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3期   作者:连桥娣
[导读] 小学数学课堂中,加强学生反思能力培养,让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学习,自主思考数学问题,开展课堂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活动效率。在具体的反思活动中,需要考虑知识的抽象性,结合学科的严谨性,创设相应的反思空间,优化课堂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反思,加深数学知识本质学习,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连桥娣   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田家炳小学  512300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中,加强学生反思能力培养,让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学习,自主思考数学问题,开展课堂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活动效率。在具体的反思活动中,需要考虑知识的抽象性,结合学科的严谨性,创设相应的反思空间,优化课堂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反思,加深数学知识本质学习,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反思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145-01

        引言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教师一味地讲解,很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反思,这就使学生重复在“题海”中,很少问“为什么”和“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为学生创设反思情境,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一、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能力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要让学生“能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因此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外,还要教会学生进行反思,使学生成为自主的学习者。而大多数教师都只注重教学内容的讲解,很少对学生进行反思学习的引导。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缺乏参与意识,学习积极性不高。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在教学中提升学生自我反思意识,丰富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习成效。
        二、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能力的策略
        (一)创设有效课堂问题,优化反思活动设计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教师以教学内容作为基础,创设相应的课堂问题,开展反思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开展主动学习活动,实现学生反思能力培养。例如对《生活中的负数》进行讲解时,便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式的方式进行探究, 让学生们在交流中认识负数,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这时便可以引入话题,“同学们你们的梦想是什么呢?”然后学生们便会分享他们的梦想,有做医生的,有当画家的,有做科学家的等等。 然后我告诉大家,我想做一名播报员,下面给大家播报一场足球比赛,湖人队上半场进了三个球,下半场又丢了两个球,那么统计的时候就写+3,-2,这就是生活中的正负数。下面请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找出生活中正负数的例子。通过这样的方式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开展不断创新活动,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加强反思能力培养。
        (二)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自我反思意识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应有效结合实际生活,利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辅助教学。


例如,在教学《速度、时间与路程》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小明从家坐公交车到外婆家需要花2个小时,假设公交车平均每小时可以行驶50公里,那么小明家和外婆家之间的距离是多远?”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举出其他相关的例子,将数学教学和实际生活有效结合。教师在每次的数学训练中不断累积,抓紧每一个反思契机,在教学训练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当学生犯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找到错误的根本原因;而学生获得成功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总结经验,回忆解决问题的轨迹,抓住反思的契机,给学生具体的指导,才能达到满意的反思结果。
        (三)根据学生差异进行自我反思意识引导
        教师在教学中,应基于学生能力情况来展开差异化教学。具体来讲,就是教师按照学生真实学习情况,就同一内容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例如,在复习“分数”相关知识时,对于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一袋切片面包,小明吃了1/2,还剩下10片,请问这袋切片面包原来一共有多少片?”对于数学成绩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向他们提出问题:“一袋切片面包,小明先吃了1/2,后面又吃了3片,还剩下10片,请问这袋切片面包原来一共有多少片?”面对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提问:“一袋切片面包,小明先吃了1/2,后面又吃了3片,还剩下1/3,这袋切片面包原来一共有多少片?”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便可以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来展开有层次的复习课教学。
        (四)反思解题结果,培养反思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会出现很多种错误,学生发生错误的原因有很多种,有的是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有的是解题方法不正确,还有些学生受智力因素的影响,如果教师在学生出现错误后简单纠正错误,写出正确答案,不引导学生反思解题结果,就会造成学生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因此,教师在学生解题后要从结果入手进一步分析和指导,改变学生思维定式,让学生分析原因并得出正确的结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教学“解方程”一课中,教师先给学生讲解了简易方程的解题方法,接着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目:75+25x=200,这道题目如果按照正确的解题方法会得出结果为x=5,但一位同学给出了x=2的答案。教师让学生将答案代入方程中进行验算,学生发现方程左右不相等,教师让学生反思计算过程:为什么等式左右不相等?错在了哪里?教师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原来学生先计算了75+25=100,变成了100x=200,由此解出x=2。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不可以将75和25直接相加,学生观察后发现这不符合运算法则。为巩固学生知识,教师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练习:75+5x=200。有了刚才的经验,学生没有直接用75+5计算,而是根据正确计算方法来分步骤计算,先将等式两边同时减去75,得出5x=125,很快算出x=25,学生通过反思解题结果掌握了简易方程的计算方法。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简单地指导学生掌握知识,而要引导学生不断拓展和深化所学知识,使学生能够产生对所学知识更加深刻的印象,最终促使学生自我反思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何世明.浅议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C]..教育理论研究(第十一辑).: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185.
[2]万丽芸.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3): 233-234.
[3]白振华.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14):58-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