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解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3期   作者:李丽
[导读]

李丽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第二实验小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116-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谓引导,就包含着教师的讲解和启发。讲解属于接受性学习形式,要在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基础上,但有的教师对讲解存在着误区:一不敢讲,有的教师很怕讲解,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而是尽量让学生讲,生怕越俎代庖,有的教师错误的认为,要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教师必须让出讲坛,这样才是真正的课改;二滔滔不绝地讲解,还有的教师教学中大量的讲解,生怕学生哪一点没有听懂,哪一个知识点没有讲到,教学中讲解较多,这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这些都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讲解的作用
        1.讲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
        课堂教学的大部分功能是通过讲解得以实现的,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在规定的时空里组织学生学习的行为,课堂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不能随意,虽然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体,但预设占据的比重还是很大的。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决定了只有教师讲解,才能有效的组织教学,教师的讲解采用言语、肢体语等,使学生缩短获取知识的周期,使学生新、旧知识融会贯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讲解能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教师成功的讲解是一种有效信息的传播。教师讲解的信息是经过教师选择和加工处理过的,它们具有明确的内容价值、学习目标和传播意图。真正意义上的讲解是一种师生互动、信息互换的过程,教师思维轨迹的展示、艺术语言的感染、浓烈情感的熏陶,会产生使学生积极思考、乐于表达状况。学生的认知水平会在教师声请并茂的讲解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提升。
        二、讲解的时机
        1.学生困惑时
        教师应是精要地讲解,教师要精心选择和设计好讲解的语言。有的知识,如果教师不讲,学生就不明白,否则就像唐朝的韩愈所讲的“其为惑也,终不解也”。因此,教师的不要怕讲,在学生迷茫时,该指点迷津就指点迷津,该旁敲侧击就旁敲侧击;当学生不懂时,该理直气壮地讲就理直气壮地讲。有位教师执教《两小儿辨日》一课时,有的学生不明白,为什么早上的太阳看起来大,中午的太阳小,但它离地球的距离却是一般远,这时教师讲解说:“这是视觉的错觉。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背景是树木、房屋等,因此太阳显得大;中午太阳升高了,背景是广阔的天空,因此太阳显得小,另外,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显得大,是‘光渗作用’,早上的背景是灰色的天空,太阳亮,中午太阳的亮度和天空的反差不大,就显得小。”教师的讲解解开了学生心中的疑团。



        2.产生争议时
        如有位教师执教《詹天佑》一课,有学生提出八达岭采用“中部凿井法”是四个工作面,缩短了工期,如果再打一口竖井,六个工作面,工期将会更快。有学生反驳说:“六个工作面,工期不可能更快,那样很浪费时间。”双方相持不下,好长时间没有结果,这时老师说:“如果再打一口竖井,还要进行重新勘测,从山上向下打竖井是非常费事的,而且要打得很宽,人和器材才能下去,会耗费很多的人力物力,打竖井是辅助性的劳动,因此不仅不会提起完工,还会影响工期。”学生被说服了,因此,教师在关键时候讲解,能澄清了学生的模糊认识,有利于教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学习新知时
        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往往会感到困难,这时,教师就要发挥主导作用,该讲的还是要讲,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讲解是接受性学习形式,要在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基础上,使接受性学习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如有位教师讲解汉语拼音“ɑi ei  ui ”时,是这样讲解的:“ɑi的读音是由ɑ快速滑向i;ei 的读音是由e速滑向i。”让学生读了几遍之后,,学生读的比较准,教师又说:“ui的读音比较特别,‘围巾’的‘围’是这个字母的第二声。这个复韵母比较特别,它是由u滑向ei。请跟我读!”这样讲解,学生听得比较明白,掌握得也比较好。如果让学生自己去悟,那是难以读准、学好的。
        4.介绍背景时
        教师适时补充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很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如有位教师教学《田忌赛马》一课,上课前,这位教师让学生搜集孙膑的有关资料;上课时,让学生交流所了解的孙膑。有的学生说,孙膑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齐国人。有的学生说,孙膑写了一部书,叫《孙膑兵法》,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兵书。教师补充说,战国时期,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国都的办法,使魏国撤回攻打赵国的军队,“围魏救赵”这个成语反映的是孙膑的计谋,使学生深化了对课文内容和孙膑的理解。
        三、讲解的要求
        1.科学准确
        教学是科学,所以必须要准确,不能给学生含含糊糊的概念。于永正老师执教学作文课《对话作文》,他出示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中“碰壁”这一故事。他让学生读一读。
        师:从这段对话中,你发现了什么?写的最多的是什么?”
        生:对话写的最多。
        师:写好对话相当重要,第一,语言能反映人物思想,第二,便于叙述一件事情,好多事是在对话中进行的。对话完了,故事也就结束了。所以要写好对话,是写具体的重要方法。写对话要用提示语。谁说的怎么说的叫提示语。然后他又引导学生概括出提示语有在说话前面的、后面的、中间的和没有提示语四种。
        2.简明扼要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所以学生要多活动,教师的讲解要简洁、明了,不要啰嗦,抓住关键处精讲,节约时间为让学生多活动,使教师主导和学生主题相辅相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