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引领 问题驱动——“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3期   作者:陈家华
[导读]

陈家华   浙江省台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3180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134-02

        一、设计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是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的最后一课,基于课标精神及学情特征,笔者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 分析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背景、内容和意义,使学生形成对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全面、客观的认识。
        2. 通过史料研读,使学生对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形成合理的解释;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历史巨变及影响,激励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升华家国情怀。
        3. 通过情境创设、问题探究,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的必要性,感悟习近平实事求是的理论品格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同时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教育价值是教学设计的灵魂。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本课教材结构,教学过程围绕理论层面、实践层面两部分进行设计,用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浸入式学习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一段2018年12月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视频材料,然后引导学生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然后教师引用《大国崛起》一段材料加以总结:“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能诞生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在本课的学习中,同学们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感受时代的光荣和梦想。
        【设计意图】以习总书记的讲话视频导入,使本课教学内容生动鲜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如树起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发展方向。
        (二)新课教学
        第一板块:中国思想•理论自信
        (1)邓小平理论
        教师提问:邓小平理论解决了哪两个根本问题?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什么重要指导意义?请学生根据下面两则材料加以概括。
        材料一: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987 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材料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1992年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新中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实现全党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明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指明了方向;邓小平理论是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强大思想武器,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基本路线提供了理论武器。
        追问: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什么?
        教师出示材料:“老百姓谁不盼望过上好日子?”已年近古稀的严俊昌是安徽小岗村“冒险搞大包干”的带头人之一,他一语道出了邓小平理论的真谛,“邓小平和他的理论来自于实践,目的就是要让我们过上好日子,所以跟我们的心贴得很近,老百姓很容易接受。
        ——2004年08月13日《解放军报》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因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八个字,集中体现了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贯穿于他的整个理论的始终,是这一理论具有盎然生机的源泉。
        【设计意图】学生们在初中时已初步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但对邓小平理论产生重要历史影响比较模糊。通过史料实证,使学生认识到邓小平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道路。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教师活动: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分别分析总结“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和伟大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三个代表”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是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设计意图】在学习“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学会分类、归纳和整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提炼概括历史信息的能力。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背景篇:时代风云,波澜壮阔
        教师活动: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这个新时代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请学生根据下列材料,分析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
        材料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上的报告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通过几十年来的发展,我国已从“未发展起来”时期进入到“发展起来”时期。当前我国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内容篇:理论创新,博大精深
        教师活动:请学生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和“历史纵横”,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意义篇:回答时代课题,推动实践发展
        教师活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实践条件下创立并不断发展的,请学生根据“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中共十九大报告”相关材料,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类归纳整理,实现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
        第二板块:中国奇迹•历史巨变
        教师活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的成就。请学生“参观”改革开放展馆,根据“展馆信息”分别概括改革开放在国民经济、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和国防军队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学生分组学习,再交流分享。
        追问:请学生分组讨论改革开放以来自己家庭的变化和体会。
        学生交流分享,教师小结:“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小家”的幸福安康离不开“大国”的繁荣富强,“大国”奇迹的背后,也离不开无数“小家”的参与和书写。
        教师小结:40年多来,中国人民走过了千山万水,经历了千难万险,创造了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取得了历史性巨变。而科技创新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注入了更强大的活力,新时代更需要科技创新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组“参观”、交流分享,各抒己见,既架起了历史和生活的桥梁,又增强了学生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通过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历史巨变和理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而提升学生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升华家国情怀。
        第三板块:中国方案•和平发展
        1978年开启的这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改革大开放,使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也使中国外交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政府在多个外交场合倡导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获得了大多数国家的积极回应。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让学生结合材料并思考什么是新型国际关系。
        材料:上海合作组织自2001年6月在上海正式成立以来,和平与发展一直是该机制的宗旨与目标。……上合组织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20个字为核心内容的 “上海精神”,中心原则就是建立公正的国际新秩序,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
        ——2018年6月11日《中国青年报》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中国始终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教师过渡: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顺应形势,开拓进取,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与世界各国友好合作关系全面发展。如何奉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为人类做的更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重大使命,也是新时代亟需研究的重大课题。
        请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世界的影响。
        材料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屡屡在国际场合获得认同。2017年2月10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一致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
        ——2018年01月25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基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建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谋求互利共赢。
        ——2018年01月25日《人民日报 》
        材料三: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中国应对全球性公共卫生安全威胁所提出的崭新倡议,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
        ——2020年4月21日《光明日报》
        学生小组活动,分享交流。
        教师小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体现了中国把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统一起来的全球视野和世界胸怀。联合国多次将其写入联合国文件,凸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具有的世界历史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于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新动力,助推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中国对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和全球治理提供的“中国方案”。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材料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国际舞台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同。中国的抗疫倡议又引发了学生们的共鸣,认识到人类命运是休戚与共的,从而升华了高中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家国情怀。
        教师结语: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眺望中国未来,我们前进的方向更加明确,我们奋进的道路更加宽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一定能创造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新辉煌。
        作业拓展
        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在你身边发生的变化,感受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巨变。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查找材料、实地踏察、人物探访等方式,对家乡改革开放以来面貌的巨变进行深入了解,提高学生搜集和运用史料研究历史的能力。激发学生爱乡、爱国热情,提升家国情怀。
        三、教学反思
        在教材处理上,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选取教学重点邓小平理论和教学难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加以突出、突破。
        在教学目标上,本课注重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看待历史,以材料研读的方式培养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在教学方法上,以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因本节课理论性较强、学习内容较多,可以安排1-2课时的教学时间。
        作者简介
        陈家华,硕士、正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台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副院长、高中历史教研员。主要研究高中历史教学、教师培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