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四五六 让主题更明朗——大班段主题式建构游戏的设计与优化研究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3期   作者:华金利
[导读] 建构游戏以其独特的魅力一直深受孩子的喜爱,但传统幼儿建构游戏的开展中也存在着“缺乏主题”的问题。因此,我们通过“两大板块”、“三类材料”、“四个时机”、“五项策略”、“六步流程”等措施开展实践优化,在实践与反思的基础上研究幼儿园主题式建构游戏的操作模式,从而使主题式建构游戏真正促进幼儿创造力、思维力的发展。

华金利   杭州市萧山区临浦镇未来之星幼儿园  311251
【摘要】建构游戏以其独特的魅力一直深受孩子的喜爱,但传统幼儿建构游戏的开展中也存在着“缺乏主题”的问题。因此,我们通过“两大板块”、“三类材料”、“四个时机”、“五项策略”、“六步流程”等措施开展实践优化,在实践与反思的基础上研究幼儿园主题式建构游戏的操作模式,从而使主题式建构游戏真正促进幼儿创造力、思维力的发展。
【关键词】主题式;建构游戏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197-02

        主题式建构游戏是指幼儿围绕一定的主题,利用各种不同结构材料,按照一定的计划来组织、操作建构材料,通过与建构活动有关的思维和创作塑造物体形象,用游戏来创造性反映周围的生活。
        在众多幼儿喜爱的游戏之中,建构游戏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幼儿的青睐。但是,在目前幼儿园建构游戏开展情况中,“主题缺乏”成了幼儿园建构游戏目前急需改进的情况。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幼儿的建构游戏更加优化有效,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实践与反思的基础上,我们研究了幼儿园主题式建构游戏的设计与操作模式的优化,从而使主题式建构游戏真正促进幼儿创造力、思维力的发展。
        一、两大板块促灵活:主题式建构游戏内容的制定
        根据建构游戏的特点,从幼儿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和发展的需要出发,关注幼儿社会性、创造性的发展,将幼儿的需求及相应的行为特征、活动倾向与教育目标联系起来,作为幼儿园主题式建构游戏内容确立出发点和依据。我们的内容涉及预设和生成两大块。预设让建构游戏更成体系,生成让幼儿的主体性得到更好地发挥。
        二、三类材料供选择:主题式建构游戏材料的多元化
        喜欢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而材料的提供却是游戏的基础要求。
        1、定型的成品玩具
        建构游戏的资料是非常丰富的:由几何形体构成的成套的积木;金属、木制、塑料制的各种可装拆的积塑、胶粒、插片、积铁等,以及各种颜色形状的串珠、插板、拼板等。这些定型的成品玩具为结构游戏的开展提供了物质保证。
        2、自然的现成材料
        我们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从游戏材料入手,并加强现成材料和废旧材料的可变性,如:废旧的塑料管、冰棍棒、火柴杆,经过色彩加工,幼儿能利用它奇思异想地拼搭出各种形象逼真的图案。教师提供未成品资料,更能满足幼儿日益发展的智力和动手能力的要求。
        3、辅助的小件材料
        我们还将为幼儿提供或一起制造许多辅助材料,如各色小旗、纸花、小树枝、橡皮泥、彩纸、大小纸盒、小铲、小桶,塑造出水陆交通工具、动物园的小动物等模型。这些辅助资料的提供,丰富了游戏的内容,也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性。
        三、四个时机好把握:主题式建构游戏的介入
        教学时机是稍纵即逝的,唯有把握好时机,适时介入才能有最大的收益。
        1、游戏主题的新颖性
        要关注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尽可能让游戏适合幼儿的年龄,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对每一节课都应该确定主题内容(如建筑类的、交通工具类的、生活用品类的等),并且最好还要能让几活动的内容形成一个系列。让幼儿始终对主题保持兴趣和新颖感,是建构游戏的魅力所在。
        2、材料投放的有序性
        在开展“我居住的小区”主题游戏时,第一次投放了一些主体建筑物的材料,都是常用来做大型建筑的,这些材料可以让幼儿做出小区的楼房主体部分;第二次投放材料前,教师先引导幼儿小区除了楼房还有什么配套设施?可以用什么样的材料来做?通过引导、讨论,有些幼儿想出用废旧材料来创新,做出新颖的配套设施。
        3、组织形式的灵活性
        不同的游戏内容,其组织形式是不相同,有的适合单人的,有的适合双人合作的,有的适合多人小组合作的,这就要求教师对游戏内容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灵活改变组织形式。
        4、教师介入的恰当性
        在孩子们的游戏过程中,教师是纪律的管理者,也是游戏内容的指导者,更是特发事件的处理者。那么教师在什么时候介入才是恰当的时机呢?这就需要教师审时度势,明察秋毫才行。
        四、五项策略为指导:主题式建构游戏的有效化
        主题式建构游戏是幼儿游戏活动的重要组成,它能够满足幼儿渴望想象和创造的需求,在自我探究、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围绕主题满足建构的欲望,体验创造的愉悦。
        1.环境影响,氛围宽松
        创设与游戏相适应的环境,可以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能产生不一样的情景体验。


我们在墙面环境、区域环境中突出建构游戏的元素,把孩子们的建构作品用来布置我们的走廊,设置“我是小建筑家”、“快乐搭搭”等墙面和区角,让建构因素更加深入人心。
        2.建立常规,培养习惯
        幼儿在刚接触建构游戏时,根本不知道规则意识。常会为争夺同一材料而发生哭闹、争吵、材料乱扔等情况。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切入点,需要教师利用一定的评价机制让他们明白规则,愿意接受规则,让他们自觉建立并遵守游戏常规。
        3.观察细致,适时介入
        观察是教师“干预”的基础和基本的指导方法。通过观察幼儿的建构行为及利用建构物开展象征性游戏,教师可以对幼儿已有的经验进行评价。判断哪些情形需立即介入点拨,哪些则要暂缓介入,用什么方式介入等,这样能满足幼儿游戏过程中的真正需求,使教师指导无牵强之意。
        4.互动学习,提高技能
        幼儿对结构认识,技能技巧的养成,往往会影响着游戏内容的扩展和游戏水平的提高。当幼儿对结构游戏有了一定的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建构技能,而建构技能越发展,他们的兴趣也就越浓郁。
        5.定时活动,固化形式
        在一日活动环节中,如晨间入园半小时、餐后活动、离园活动等时间内引导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进行构建外,我们也会做好班级建构区域的建设,增加“快乐星期五”、“智慧小木屋”等活动,通过固化的活动形式让幼儿主题式建构游戏更加深入人心。
        五、六步流程保快乐:主题式建构游戏的开展
        我们将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建构游戏的特点,以“自主、合作、快乐”为核心,设计整个活动的基本流程。
        1.启发谈话,回顾经验
        根据不同的搭建主题,利用看录像、图片的回顾、交流引发幼儿已有的前期经验、以谈话的方式激发幼儿对游戏主题产生兴趣,从而鼓励和启发幼儿根据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
        2.自愿组合,自主分工
        在幼儿按意愿自主选择分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运用竞聘、轮流等方法分组及协商分配搭建。分组的形式可一组搭建一种,也可以每组搭建小主题建筑。如;修建一条街道,即可一组负责修建天桥,一组负责街道旁的楼房及商铺,也可以两组各在自己挑选的搭建场所各自建构一条街道。
        3.共同规划,设计图纸
        小组成立后,组长带领组员根据搭建的任务思考、讨论并设计出搭建图纸。虽然孩子们画的图纸看起来很幼稚,但这是建构中不可忽略的过程,它约束幼儿有计划有章法的搭建。而不是随心所欲,要严格按规划图来施工。
        4.根据内容,自主选材
        幼儿根据搭建场所的位置、布局及大小,确定用什么材料搭建合适,然后各自按商量的要求到游戏材料放置区选择、采集建构材料。
        5.小组分工,合作建构
        幼儿按照小组分工,根据图纸的方案搭建工程任务,教师要帮助幼儿看懂。鼓励幼儿不知道的地方要向老师或同伴求助。
        6.评价交流,分享快乐
        活动结束组织幼儿对游戏过程、作品、材料、经验等进行交流、分享。帮助幼儿提炼出有用的经验,启发幼儿讨论,帮助幼儿拓宽思路,逐渐丰富的场景、材料、主题、情节,使幼儿对下次游戏充满期待。
        六、主题式建构游戏给孩子、给老师成长都带来巨大的冲击
        ——对孩子全面发展带来深刻的意义
        1.增强了学习兴趣性:主题式建构游戏由孩子们的兴趣或孩子发展需要确定的,让他们主动地通过环境,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兴趣和关注点。
        2.培养了幼儿责任心:在主题式建构游戏中首先让孩子们认识任务的含义,培养了幼儿乐意接受任务的意识,并且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并掌握完成任务的本领。
        3.发展了幼儿独立性:在主题式建构游戏中孩子自主的选择游戏材料、内容和合作伙伴,按照自己的想法意愿进行游戏。教师放手让幼儿主动的活动,推进和激励幼儿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懂得合作。
        4.提高了幼儿交往力:主题式建构游戏中,幼儿懂得了从细节入手。如自己遇到难题时怎么办?同时孩子们学会了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妥善的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
        ——促教师积极思考如何成长带来的冲击
        在指导主题式建构游戏时,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从活动前退到活动后,从显性地位转为隐性地位。这一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在反思中,教师更多地思考如何唤醒幼儿的建构积极性,如何挖掘有效的组织建构游戏的主题,如何在游戏中渗透主题内容,如何协助幼儿深入主题的核心进一步游戏等等问题。反思成了我们研究的主要教育行为,在反思中,教育观念在不断地更新,专业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幼儿游戏与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
[2]《幼儿园创造性游戏指导与实施》.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11月.
[3]《建构游戏案例设计》.湖北美术出版社,2011年9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