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辨析.认知:例谈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路径----以人民版《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为例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6月(下)第18期   作者:吴鸿毅
[导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吴鸿毅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宏达高级中学314400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4页]其中,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
        本文依托教材选取的史料,对其进行辨析,判断其价值。使学生掌握研习史料的方法,判断史料的可信度和使用价值,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可靠的史料作为实证的证据;形成历史的实证意识,运用相关史料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进而培育家国情怀。
        一、梳理:教材中的史实和结论
        由于学生对四大发明有着根深蒂固的认识,当看到这样的材料时,对韩国政府的做法及其背后的用意不是理性分析,而是莫名的愤怒。历史结论是以历史史实为依据,由此我让学生根据教材梳理教材中关于四大发明的史实,具体如下表。
                                
        二、辨析:史料的证据价值
        英国学者克里斯和艾莉森认为:“那些没有面临挑战性问题而老一套地使用史料的学生注定不能完全理解证据意味着什么。”[[4]曹祺、姚锦祥:《关注史料证据价值的试题设计和教学要求》,《历史教学》2015年第19期]在教学设计中,我利用教材提供的史料与本文表述相矛盾的地方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以此认识史料的证据价值。
        (一)造纸术
        材料一:教材第26页配图一《天水放马滩西汉墓出土的纸质地图》和配图二《<天工开物>中的造纸工序示意图》
        设问:根据材料一,我们证实历史的途径有哪些?根据配图一能得出什么历史结论?
        材料二:教材第26页“这些残纸文书的发现表明,可能西汉早期就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
        东汉时,蔡伦独创新意……造成新的书写材料----纸。……皇帝赞赏他的巧思精意,封他为侯。
        设问: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纸的残片,为什么教材表述时加了“可能”二字?“西汉早期就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为什么蔡伦造的纸还是“新的书写材料”,并被封侯?“新”在何处?有何意义?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能顺利说出历史记载(文献典籍)和考古成果与实物遗存(文物考古)是证实历史的重要途径,如果两者能相互印证则更具说服力,也能通过《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纸质地图》得出西汉已经发明书写用纸的结论。
        (二)指南针
        材料一:教材第27页配图《司南》
        “司南”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韩非子》中提到过这种“司南”
        材料二:王振铎在20世纪40年依据理论设想出来,1953年,以该图案发行纪念邮票。
        “人臣之侵其主也,如地形焉,即渐以往,使人主失端,东西易面,而不自知。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韩非子》
        设问: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最初的指南仪器称作司南”和“大约”?如何证实指南针在宋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根据教材提供的图片和《韩非子》的记载,我们能得出战国时期有指南针的结论,但教材的表述却是“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史料是历史学习的基础,史料的真实性是追求历史科学性的重要前提。首先我提醒学生,教材配图下的说明文字是“司南”,图册第13页图2-4是“司南模型”。再呈现材料二,学生就发现用材料一的配图得出战国有司南的结论是有问题的。再看《韩非子》中关于司南的记载,并结合《百家争鸣》一课的相关知识,我们很难肯定这个司南是指南仪器。由此,看似很具说服力的司南图片和《韩非子》的记载,却无法明确得出战国已有司南这一结论的原因,也就清楚了。
        (三)印刷术
        材料一:教材第29页(《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材料二:宋初太祖开宝四年(971)于成都开始版印《大藏经》,计1076部,5048卷,历时12年才雕印成功,雕版有13万块。
        材料三:教材第29页“宋代平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次革命。”
        材料四:教材第29页配图:《北宋泥活字版》
        教材第29页(《金刚经》图文风格凝重,印刷墨色清晰,雕刻刀法纯熟)
        设问:《金刚经》对于说明印刷术的发明具有怎样的作用?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活字印刷术实现了印刷术的一次革命”?对比北宋泥活字板和《金刚经》,你觉得活字印刷有什么弊端?
        (四)火药
        《火药的发明和使用》一目,我在教学时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思考教材提供的配图、引用的史料能说明什么问题?如何理解教材中提供“唐末至宋初的战争中,已经开始使用……”、“(明代)这些火药武器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等结论?
        三、认知:史料实证下的家国情怀
        “将史料作为证据引入教学,终归是要学生确定‘通过史料推论重塑过去’的观念”。[[6]王德民、赵玉洁:《史料教学与学生的证据素养培养》,《历史教学》,2015年第19期]通过对史料真伪的鉴别、价值的认定,解释了一些关于四大发明的争议和认识误区。
        再回看导入的材料,韩国和我们“争”的是什么?以什么为途径?我们就会发现,韩国是以“最早的金属活字印刷品”为突破口,并由政府主持,借助联合国的权威加以宣传,确实是设想周全。
        那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认识四大发明在我国以及世界历史上的影响呢?这里我引用了教材导语、学习思考的内容。
        材料一教材第25页导语
        (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的发明……都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培根说)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
        设问:根据材料概括马克思和培根的观点?并分别加以说明。当你看到这样的观点时,有何感想?
        马克思与培根对三个发明作了高度评价,两人分别强调了这三个发明对欧洲以及世界发展的影响,学生会运用教材中提供的结论对这两人的说法加以印证。但我也提醒学生注意,两人的说法里存在让我们觉得不足的地方,他们都没有明确说,这三个发明是中国的,而且也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四大发明。
        材料二教材第28页学习思考
        外国用火药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用它看风水……
        ----鲁迅
        设问:根据材料概括鲁迅的观点?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对于鲁迅的观点,学生会因中国近代科技在近代的落后而赞同,也会因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而持不赞同的观点。
        对于四大发明学术界还是存在着较多的争议,而这些争议又与学生们从小就形成的历史认知产生冲突。由于授课时间的限制和学生在寻找史料时条件的相对不足,加上希望引导学生去阅读教材,从教材中发现疑问,在本课的处理中,我没有将这些争议深入挖掘,而是更多地从面上加以呈现。事实证明,学生在这样一节课后,对史料的真伪及价值有了新了认识,重塑了学生对历史的认识。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4页
[4]曹祺、姚锦祥:《关注史料证据价值的试题设计和教学要求》,《历史教学》2015年第19期
[6]王德民、赵玉洁:《史料教学与学生的证据素养培养》,《历史教学》,2015年第19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