,需要及时进行松土和除草等管理,保证其成长;第二,补植补造的工作也具有重要性。需要定期清除林中弱势苗木,避免其过分吸收营养,从而补植补造乡土树种。营选混交林,优化林分结构,提升修复质量,从而确保整个生态林区的平衡性。第三,需要进行林下更新工作。采用林下更新方式进行改造,可以对因为选种不当或者当地较差的条件而形成的低效公益林产生有利影响,同时对林业有害生物危害形成的低效公益林也有一定效果[5]。
结束语:总而言之,低效公益林改造技术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能够使树木寿命延长,促进其健康成长,有利于强化绿化面积;另一方面可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此外,它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关技术人员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改进和创新技术应用模式,发挥改造技术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1]程千木.低效公益林改造技术与措施——以宛陵林场为例[J].安徽林业科技,2018,44(04):38-41.
[2]华祯惠,唐昌贻,楼尧平.对低效低质生态公益林培育技术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27(03):6-7.
[3]王月海,韩友吉,夏江宝,杜振宇,吴俊杰,李永涛.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低效防护林现状分析与类型划分[J].水土保持通报,2018,38(02):303-306.
[4]周剑英.低效公益林改造技术探析[J].种子科技,2020,38(07):59-60.
[5]丁增发,马永春,吴中能,韦志华,储国庆.安徽亚热带北缘地区杉木、马尾松低效生态公益林改造技术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02):660-6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