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常见的地质灾害以及防治措施

发表时间:2021/3/4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10月29期   作者:郭琴
[导读]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为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越来越大
        郭琴
        仪陇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四川南充  637000
        摘要: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为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越来越大。本文浅析了常见的地质灾害以及防治措施,避免在日常生产、生活活动中,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1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  引言
        所谓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
        2  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3  地质灾害中防治措施
        3.1  选择安全场地修建房屋
        选择安全、稳定的地段建设村庄、构筑房舍,是防止滑坡危害的首要措施。城镇、村庄、厂矿的位置是否安全,应该在场地比选或可行性研究阶段通过专门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来判定。同时,还应根据场地具体地质环境条件,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规划用地。居民住宅和学校等人口密集区以及关键性建筑设施,应尽量避开危险性评估报告指出的滑坡灾害危险区;因故不能避开的,必须采取可靠的滑坡防治措施。
        3.2  不要随意开挖山坡坡脚
        在建房、修路、整地、挖砂采石、取土等各类工程活动中,不可随意开挖坡脚。如果不得不开挖,应事先向专业技术人员咨询,确认不会诱发滑坡或采取了必要防灾措施后方能施工。坡脚开挖后,应根据需要,及时砌筑维持边坡稳定的挡墙,墙体上要留足排水孔;当墙内坡体为粘性土时,还应在排水孔内侧设置反滤层,以保证排水孔不被泥土阻塞,使其能够充分发挥排导山坡地下水的作用。
        3.3  不在山坡上随意堆弃土石
        对开矿采石、修路、挖塘等工程活动中形成的废石、废土、废渣,不可随意顺坡堆放,特别是不能在村庄上方山坡堆弃土石。废弃土石堆置不当,不仅土石堆本身可能失稳滑坡,还可能因为土石的加载作用导致山坡稳定性下降,使原来属于相对稳定的自然山坡发生滑坡。当废弃土石数量较大时,需要请专业技术人员帮助选择合适的弃土场,必要时,还应在排土区建设拦挡和排水等配套设施。处置废弃土石的最理想方式是:把废弃土石的堆放与整地、造田、筑路等工作结合起来,把废土、废石、废渣由环境负担转变为可利用的资源。
        3.4  管理好引水和排水沟渠
        水对土质山坡的稳定性影响显著,绝大多数滑坡都发生在雨季就是证明。

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应防止农田灌溉渠道、乡镇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引水渠道的渗漏,尤其要避免经过土质山坡地段的渠道漏水。一旦发现渠道渗漏,应立即停水修复。新建水渠选线和设计,应考虑预防滑坡的要求。对生产和生活废水同样也要加强管理、合理排放,不可任由废水四处漫流或在低洼处积水成塘。正对村庄的山坡上方,一般情况下不要修建鱼塘、水塘;对雨季形成的局部积水,应该及时进行排导。
        3.5  做好滑坡前兆研判
        及时发现滑坡前兆是成功避灾的前提。滑坡前兆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山坡上出现裂缝。滑坡裂缝是滑坡形成过程中的伴生现象之一。随着滑坡的继续发展,裂缝也会由少变多、由短变长、由断断续续变为相互连贯。二是山坡坡脚松脱或鼓胀。有些情况下,由于受河流冲刷、掏蚀或人为开挖坡脚的影响,在山坡下部形成新的凌空面,使滑坡迹象首先在山坡坡脚处显现出来。三是山坡中上部发生沉陷当地下存在洞室(如巷道、采空区、溶洞)或地面有较厚的近期人工填土时,有时会由于洞顶失稳或填土自然压密导致地面沉陷,这种情况下,地面陷落必然与地下洞室或填土范围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四是斜坡上建筑物变形。斜坡变形程度不大时,在土质地面和耕地中往往不易被发现;相比之下,房屋、地坪、道路、水渠等人工构筑物却对变形比较敏感。  
        3.6  抑制滑坡发展和监视滑坡动态
        3.6.1  抑制滑坡发展
        滑坡前兆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必然发生滑坡。当发现滑坡前兆后,首先应该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或地质灾害防治负责人(如果有的话)报告;其次,应初步判断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滑坡的进一步发展,并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主动采取一些简便易行的措施,尽量消除或抑制促进滑坡发展的因素,就可能延缓滑坡发展的进程,甚至避免滑坡的形成。立即停止诱发滑坡的人为工程活动、对地面裂缝进行及时填埋、把地表水和地下水引出可能滑坡的区域,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利于山坡稳定、抑制滑坡发展的积极措施。当滑坡规模不大时,对牵引式滑坡进行压脚,对推移式滑坡进行削坡减载,也可以作为抑制滑坡发展的简易应急措施。
        3.6.2监视滑坡动态
        还应通过简易监测,密切监视山坡变形的发展情况。一般情况下,应把变形显著的地面裂缝、墙体裂缝作为主要监测对象;通过在地面裂缝两侧设置固定标桩、在墙壁裂缝上贴水泥砂浆片、纸片等方法,定期观测、记录裂缝拉开宽度,分析裂缝变化与有关影响因素(比如降雨)的关系,就可以掌握斜坡变形的发展趋势,为防灾避灾提供依据。滑坡裂缝的观测周期应根据季节和裂缝发展速度灵活确定。当裂缝拉开速率逐渐加快时,监测周期也应随之加密,甚至进行24小时专人值守;当裂缝拉开速率变化不大时(比如每月不超过1厘米),可数天至1个月监测1次;当裂缝拉开速率逐渐变小时,监测周期也可以逐步延长。调整监测周期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雨季监测适当加密,旱季监测周期适当延长;变形加快时监测周期适当加密,变形减缓时监测周期适当延长.
        4  结束语
        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莉莉.浅论如何加强地质灾害治理施工的质量控制[J].科研,2017(1):00156-00156..
        [2]许强主编.大型滑坡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年.
        [3]乔建平主编.降雨型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