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生活化的初中美术教学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3期   作者:李勇
[导读] 美术教师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即以学生熟知的生活为背景,将抽象的美术知识内容以生活化的形式进行展示,进而引导学生在熟知的情况下自主探究、学习等,强化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同时也有助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李勇    四川省内江市第十四中学校
【摘要】美术教师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即以学生熟知的生活为背景,将抽象的美术知识内容以生活化的形式进行展示,进而引导学生在熟知的情况下自主探究、学习等,强化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同时也有助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开展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095-01

        美术来源于生活,为人们的生活服务,所以开展生活化美术教学是当下美术教学的方向,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基础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是一种生活美术教育。学生要认识生活、了解生活,在自然与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能够运用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来表现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初中美术给了教师充分发挥教育能力的平台,具有操作性和可塑性,美术教师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将美术教学生活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一、创建生活化课堂模式
        生活是艺术发展的基础,艺术创作固然抽象,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可见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生活化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将艺术创作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又不脱离实际。艺术创作虽然有突破性的灵感,却包含着生活中美好的情感,这才是好的创作。要进行合教师完成教学。再者,要培养学生的生活化学习意识,教师要为学生创造生活化的课堂环境,在生活化的课堂模式中促进学生对生活化的理解。帮助学生将生活和美术联系起来,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艺术灵感,调动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在设置生活化内容的同时,要注意与课本知识的结合,不能脱离学生实际。由于学生年纪较小,生活阅历尚浅,设置课堂内容要以学生能够理解为前提。
        二、设置生活化绘画主题,提升应用意识
        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美术绘画水平还不成熟,在创作上还没有精湛的技艺,缺乏从生活中发现美、运用美的意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为学生设置相应的绘画主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结合生活体验创作出自己喜欢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讨论,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进一步培养学生生活化意识。与此同时,借助生活化的绘画主题,还可以让学生意识到美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以及体现,进而通过不断培养和训练,提升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艺术、发现艺术的观念。例如:在讲授《海报设计》这一节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海报设计过程的绘制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也为了提升学生的美术应用意识,我这样开展了课堂教学。首先,我向学生说道:“同学们,倘若我们班级要推选‘阅读之星’,老师让你们来为这个活动设计一张海报,你会加入那些元素,怎样进行绘画与创作呢?”当教学任务一经布置下去,学生们积极地开始了讨论,有的学生说:“我们可以加入‘书籍’的元素”。


还有的学生发言到:“我们还可以选用相关的艺术字,让海报更加吸人眼球”……通过学生讨论之后,我便让学生适当加入生活元素进行了具体的绘制。在学生都绘制完成之后,再在班级内部进行评选,让学生一同来欣赏其余学生的作品,综合提升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审美能力。
        三、确保作业指导生活化,增强学生美术能力
        为了达到深度巩固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在布置作业任务,开展作业指导时,可以充分融入现实生活引领,将作业任务转换为具体的生活实践,既增强了学生的生活化意识,又提升了作业的生活化韵味,更丰富了学生的美术情感。一是在作业设计上。尽量加入生活元素。并促使作业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现状、特性有机关联,以属于自己的视觉来完成具体的作业任务,提高学生的生活洞察力。二是在作业指导上,多征求学生的意见,按照学生的意愿来指导学生认知发展,容学生利用生活中的一些材料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以达到缓解学生学习压力,释放学生心灵的目的。三是在作业评价上,构建更为完备的生活化体系,就学生的美术创作,作业内容等与现实生活进行比照,使学生养成悉心观察,细腻感知的良好习惯,进而达到充分增强学生美术素养的目的。例如,在美术风景画作业设置中,为了促使学生更好体味风景美术化的魅力,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尝试开展课外美术写生的方式,完成具体祖业任务,更好塑造学生美术素养。
        四、拓展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借助课余时间帮学生拓展学习领域,例如可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或者美术馆等,开拓学生的事业。此外,当地的自然风光或者民族文化遗产等,也能够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在此过程中,就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感受能力。另外,最为便捷的方式就是借助互联网,通过现代化的信息资源来调动学生的美术兴趣。在网络上充满了大量具有参考价值与欣赏价值的美术资源,且形式非常多元化,如图片、纪录片以及PPT等。在教学中,教师可按照时代的发展特点,将当前最流行的美术元素以及视觉元素融入美术课堂上,如此便可增加美术课堂的容量,开拓学生的视野。总而言之,自然文化资源以及信息技术资源等,都能够充满生活气息,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素材。另外,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品味美术作品。即使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美术资源,假如学生没有足够的鉴赏能力也是枉然,因此美术鉴赏课是非常关键的。当代视觉信息泛滥,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分辨哪些是高雅的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美术资源,由此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只有这样,学生创作美术作品时才会更加顺利,而且美术作品的质量也能够得到保证。
        结语
        生活是美术的源泉,将其注入美术教学中,才能感受美术的魅力,美术教学离不开其支撑,作为美术教师必须有对生活化教学的正确意识,并要探究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将其运用到美术教学中,使学生能在这样的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源.寓德育于初中美术教学之中[J].清风,2020(24):36.
[2]李科颖.关于微课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家长,2020(36): 134-1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