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县2020年稻茬优质中强筋小麦新品种展示试验研究

发表时间:2021/3/4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10月29期   作者:徐海洋1 叶世超2 徐士清2
[导读] 为了筛选出适宜本地主推的稻茬优质小麦新品种,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引进通过国审或省审定的优质中强筋小麦新品种进行试验展示
        徐海洋1  叶世超2  徐士清2  
        1.灌南县三口镇农业农村与社会事业局 江苏灌南222503; 2.灌南县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 江苏灌南222500;
        摘要:为了筛选出适宜本地主推的稻茬优质小麦新品种,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引进通过国审或省审定的优质中强筋小麦新品种进行试验展示,并认真组织实施,确保栽培管理措施到位,充分发挥展示品种在本地的适应性、抗性及丰产性,为本地优质小麦主推品种的确立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淮麦33和连麦7号作为主推品种进行大面积推广;淮麦46可作为搭配品种示范种植;淮麦40建议作为本地晚播强筋麦种植;轮选99、农麦158、涡麦9号、冠麦2号、淮麦45、民丰3号、淮麦44拟继续试验。
        关键词:稻茬;优质;中强筋;小麦新品种;展示;试验研究;

        围绕稻茬麦中强筋优质多抗的目标,引进近几年审定的并在生产上应用和育种单位选育的新品进行种植示范与筛选。筛选出适于本地种植的优质中强筋多抗小麦品种,为本地大面积稻麦小麦生产优势主导品种的确立提供决策依据。
1基本情况
        为了选择适宜本地种植的小麦新品种,对品种在本地的适应性、抗性及丰产性,明确其利用价值,为本地小麦新品种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1.1展示设计
        展示设在新安镇闸北村的灌南县稻麦科技综合展示基地内,前茬水稻,地势平坦,土壤为粘壤土,肥力中上,水系配套,排灌方便。
        共设4畦,四周保护行,每品种展示面积为1.2亩。播前对每品种测定发芽率,根据各品种发芽率和千粒重,基本苗为25.0万/亩。
1.2展示品种
1.2.1 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展示:淮麦33、连麦7号、淮麦44、淮麦46、淮麦40、淮麦45、涡麦9号、农麦165、轮选99、民丰3号、冠麦2号,计11个品种。
1.2.2试验经过  前茬水稻于2019年10月28日收割,秸秆全量还田。10月29日用撒肥机撒施基肥:45%复合肥30 kg/亩,尿素10 kg/亩。旋耕整地2遍,11月4日采用小麦条播机(播种、施肥、开沟、镇压一体机)播种。基本苗为25万/亩,三沟配套,沟沟相通。11月6日播后苗前用33%氟噻草胺·呋草酮·吡氟酰草胺SC(拜宝玛),封闭化除,每亩对水40 kg,用手动喷雾器均匀喷雾;1月上旬清沟理墒,2月27日撒施返青接力肥尿素5 kg/亩。3月初用爱秀80~100 mL/亩+异丙隆140~160 g/亩防治禾本科杂草,20%使它隆和56%的二甲四六防治阔叶杂草,每亩对水30 kg,用手动喷雾器均匀喷雾,扫残杂草;3月16日用5%井冈霉素防治纹枯病;4月出15日和三唑酮防治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3月22日撒施拔节肥:45%复合肥15 kg/亩,尿素7.5 kg/亩。4月10日撒施孕穗肥尿素5 kg/亩,6月12日成熟收获。
2 小麦生育期间气候情况
        2020年我县小麦生育期间气候条件较为有利。小麦从播种到收获共221 d(10月4日到6月12日),受去年秋播以来气温持续偏高,多雨寡照以及2月中旬寒潮降温影响,生育进程加快,由于秋播期间干旱及稻谷难卖推迟收割等因素的影响,播期普遍较往年推迟10 d左右。越冬期间高积温对中晚茬小麦生长有利。开春以来2月中旬、3月下旬先后两次较为明显的低温雨雪天气,对部分地区小麦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冻害。春季持续2个多月干旱,影响力拔节肥施用效果。灌浆期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灌浆结实,中后期没遇到大的暴风雨、高温逼熟,没出现倒伏。播期推迟,抽穗扬花遭遇连阴雨,导致小麦赤霉病流行。小麦收获期间,天气晴好,有利于抢收和曝晒进仓,见表1。

3 产量结构
        小麦播种期间天气晴好,播种质量高,播后降雨,出苗整齐,利于培育冬前壮苗。天气条件对小麦生长较为有利,不同品种的抗性经受了考验,产量水平都能很好的发挥出来,实收产量变幅为556.7~410.4 kg/亩,千粒重变幅为55.1-41.8 g,比往年高3 g左右。(见表2、表 3)筛选出适宜本地种植的全县主推的淮麦33、连麦7号、淮麦46等小麦品种。
                  

4 综合评述
4.1淮麦33
        该品种由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用烟农19/郑麦991选育而成,苏审麦201305。半冬性,中熟,全生育期224 d。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前期长势较快。分蘖力一般,抗寒性较强。株型较紧凑,长相清秀,穗层整齐,剑叶挺,茎杆弹性好,抗倒性好。穗近长方型,穗较大,结实性较好。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硬质。抗纹枯病,感赤霉病、白粉病,高感黄花叶病毒病。株高77.8 cm,平均亩成穗数45.8万,每穗粒数43.7粒,千粒重47.8 g,实收测产556.7 kg/亩,位居第一位。该品种在本地已推广4年,表现较好,产量潜力较大,今年秋播继续作为主推品种进行推广。
4.2连麦7号
        该品种由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用陕229/灌8116选育而成,苏审麦201405。半冬性,中多穗型,中早熟,全生育期222 d。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抗寒性较好,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多,穗层较整齐,株型较紧凑,茎秆弹性、抗到性较好,旗叶上冲,大小适中,叶片茎秆蜡质,综合抗性好。穗纺锤型,结实性好,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外观商品性好,灌浆速度快,落黄好,熟相。株高73.6 cm左右,平均亩成穗数45.3万,每穗粒数341.8粒,千粒重48.3 g,实收测产513.2 kg/亩,位居第二位。该品种在本地已推广3年,稻茬麦表现综合抗性较好,高产稳产,2020年秋播继续作为主推品种进行推广。
4.3淮麦46
        该品种由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而成,半冬性中熟品种,成熟期比对照品种淮麦20早1~2 d。幼苗半匍匐,叶片短小,叶色绿色,前期长势慢,抗寒性较好。分蘖力较强,成穗数多。株型较紧凑,剑叶挺,抗倒性较好。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区试平均结果:全生育期215.8 d,株高67.9 cm,每亩有效穗46.8万,每穗38.2粒,千粒重50.6 g。落黄较早,熟相较好。病害鉴定:中感赤霉病(严重度2.85~2.90),感纹枯病,高感白粉病、感叶锈病,抗黄花叶病。经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鉴定:感穗发芽。品质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两年平均结果:粗蛋白(干基)13.4%,湿面筋28.9%,吸水量62.5 mL/100g,稳定时间6.1 min,最大拉伸阻力335 Rm,135 E.U,拉伸面积64 cm。实收测产510.7 kg/亩,位居第3位。拟继续试验。
4.4轮选99
        该品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用石7221和石家庄8号选育而成,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16017。弱春性,全生育期218 d,幼苗半直立,叶片宽短,叶色浓绿,冬季抗寒性较好。分蘖力一般,成穗率高。春季起身晚,耐倒春寒能力中等。后期耐高温能力一般,灌浆速度较快,熟相较好。株高60.7 cm,茎秆较细,抗倒性较强。株型紧凑,旗叶窄小,上冲,穗层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亩穗数43.8万穗,穗粒数35.9粒,千粒重55.1 g。抗病性鉴定,慢条锈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品质检测,籽粒容重800 g/L,蛋白质含量13.82%,湿面筋含量29.1%,沉降值22.7 mL,吸水率56.5%,稳定时间2.1 min,最大拉伸阻力147 E.U.,延伸性142 mm,拉伸面积30 cm2。实收测产500.0. kg/亩,位居第四位。拟继续试验。
4.5农麦158
        该品种由江苏神农大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新麦18/莱州817选育而成。半冬性中熟,全生育期218 d左右。中抗赤霉病,中抗穗发芽。抗寒性好,耐迟播(春发性好、两级分化快)。春生分孽多、无效分蘖少、成穗率高、穗层整齐、灌浆速度快。株高81.0 cm左右,平均亩成穗数50.7万左右,每穗粒数31.6粒左右,千粒重50.9 g左右,实收测产498.0 kg/亩,位居第五位。拟继续试验。
4.6涡麦9号
        该品种由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用莱州953与百农AK58选育而成。半冬性中熟,幼苗半匍匐,株型半松散,叶片斜举,茎秆蜡质,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落黄较好。长方型穗、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平均株高71.7 cm左右,全生育期218 d左右。中感白粉病,中抗赤霉病,感纹枯病。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验,容重841 g/L,粗蛋白(干基)16.17%,湿面筋33.0%,面团稳定时间10.2 min,吸水量60.1 mL/100 g粉,硬度指数67.2;2013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813 g/L,粗蛋白(干基)14.11%,湿面筋31.5%,面团稳定时间10.1 min,吸水量57.8 mL/100 g粉,硬度指数67.5。平均亩成穗数48.0万左右,每穗粒数40.5粒左右,千粒重41.8 g左右,实收测产495.4 kg/亩,位居第六位。拟继续试验。
4.7淮麦40
        该品种由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而成。半冬弱春性,全生育期215 d。幼苗半直立,叶片宽长,叶色浓绿,分蘖力较强,耐倒春寒能力中等。株高77.8 cm,株型稍松散,蜡质厚,茎秆弹性好,抗倒性较好。高感赤霉病和白粉病,中感纹枯病,中抗条锈病,慢叶锈病。品质检测,籽粒容重814 g/L、812 g/L,蛋白质含量15.42%、13.87%,湿面筋含量28.4%、28.8%,稳定时间7.9 min、13.1 min。平均亩成穗数43.1万左右,每穗粒数40.7粒左右,千粒重46.3 g左右,实收测产494.4 kg/亩,位居第七位。建议作为本地晚播强筋麦种植。
4.8冠麦2号
        该品种由河南华冠种业有限公司周麦16/偃展一号//烟农 19选育而成。国审麦20200010。半冬性、全生育期219 d,幼苗半直立,叶片窄短,叶色深绿,分蘖力中等。株高62.6 cm,株型较紧凑,抗倒性一般。整齐度好,穗层整齐,熟相好。穗形纺锤形,短芒,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好。抗病性鉴定:中感纹枯病,高感赤霉病,高感白粉病,中感条锈病,中感叶锈病,品质检测:籽粒容重808 g/L,蛋白质含量13.63%、湿面筋含量30.9%,稳定时间2.1 min,吸水率53%,亩穗数43.8万穗,穗粒数34.5粒,千粒重51.7 g。实收测产489.4 kg/亩,位居第八位。拟继续试验。
4.9淮麦45
        该品种由淮麦45(参试名称淮麦1403)是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淮麦28和淮麦25杂交选育出的小麦新品种,2019年通过江苏省审定。半冬性,中熟。幼苗半匍匐,长势健壮,分蘖力强,成穗数多。月株型松散适中,抗逆性强,株高83.5 cm,株型松紧适中,穗层整齐,熟相好。穗呈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角质,饱满度好。平均亩穗数46.2万,每穗粒数为36.4粒,千粒质量为46.4 g。实收测产485.7 kg/亩,位居第九位。拟继续试验。
4.10民丰3号
        该品种由河南省民兴种业有限公司AK58//周麦16/西农979选育而成。半冬性,全生育期232 d,与对照品种周麦18熟期相当。幼苗半匍匐,叶片窄,叶色深绿,分蘖力强。株高59.9 cm,株型紧凑,抗倒性较好。旗叶上举,整齐度较好,穗层整齐,熟相较好。形穗纺锤形,短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亩穗数42.4万穗,穗粒数29.6粒,千粒重52.0 g。抗病性鉴定,高抗叶锈病,中抗条锈病,高感纹枯病、赤霉病和白粉病。区试两年品质检测结果,籽粒容重780 g/L、780 g/L,蛋白质含量14.61%、15.07%,湿面筋含量32.7%、38.6%,稳定时间4.8 min、3.2 min,吸水率59%。实收测产430.0 kg/亩,位居十位,拟继续试验。
4.11淮麦44
        该品种由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半冬性,中熟,全生育期221 d。幼苗半匍匐,叶片短小,叶色绿色,前期长势慢,分蘖力较强,成穗数多。株型较紧凑,剑叶挺,抗倒性较好。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株高80.2 cm左右。落黄较早,熟相较好。中感赤霉病,感纹枯病,高感白粉病、感叶锈病,抗黄花叶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品质测定,两年平均结果:粗蛋白13.4%,湿面筋28.9%,吸水量62.5 mL/100g,稳定时间6.1 min,最大拉伸阻力335 Rm,135 E.U,拉伸面积64 cm。平均亩成穗数42.0万左右,每穗31.7粒左右,千粒重48.3 g左右。实收测产410.4 kg/亩,位居末位,抗寒性一般。拟继续试验。
                                     
参考文献
[1]常金河,王岭岭.修武县2018-2019年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试验示范[J].河南农业, 2019, 519(31):39-40.
[2]刘巧,尹建国.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筛选与示范展示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9, 214(10):138-140.
[3]陈锦珠,薛文侠,卢霞.2018年不同小麦新品种(系)在苏北沿海地区的示范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8(23);46-47.
[4]张守峰,张富国,张超,等.2017-2018年浚县优质强筋小麦品种比较试验[J].农业科技通讯, 2019(4):146-149.
基金项目:2020-2021年江苏现代农业稻麦产业技术体系项目JATS[2020]171。
作者简介:徐海洋(1974-),男,本科,高级农艺师,从事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