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美育进行到底——初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3期   作者:杨林生
[导读] 一直以来,语文科目虽然持续的在进行革新,但是学生们的语文专业素养还是在持续的降低,这时候,相关人员应该针对于语文科目中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深刻的思考,是否可以把审美方面的教育,与语文实际教学进行融合,以此推进学生们对于语文这门科目进行学习的兴趣。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将美学教育,在语文科目中进行适时的运用,用美好的因素,美好的手法来带动学生们构成正确化、健全化进行审美的心态意识。

杨林生   广西省柳州市三江县林溪镇中学  广西  柳州  545505
【摘要】一直以来,语文科目虽然持续的在进行革新,但是学生们的语文专业素养还是在持续的降低,这时候,相关人员应该针对于语文科目中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深刻的思考,是否可以把审美方面的教育,与语文实际教学进行融合,以此推进学生们对于语文这门科目进行学习的兴趣。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将美学教育,在语文科目中进行适时的运用,用美好的因素,美好的手法来带动学生们构成正确化、健全化进行审美的心态意识。
【关键词】美育;审美;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180-01

        为了促进初中生们的素养获得整体提升,以往一直被教育领域所忽略的美育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怎样在初中阶段的语文科目实际教学过程中,把美育方面的教育融入其中?文中依据初中一线语文教师们长久以来对于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深入做了一些探讨,望以此为美育教育渗入语文实际教学中提供有效的建议。
        一、美育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意义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一直是以为祖国培育全面性人才,并为奠定与推进学生们终身发展为目标。随着教育新课改的持续推进,让大家对初中段语文课程的设计思路从科学的角度讲,也有了全新的定义,让大家对于全方位发展有了重新的定位认识。大家都知道,美育所涵盖的内容很多姿多彩,关联到的行业领域也非常的广泛,美育以它独特的魅力与内容,在提升青少年整体素养方面充分展现了自身独特的能力,初中段这个年龄的孩子,正处在思想逐步趋向成熟化的阶段,他们对于世界的看法尚未成型,辨识是与非的能力也不是很强。在这样的状况下,用美的情感、形象去熏陶引导他们,就能够在无形中,对于孩子们的心灵进行美化,触动孩子们的情思,达到陶冶他们情操的目标,继而推进他们智力与个性品德的有序发展。也可以这么讲,在进行审美教育的角度,语文科目拥有着极强的先天条件。初中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初中生们带入美丽的殿堂,让他们在探讨与观察中感悟美、追寻美、继而构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与观念。这样在语文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方面,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给初中语文实际教学任务提供了最为坚实的保障[1]。
        二、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结合美育
        初中阶段语文中结合美育可以说是内容丰富,其关联到的范围很广,通常有以下:
        (一)自然之美
        自然事物所蕴含的美就叫做自然美,它以自然化的感性模式让人对于美的感觉直接唤醒。其对于人的熏染,是人为创造的美所无法替代的。在初中语文科目课文里,对于自然美的述说有着非常大的比例,其在导引学生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想象,产生幸福的心情等方面可以说是功劳多多,如在《山的那边》等。和谐融洽的自然美感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个满是轻快灵动氛围的生存空间,能够给大家的生存提供潺潺不断的资源与动力。初中阶段教师在对学生们展开语文实际教学的时候,先要对于学生们进行生态化审美方面的创设。例如,《金色花》与《荷叶母亲》两篇散文,完全可以直接把他们当做抒情文章来进行阅读,不止重视内容,更加要品味文章中的核心已经,揣测文中内容在作者心目中的思想内涵。初中生们有这样关于美好的体悟,心中对于祖国美好景色的热爱,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就会被最大程度的激发,感悟美方面的能力就会获得提升。


教师还可以通过对于文章中人物或者景色形象美方面的解析,引导初中生们对于美进行体悟,并以此构建以科学为基础的生态价值观念意识。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工具,例如多媒体教学模式,来辅助初中生们设立科学化、健全化的伦理生态观念意识。在对于学生们进行实际教学的时候,运用电子信息专业技术与互联网络的优势,向同学们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像、视频、声音等,让课文中的内容在学生们面前进行直观化的呈现,使枯燥的文字变味了生动的影像及画面,并且还能够超越空间的局限,让同学们感觉到如身在其中的境界。通过多媒体教学模式这种富有直观与美趣的手法,增强了学生们对美体悟的直观性,让他们的身心都获得了熏陶。
        总而言之,自然美是熏陶与培育初中生们心灵与价值观念的一个主要方面。使他们通过对于语文课文内容知识的学习,加深对于文学作品中对自然美方面的欣赏,带动他们对于自然更加热爱和尊重[2]。
        (二)艺术之美
        综合性的美中就包含艺术美,其源自于客观化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又融入了艺术家自身的思想与感情,在一般性文章与文学作品里都有着其生动化、鲜明化的展现。文学作品里灵巧的构思、美好的意境、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描述,都直观展现了艺术之美,其比现实中的美更加典型、更为细腻,对于人具有更大的熏染力。正因为此,在对于人才进行全面性培养方面,艺术之美有着特别积极的促进效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擅长从课文中抓取重点,通过体悟与导引,让初中生们对于产生艺术之美的原因进行了解,让他们情感、品德等都在艺术里获得熏染,继而形成正确的审美标准。例如《羚羊木雕》展示了艺术作品的美,《秋天的怀念》探索了对于艺术作品进行正确欣赏的手法等[3]。
        (三)社会之美
        社会之美所指的是由人类在社会进行日常活动等而形成生活美,它的状态多姿多彩。初中阶段的学生们正处在一个十分特别的年龄时期,假如这时候,对于他们有主观意识的进行社会之美方面的教育,这将有益于学生们正确审美观念与人生观方面的塑造。初中阶段语文知识内容中展现社会之美的教材可谓是极多的,例如《孔融让梨》展现了爱心之美,《陈太丘与友期》展现了诚实之美,每篇文章都展现了不同类型美的内容,也都展示了文中作者不一样的审美感悟。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课文中的核心知识内容,对于学生们进行有效的引导,带动他们对于自身情感与心理认知进行感悟。例如教师在引导孩子们学习文章《散步》以后,可以通过给他们布置家庭作业的模式,让他们亲身去体会,妈妈十月怀胎时候的辛苦,回到家中主动帮家中分担家务,或者给家人洗脚等,用实际行动来报答家人的养育恩情等,这些家庭作业的实际展开,对于学生们比客观性的描述更加具有感染力与说服力,让他们能够更加感悟到文中作者的高尚思想品德,并从中获得熏陶。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实践能够说明在初中阶段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初中生们进行审美方面的教育,使语文教学融入在美的环境中,结合一定程度的审美教育理念,辅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身审美特点,让他们从课堂中的审美感悟逐步向课外延展,对于社会之美等进行正确化的认知,感悟美对自身的熏陶,继而养成健康化的高尚品德与审美情操。
参考文献
[1]郭简.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24):123+125.
[2]吴道春.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 2020(93):43-44.
[3]陈秀娟.把美育进行到底——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J].考试周刊,2020(01):29-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