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统编教材下小学中段文言文的教学探究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3期   作者:雷雪梅 杨秀碧
[导读] 文言文是我国历史文化长廊里的一朵奇葩,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学习文言文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汲取语言精华、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但由于文言文语言抽象含蓄,时空差距大,中年级学生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有所欠缺,因而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语文教师要结合课程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雷雪梅  杨秀碧    四川省攀枝花市凤凰小学校  617000
【摘要】文言文是我国历史文化长廊里的一朵奇葩,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学习文言文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汲取语言精华、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但由于文言文语言抽象含蓄,时空差距大,中年级学生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有所欠缺,因而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语文教师要结合课程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年级;文言文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110-01

        随着小学语文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化,近年来文言文在统编教材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在内容编排上不仅注重知识的结构联系,还符合中年级小学生认知螺旋状上升的需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教材、立足课堂、立足学生,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解释文句、拓展实践,全面提升中年级文言文的教学质量,为学生今后学习文言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朗读课文,读中感悟
        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获取语言信息的重要途径。在朗读中学生调动口、眼、耳等多感官系统参与其中,使语言符号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上升为理解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在朗读中理解,提升语感,感悟语言文字在文言文中点点滴滴的妙用。
        例如,教学统编版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一课时,教师牢牢抓住朗读,坚持以读为本的原则,引导学生在“老师带读、男女生比赛读、开火车读”等多形式的朗读中激发学习兴趣,解决生字词,初步感知故事的主要内容。接着根据中年级学生爱表现的心理特点,组织学生分组表演读,凭借对语言句子的理解学生创造性地配以语言、神态、动作,塑造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故事人物。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兔走触株,折劲而死”中的走是什么意思?学生很快回答出“跑”。“由此可见,兔子当时跑得怎么样?”“特别快”学生模仿兔子跑得快的动作。“还有哪些词语表示跑得快?”“风驰电掣、快如闪电”等。“兔子为什么跑得这么快?大家猜一猜?”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脑海里勾勒出无数个场景,有被猎人追杀的、有逃避猛兽的......。带着想象学生再次朗读这句话,意境一下开阔了许多。“种田人看到撞死的野兔,是什么心情?”“心花怒放、欣喜若狂”并将高兴的心情通过表情、动作表演出来,并用乐滋滋的语气进行朗读。



        就这样在自读自悟中学生依托语言文字唤起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形象,他们的想象力、表达力、创新力也在朗读中得到提升,学生对故事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二、对照注释,解释文句
        中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这一时期的文言文学习效果直接关系着他们今后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疏通故事内容、理解句子含义,统编教材在每篇文言文的旁边都设计了字词句注释,这些注释就像路灯,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利用注释揣摩句子意思,独立解释文句,从而使大部分学生都能流畅地“翻译”课文,将文言文转化为现代语言。这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手段。
        例如,教学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时,教师先指导学生画出停顿线,读准字音。如“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做好朗读节奏的停顿,是学生获得正确理解的第一步。接着,结合旁边注解尝试翻译课文,组内交流。在这一过程中中年级学生会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给予纠正和指导,使句子更流畅。如在翻译“诸儿竞走取之”这句时,注解“竞走”表示争着跑出去。于是,学生会直接翻译为“小朋友争着跑出去取李子”读起来很别扭,教师在此基础上给予调整“小朋友争先恐后地跑去摘李子”,从而让学生学会根据注解灵活翻译,更精准地理解句子含义。
        三、拓展实践,综合发展
        对文言文的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内,教师还可以利用充足的课余时间对文言文做出进一步的拓展,开展各种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综合发展,提升语文素养。
        如在学习了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司马光》一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本改编成课本剧,通过演一演、写一写将抽象的文言文变成现代文。学生需要加上一些词语和句子对课文内容进行重新梳理,确保语句更加流畅,表达更加清除。还可以开展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手抄报,多途径丰富学生对司马光的认识,如在辩论会中有学生提出“找树枝、棍子捞”的方法,思维的火花在课堂教学中迸发。在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动手能力等得到提高,加深理解的同时,还得到全面发展。
        总之,文言文是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的重难点,需要教师根据文言文的教学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解释文句、实践提高,从而带动中年级语文教学的全面提高,使文言文成为学生的精神乐园。
参考文献
[1]张馨方.感文之美,悟文之意——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探究[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994-996.
[2]王翠.统编本文言文教学探究[J].汉字文化,2020(10):92-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