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内江市威远生态环境局 四川 内江 642450
摘要: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程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以现有的监测手段为核心,通过各环境监测点的建设,实时掌握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客观分析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对环境质量的判断以及环境问题的诊断有重要作用。而在监测工作中,管理职能的履行情况,会对监测数据的可靠性产生影响。本文从环境监测实际出发,对监测活动的质量管理问题做简要分析,并据此提出改善建议。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问题;建议
引言
环境监测一般指专业的环境监测机构对地区环境质量进行监视、测定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在环境保护工程中,环境监测需要综合运用生物、化学、医学等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及遥感、遥测等现代技术,实时测定各项能够如实反映环境质量的标志性数据。而环境监测的最终目的,是利用掌握的数据,对环境质量作出客观、综合性评价,并明确诊断环境问题,为后续治理对策的提出提供参考。对此,加强环境监测过程的管理,消除人为操作带来的误差,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1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
以环境监测的基本任务为出发点,根据既往管理实践总结、归纳监测活动中常见的干扰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举措,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是保证环境监测质量的一项可行策略。而落实到管理实践,地区经济发展、环境监测任务的迫切性等因素给管理体系的健全带来了一定的制约作用[1]。虽然政府系统内部的监测部门已普遍建立起管理体系,明确了环境监测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但第三方监测机构的准入,以及市场的复杂环境,仍然是完善管理体系突破口。进一步分析体系不完善的具体表现,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环境监测专业人才的评估标准不统一或不完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管理存在乱象;(2)质量管理程序不清晰,管理人员缺乏可靠的管理依据;(3)决策者对管理体系的重视程度不足,不能根据环境监测指标标准提出的要求及时更新管理体系;(4)过于依赖临时制定的质量管理工作计划,没有充分考虑不同状况下环境监测工作的差异性,以及质量管理的侧重点。
1.2 技术规范与管理标准滞后
除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根据环境监测工作的整体部署,明确监测工作涉及技术的规划,建立与环境监测实际相适应的管理标准,是稳步推进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关键。从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来看,虽然政府出台了明确的标准与规范,但落实到具体的监测项目之中,仍然存在质量控制目标缺乏标准的弊病[2]。其次,不同领域环境监测工作的规范、标准的发展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也是技术规范、质量控制标准滞后的重要体现。由于社会高度重视以及监测项目的重要性等因素带来的促进作用,水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监测等领域的管理标准已相对完善,但噪音监测、土壤污染监测、有机污染监测等领域,技术规范、管理标准的发展仍然比较滞后,甚至存在空白区域。针对此类问题,管理人员有必要结合管理实践,对各个领域监测项目的特殊性以及质量管理需求进行客观、综合性分析,并据此更新现有的技术规范、管理标准,确保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有可靠的依据,管理人员能够按照既定的标准展开质量控制工作。
1.3 专业培训力度不足
在环境监测管理领域,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不足,管理模式过于单一,以及专业人才缺乏,是严重制约质量管理效率提升的因素。
而客观分析此类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检测机构缺乏针对性的职业培训,是上述问题的重要诱因。首先,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管理人员对环境监测方面的理论、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并熟悉现代质量管理办法,由于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起步较晚,专业人才的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专业人才供给不足,给质量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其次,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涉及到诸多要素,如实验室空白样品、仪器人员对比等,要没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以及监测数据的精度,管理人员就必须根据领域差异、环境质量差异等要素,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3]。最后,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以及对环境监测质量重要性的自我认知,也会成为影响其工作态度、管理力度的因素。基于上述分析,加强现有质控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其业务水平以及职业素养,是缓解、消除管理模式单一、人才缺乏等问题的重要路径。而当前部分监测机构对质控人员集中培训缺乏足够重视,培训过程流于形式,或者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等问题,是监测机构实现质量管理效率提升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问题的改善建议
2.1 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为确保质量管理的有序进行,同时管理人员有可靠的管理依据,监测机构应当在深入贯彻政府环境监测管理基本精神的基础上,持续完善现有管理体系,逐步构建能够适应新时期环境监测任务需求的管理体系。首先,政府单位应当针对各级、各类环境监测机构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通过整理历年内审以及管理评审中的不符合项或者潜在风险项,督促监测机构完善管理体制。其次,监测机构应当结合既往工作积累的经验与教训,深入分析相应领域各类环境监测任务的基本特性,以及监测质量的主要风险因素,逐步健全管理体系,明确环境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程序。最后,在管理体系的实践应用阶段,监测机构应当勤于总结、回顾,根据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以及管理人员的反馈信息,客观评估质量控制程序的可操作性以及实用性。
2.2 完善技术规范与管理标准
技术规范与管理标准是质量管理的重要依据与必要准则,鉴于环境监测的特殊意义,以及不同领域、不同监测项目的差异性,行业内人员应当不断完善技术标准,根据环境监测的发展需求,及时补充监测技术以及配套的技术规范,修订质量管理标准。针对部分领域规范、标准存在空白的现状,应酌情考虑在总结既往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技术规范体系框架,同时在实践阶段,对既定标准体系中可能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标准、规范进行有序梳理,充分利用现有的检测技术或者管理办法,增强规范、标准的可行性。
2.3 加强专业培训
针对质量管理人员数量、能力层面的管理问题,检测机构应当端正自身对专业培训的认识,重新审视专业培训与质量管理之间的关联,以及专业培训的侧重点。一方面,专业培训应当渗透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职责意识,让管理人员意识到质量管理应当承担的使命,以及环境监测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价值,逐步增强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另一方面,将能力培养贯彻于专业培训之中,推进现有人员的质量管控能力建设,灵活运用集中培训、学术交流、能力水平考核、技术竞赛等方式,提升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增强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
3 结语
当前,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体系不健全,技术规范与标准缺乏,人员能力不足等因素,对环境保护的推进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各级、各类监测机构应当认清自身肩负的责任与使命,逐步完善管理程序,提升管理人员能力,扎实推进能力建设。
参考文献
[1] 周自宗. 论基层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 生态环境与保护, 2019, 002(005): 1-2.
[2] 付小君. 基层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J]. 低碳世界, 2019 (005):25-26.
[3] 姜志伟. 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与对策分析[J]. 科技风, 2020(1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