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方略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1期   作者:杜慧
[导读]

杜慧   深圳市龙岗区横岗六约学校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025-01

        文言文是中考复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部编教材中课内文言文多达37篇,复习所占时间长,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多,考试涉及的范围大,加上浩如烟海的课外阅读材料,会让很多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产生畏难、抗拒情绪。我们该如何既落实高效复习,又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复习压力呢?
        一、立足考点,进行方法指导
        新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2018年深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说明》中指出,文言文阅读属于理解B能力层级,要求学生能理解常见实词在课文中的含义;在记诵积累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大意;能理解课文中句子的大意,翻译课文中的句子和语段;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写法。总体观之,词句、内容和写法应是我们复习课内文言文的切入点。
        从深圳市中考近三年对课内文言文的考查中我们也能管中窥豹,见下图。(注:近几年深圳市中考文言文阅读题均以课内外对比阅读的方式出现,下表中只列出了课内部分。)
        年份 课内篇目 解词 译句 简答
        2016年 《隆中对》 ①时人莫之许也
        ②由是先主遂诣亮
        ③欲信大义于天下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①乙文中赵云的性格特点? ②甲文中徐庶对诸葛亮的评价与做法,给我们维系朋友关系做了什么启示?
        2017年 《陋室铭》 ①斯是陋室
        ②惟吾德馨
        ③无案牍之劳形
        ④谈笑有鸿儒 孔子云:何陋之有? 两人所处环境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2018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困于心,衡于虑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请结合甲文,分析孙叔敖为什么让儿子“请寝之丘”?
        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深圳市中考在解词部分,大都以实词考查为主,且重点落在四大文言现象类词语上,如通假字(“信”“衡”)、古今异义(“发”“馨”)、词类活用(“发”)、一词多义(“形”“许”)等;在译句中,不仅选择一些包含重要词语的句子,而且还会考查一些较为简单的特殊句式(倒装句、省略句等);简答题(比较阅读理解题)考查方式也甚为灵活,主要包括文意、主旨的理解与概括,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人物形象分析,写法品析,比较探究,拓展延伸等较开放性试题。
        基于此,我们应该将课文注释作为文言文复习的重要环节,教师一定要有选择性地研究、筛选文言文中的注释,以中考考点为依据,重视包含文言特殊现象类的注释,精简文言词汇的识记内容,整合教学资源,有的放矢,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二、分类归纳,做好重点梳理
        卢梭说:“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这句话看似荒谬,实则强调学生要有充足的时间沉淀和体验,才能更好地实现心智的发展,这也符合教育即生长的原理。具体到文言文复习中,教师最好能带着学生探寻文言共性的规律,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类整理,将零散的知识整合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加强记忆。



        比如在复习《岳阳楼记》的时候,“或异二者之为”的“为”字,属于典型的一词多义现象,在课文中指“心理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还总结出了“为”的其他用法:“做(干)、是、刻(制)、成为、被、因为、当作(作为)、筑、为了”等等。这样的归纳让学生意识到,文言知识的复习,不能孤立于对某一课知识的唤醒,而要着意对三年六册的语文课文进行整合,这样的记忆方式可能比单篇课文学习的效果要强一些。同时,学生对所学知识能了然于心,才能更好地构建完备的知识体系,并对应考充满信心。
        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的前提需要建立在对各种文言现象的熟悉、掌握中。比如古今异义词就涉及词义的扩大(如“江”“河”在古代专指长江、黄河,而现代泛指所有河流)、词义的缩小(如《桃花源记》中的“妻子”指妻子、儿女,现在只指妻子一人)、词义性质的变化(如《出师表》中“卑鄙”在文中指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是一个中性词,现代汉语中却变成了贬义词,指品行不道德;“痛恨”由文中的痛心、遗憾转为极端憎恨,表达的感情完全不一样)和词义转移(如《陈太丘与友期》中“太丘舍去”的“去”字,由“离开”转移成了现代的“到……去”,意思完全相反)等多方面。
        当然,就初中生而言,对文言现象的点拨不可过深、过细,还是要建立在对课文的正确理解上,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也就能对文章所涉及的重点词语了然于心了。复习过程中,教师的责任主要是把应掌握的知识点拨给学生,使他们对要梳理的内容更为明确,接下来,学生的任务就是动手梳理,分类归纳。如下图。
        三、以“内”养“外”,注重迁移训练
        在文言文复习中,我们应该始终以课本为复习蓝本。虽然近几年深圳市中考文言文阅读都以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的题型出现,但是基本上课外解词题的答案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课内。比如2016年深圳市中考文言文考查了“曹公引去”的“去”,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内文言文中找寻到答案——在《陈太丘与友期》中有 “太丘舍去”,在《岳阳楼记》中有“去国怀乡”,课文中的这两处“去”均为“离开”之意。所以,夯实课内知识点,才能让学生在考试时学会知识的迁移,做到胸有成竹、触类旁通。文言文的复习还是要扎扎实实以书为本,不能一味迷信复习资料,通过题海战术舍本逐末、舍近求远的做法是不足取的,也给学生增加了繁重的作业负担。
        当然,在巩固好课内知识的同时,我们还需要适当提供一些与课文内容相近、相关甚至相同的阅读材料,进行对比阅读训练,既能加深对课内文章的理解,又能提高课外阅读的解题能力。学生通过接触浅近、鲜活的课外阅读材料,在不断的阅读刺激中体验知识迁移所带来惊喜,亦能逐步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比如在复习《曹刿论战》的时候,笔者便给出了一篇迁移训练的阅读材料: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不鼓不成列。”(选自《子鱼论战》)
        接着,让学生思考,材料中的哪些字词是我们在课内中学习过的或者比较熟悉的。学生通过思考和小组交流,能迅速回答出,“既”作“已经”讲,如《桃花源记》中的“既出”,《送东阳马生序》中的“既加冠”;“败绩”和“股”分别出现在《曹刿论战》和《狼》的课文中,还有同学谈到了“悬梁刺股”的“股”;“虽”是“即使”之意,在《马说》中有“故虽有名马”一句为证;“鼓”在《曹刿论战》中就出现过,“公将鼓之”中“鼓”的意思和《子鱼论战》中的一样,都是“击鼓进军”之意;“咎”在《出师表》中出现过,“以彰其咎”中作名词,是“过失”,材料中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有“责备”之意……
        总之,好的文言复习课,都能做到“基于课内”,巩固课本内容,以“内”养“外”,让学生的迁移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濡养。做课外阅读材料时,才能自觉将考查的词语放在上下语境中去理解,并在课内文章中去寻找相应的依据,这样也许才能更好地实现“达于课外”的复习目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