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X3”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3期   作者:宋园园
[导读] 在新课改浪潮中,脱颖而出的“12X3”教学模式课堂顺应时代要求,在北附实验学校的应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该种课堂模式通过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评课,促进新时代教师不断成长,并且培养出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口才了得的“领导型人才”。笔者在多年初中地理教学一线的不断摸索和实践中,找到了适合本学科的特色课堂,受益匪浅,茁壮成长。

宋园园   云南省昆明市北大附中云南实验学校  650000
【摘要】在新课改浪潮中,脱颖而出的“12X3”教学模式课堂顺应时代要求,在北附实验学校的应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该种课堂模式通过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评课,促进新时代教师不断成长,并且培养出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口才了得的“领导型人才”。笔者在多年初中地理教学一线的不断摸索和实践中,找到了适合本学科的特色课堂,受益匪浅,茁壮成长。
【关键词】初中地理;“12X3”;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评课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127-01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显得更为重要。于是“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的传统学习方式向“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现代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目前,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正在如火如荼的推进中。
        地理学科作为初中阶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也在不但摸索自己的路。国家教育部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这些要求对一线教师和学生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可以看出除了传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外,教师在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更需要注重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探索体验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新高考高中地理教学中“以德树人”的“地理核心素养”。
        作为一直积极努力走在云南,乃至全国课改前沿的北大附中云南实验学校,一直秉承以培养“领导型人才”为核心,坚持梦想教育为理念,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培养目标,逐步探索、不懈努力,奋勇走在课改前线。在近八年课改探索的时间中,尝试学习了诸多课改教学模式,例如杜郎口“10+35”模式、山东昌乐二中“271”模式、韩立福“1263”问题导学型模式等。虽然各种高效课堂都有可学之处,但是适合云南本土、北附本校的教学模式并不在其中。2014年,应学校发展要求,应课改浪潮的洗礼,学校领导与诸多优秀骨干教师根据多年课改经验,结合学校现有学情,终于摸索出适合本校的“12X3”教学模式课堂,并在推行期间取得了区里状元,市里名列前茅的优异成绩。
        笔者自毕业后一直投身在教育一线,多年探索新课改的有效实施途径。在北大附中工作的8年里,经历了诸多课改变革,但是“12X3”教学模式课堂的推进确是让我受益匪浅,快速成长的4年。现将“12X3”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总结如下:
        一、有效备课——课程方案设计
        “12X3”教学模式的核心之一是课前有效备课,而有效备课的前提在于课程方案设计。


“12X3”教学模式的课堂方案制作一般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学习目标、重难点、课时安排、课堂流程、归纳总结、知识结构。在“课堂流程”中又包括:情景创设、任务一(目标与要求、模块组合、难点突破策略、学情反馈措施)、任务二、任务三……单看主要组成部分,此课程方案设计与传统的教案并无较大区别,但方案设计实际的精髓在于“师生共备”。具体操作如下:任课教师在备课组集体备课前会布置任教班级学生进行提前预习,将学生自主预习后生成的问题进行总结与提炼,作为教师集体备课的一部分,也就是备学生的过程。以星球版七年级第一章第二节《地球仪和经纬网》为例,学生在课前的自主预习中生成了“东西半球划分的原因”、“经纬线指示方向”等问题。教师可以将这些生成问题设计到课程方案的“课堂流程中”,作为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种做法能够更加有效的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提高备课效率。
        二、有效上课——任务驱动、模块组合
        “12X3”教学模式又称为“任务驱动、模块组合”型模式课堂,而课堂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X”上。在具体的课堂上,教师会将不同知识点设计成问题,并以“任务”为导向,使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交流”、“教师点拨”、“拓展训练”、“多元评价”、“试卷讲评”等多种模块任意组合,形成灵活性更强的高效课堂。以星球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为例。教师根据课标要求针对课堂流程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任务一,以“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黄高高原的过渡性”为任务驱动,采用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教师点拨为模块组合完成;任务二,以“水土流失的危害和原因”为任务驱动,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交流、教师点拨为模块组合完成;任务三,以“水土流失的治理”为任务驱动,采用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教师点拨为模块组合完成。该课堂流程的具体实施中,每个环节都是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特别是环节二,教师设计了影响水土流失因素的小实验,学生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来实现探究并得出结论。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展示交流环节也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和思维活跃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真正目的。
        三、有效评课——课后反思
        在有效备课、有效上课顺利的进行后,课后反思变得尤为重要,我们也将其称为有效评课,即教师自评。“12X3”教学模式的另一突出优点是“多元评价”模块的设置。在有效上课的课堂中,课堂评价是通过“多元评价”实现的。学生一堂课的表现不仅仅来自教师的评价,还有同桌、同伴和同组同学。这样的“多元评价”可以使同学们相互督促,共同进步。而教师在课后反思中,不仅可以反思自己的课堂掌控状况,更可以根据“多元评价”来反思学生的上课状态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达到双反思,双提高的双赢局面。
        总之,“12X3”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备课、有效上课及有效评课三个流程的的实践应用,不仅使教师在新课改的路上摸索出更适应新时代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动手、动脑调动全身的高效有趣新课堂。教师轻松教,学生快乐学,一举两得,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韩立福.有效备课[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韩立福.有效上课[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韩立福.有效评课[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