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导入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3期   作者:冯琳琳
[导读]

冯琳琳   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少华中学  7140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109-01

        导入语,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着教学目的而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的教学语言。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景中。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达到启迪学生心智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上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成功导语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下面我谈谈在教学实践中新课导入的一些做法。
        一、情景导入法
        情景导入语是教师根据文本内容或相关内容设置一系列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新的学习任务中去。比如我在讲朱自清的《背影》时,是这样导入:父爱如山,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了伟大的父爱,大家回忆一下,父亲平时的哪些举动体现了对我们的爱?你对父亲的爱最感动的是哪一件事情呢?通过学生的回忆,有些学生的眼圈都发红了,流露出悔恨之意;有的学生低头不语,沉浸在自责之中;有的同学面带微笑,徜徉在幸福之中……这种富有情感的导入,把学生带入到对伟大父亲的深深思念回忆之中。又如讲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现了一幅气势磅礴的莽莽北国雪景,让学生从视觉进入情景,感受雪景给人的辽阔意境。然后再讲1936年冬天,毛泽东在延安看了这幅雪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沁园春.雪》,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伟人是如何描写雪景的?怎样抒发情怀,评古论今?这样就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向往和兴趣。
        二、故事导入法
        讲故事是教师进行新内容导入常见的方式,用这种方式构成的导入语往往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学《天上的街市》一文时,我先给学生讲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然后引言导入新课:“一年相会一次,虽然他们的生活有点悲惨,不很完美,但是诗人郭沫若却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的运用了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为我们写下了一首清新的抒情小诗---《天上的街市》。今天我们一起拜读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看看诗中牛郎织女的故事和民间故事有何不同?作者运用民间牛郎织女这个故事,要向读者表达什么?”
        设计这种导入语时,所选用的故事一定要与课文有关,要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才能切实发挥这种导入语的作用。教师在运用这种导入语时,一定要先锻炼讲故事的能力,精彩动人的故事情节,合适的语速,多变的语调,再加上教师丰富的表情,必然会使你的导入语,娓娓动听、真切自然,像磁石般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三、演示实验导入法
        演示实验导入法就是用直观的教具进行教学。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性经验。新课前出示与课堂有关的实物进行演示,导入自然,利于理解。如讲《死海不死》时,我拿了两只装着水的烧杯走进教室,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做个实验,(举起左手)这是一个普通的鸡蛋,老师把它放在第一个烧杯里,仔细观察它发生什么变化”?“沉下去了”学生们回答。我把它拿了出来又放在第二烧杯里,问:“现在有什么变化?”“没有沉”“半沉半浮”同学们七嘴八舌。我微笑着说:“是的,半沉半浮,为什么?”“水有问题”有同学说,“水有什么问题呢?谁愿意到前面来尝尝?”一位同学走上前来,从两个烧杯里各喝了一口水,告诉大家:“第一个烧杯里的水是淡盐水,第二个烧杯里的水咸极了,是因为含盐量高使鸡蛋浮起来的”。“那么,如果有这么一个湖,含盐量特别高,人下到湖水里会怎样呢?“会浮起来”许多同学大喊。“世界上确实有这么一个湖叫死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死海不死》一文”。
        四、歌曲导入法
        一位教育学家说过:“音乐不以文字语言、不以具体的形态为媒介就可以打动人心,培养美的情操,这种力量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优秀的艺术作品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情感。新课之前放一段音乐创设一种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强讲课的感染力,迅速地使学生进入教学的氛围中。如讲余光中的《乡愁》时。欣赏歌曲《故乡情》,让学生沉浸在对故乡深沉的思念之中;教《愚公移山》时,播放歌曲《愚公移山》,让学生对愚公产生一种敬佩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播放了歌曲《童年》“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还有蝴蝶停在上面,等待着放学等待着回家的童年……”用美妙的音乐优美的歌声,把学生带入了一片优美情境中,陷入了童年的回忆。 总之,用音乐引入不仅能唤起学生无限的想象和联想,展现美好的意境,还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教材的内容。
        五、悬念导入法
        创设悬念,恰当质疑。“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精心设计疑问可以挑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心存疑问、渴望答案的求知情景中学习,教师的讲课会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他们讨论和思考的兴趣,培养他们动脑的习惯,更为一节课创造了探索的气氛。例如讲《孙权劝学》时提问:“你们知道三国时的吕蒙吗?吕蒙战胜过关羽你们知道吗?那吕蒙为什么能战胜关羽呢?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积极讨论自然就能够解开“学习的重要性”这一主题。
        当然,在新课导入语的设计上,除了上述外,还有复习导入法,谜语导入法,板书导入法等等。教学导入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学艺术,生动的新课导语就像向学生的学习的心潮中投入一枚石子,在学生的心海中荡起片片涟漪,为催开思维之花起到了蓄势待发的作用。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一堂课的导入环节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景,从而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