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方式方法研究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1期   作者:喻晓哲
[导读] 作为约束纪律手段的班级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管理艺术。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约束关键阶段,关系到学生的性格取向培养以及品行塑造。班主任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和管理办法,使用行之有效的管理技巧,做好班级事务的处理,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喻晓哲   赤峰市和美第一小学)
【摘要】作为约束纪律手段的班级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管理艺术。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约束关键阶段,关系到学生的性格取向培养以及品行塑造。班主任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和管理办法,使用行之有效的管理技巧,做好班级事务的处理,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新时期;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方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0-020-01

        前言:班主任作为学生的第二任家长,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表现和方法关系到学生成长。新时期背景下,班主任需要根据学生情况使用管理手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品德、习惯与素质。
        一、新时期背景下的小学班级管理问题
        (一)没有与时俱进意识
        过去班级管理的时候,班主任用管理办法,使用约束、禁止一类的方式,严格约束学生的表现与行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只考虑统一性与纪律性[1]。新时期视角下的班级管理工作和传统班级管理在里面层面中存在许多问题。面对新的社会背景,需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个性化成长。教师需要做好传统管理理念的研究和转变,展现学生个性素质。当前班级管理中,教师牢牢占据主体,管理意识和形式单调,无法保障新时期的班级有效管理。
        (二)没有可行有效的班级管理办法
        在社会开放、网络普及中,多元理念不断碰撞。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摩擦出创新的火花。新时期背景下,教师有了全新的教育模式和理念[2]。与之对应的是,教育理念集中于实践,陷入了形而上学问题。许多班主任虽然明白需要调整和改变管理办法,提高班级管理有效性。但是由于缺少足够的经验,没有合适的案例指导,致使班级管理中,没有办法保障班级管理有效性。
        (三)不重视学生情感培养
        在考核压力下,大多数班主任的工作重心都是学生的学习成绩。班级卫生、班级纪律并没有得到班主任重视。教师无形之中将自己的考核评比压力施加给学生。班级纪律的管理以及知识训练成为了班主任追求的唯一工作[3]。班主任使用的管理方法不科学与合理。班主任将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没有考虑学生情感建设,限制了学生能力培养。
        二、新时期背景下的班级管理思路
        (一)提升班主任素质
        在班级管理中,个人魅力的作用非常突出,很多时候影响力远大于班级规定。班主任需要重视自我修养和行为的塑造,主动参加各种培训活动,主动参与和其他班主任保持工作方面的互动、沟通。


班主任必须严于律己。不论是学生独处还是在学生面前,班主任都要保持自律。用良好的修养与自律行为引导学生,将优秀的素质传递给学生。在耳渲目染中,学生品行意识和行为约束能力得到显著加强。比如许多班主任非常头疼的班级卫生问题,班主任一般要求值日生提前到学校打扫。可是很多学生并不遵守规定,甚至故意迟到不打扫卫生。这是比较普遍的情况,很多班主任遇到这种情况以后往往会严厉批评学生。换位思考下,如果班主任用自己的行为标榜,以班级参与者的身份和值日生一起打扫卫生,则能够拉近师生距离,提高师生交流与互动效果。用切实行动影响和感动学生,培养和塑造了学生的卫生管理意识。需要说明的是,班主任必须明白,提升自我素养关键点在于将自身放在管理者角色,用自身言行引导学生,将语言行为变成实际行动。
        (二)体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班主任必须明白的是,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公和参与者。班主任有必要下放权力,让学生成为班级中的真正主人公和管理者。用公平、民主的管理办法,配合民主化管理方式,应多尊重学生的想法与意见,构建良好互动平台,随时随地获得学生反馈与意见。班主任必须懂得正确放权方式,体现班级管理民主性,让学生感受和明白班级管理难度与问题,尊重管理者行为。班主任不妨定期轮换班级的班干部,每个学生一天,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到班级纪律管理,明白班级管理的不易。班级纪律的管理中,班主任也可以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参与到班级管理过程。学生独立分工,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如有的负责课堂纪律管理,有的负责课间操排队管理,有的负责卫生管理。该过程中学生互评、互管,能够让学生明白如果个人犯错,就会导致整个集体荣誉受损。
        (三)创建系统完整的班级制度
        对于团体的正常运行,制度是必不可少的系统保障。班级制度需要保持完整性。所谓的班级制度,反应的是班级特点。班主任需要以学校现有制度不断完善和补充,制定和实施班级制度计划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学生意愿,保障制度与班级规定契合。制度需要在强调约束机制的同时,搭配使用激励机制。激励制度才能让学生充满热情,积极主动的参与和配合班级管理行为。制定班级制度的时候需要从不同角度出发,用多元、多角度的方式,考核学生。比如每周组建一支点评小组,评价每一名学生一周的表现。也可以用学生自评,即学生自己写一张匿名纸条,写出班级中哪些学生表现好、哪些学生表现不好,或是不匿名直接写出自己的优缺点。班主任在评价学生的班级行为表现时,需要和其他科任教师保持互动,了解其他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与看法。从不同角度和切入点评价,才能保障评价直观性与合理性。
        结语:必须强调的是,小学阶段的班级管理意义重大,对学生的未来健康发展和成长而言具有现实意义。班主任必须更新管理理念,根据班级情况与行为表现合理管理。应重点突出学生的个体价值与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活动与行为,展现学生的优秀素质与能力。用良好的气氛和环境,增强学生班级荣誉感与归属感。
参考文献:
[1]杜永颜.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过程中德育渗透策略初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7):44.
[2]杨玉兰.新时代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德育教育的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7):48.
[3]刘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体现[J].文学教育(下),2020(06):176-1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