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3期   作者:郭斌
[导读] 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学科,有着显著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为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还需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以及渗透传统文化,拉近文化与语言的距离,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当前大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传授常规知识并让学生理解,不利于学生综合发展。通过对语文课文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发掘,将优秀传统文化和课堂教学有效融合,实现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

郭斌    湖北省恩施市硒都民族实验小学  445000
【摘要】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学科,有着显著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为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还需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以及渗透传统文化,拉近文化与语言的距离,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当前大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传授常规知识并让学生理解,不利于学生综合发展。通过对语文课文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发掘,将优秀传统文化和课堂教学有效融合,实现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发展。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087-01

        引言
        我国小学语文学科的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切入点是很多的,我们要以弘扬民族精神为宗旨,充分利用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展开教学活动,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传递给孩子们,进而把我国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让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健康的成长。并从诸多方面对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运用体制机制进行完善,把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和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化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传统文化的相关概述
        (一)传统文化概念。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不同民族由于其发展经历不同,所产生的文化也不尽相同。中华传统文化,便是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着多样的文化内容,其中以儒家、佛家、道家这三种思想学说为主导并且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和价值。另外,我国传统文化有着世代相传、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这四个特点,其与其他民族文化有所不同而闪耀着巨大的精神光芒。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文化主要思想也产生了不同的变化而变得极为丰富,逐渐延续至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所应该承担的职责和使命。
        (二)传统文化对小学生教育的作用。目前,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很多小学的教学已经包含了诗词歌赋、文明礼仪、道德修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我们在对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的过程中,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手段,以公共服务体系作保障,采用各种传播方式,采用共建共享模式,提供大量的、优秀的、高质量的传统文化资源,建立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信息库,进而满足小学生教育传统文化教学的需求,能使各个地区的学校都可以从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中汲取丰厚的营养,保证教师、家长和学生都能够从中受益,这对于消除地区差别,保证传统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因为小学生教育的特殊性较强,因此教学过程中的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地位和价值都是至关紧要的,小学生13岁以前是大脑发育最快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让小学生时期的孩子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促进小学生智力发展,把小学生美好的人格建立起来,对小学生进一步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作用和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教师不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也在不断进行。但是,目前仍然有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不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有的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带有功利性目的,希望学生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考试成绩。这就导致传统文化失去了其人文性和文化性,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还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留出时间开展传统文化讲解,如果课本中有所提及就一带而过,这样会大大影响传统文化的渗透。
        (三)小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不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毫无兴趣,那么教学工作将难以有效开展。特别是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但自制能力较差,如果教学内容无法让他们感兴趣,他们在课堂上就会注意力涣散。目前,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印象主要停留在书本上的古诗等方面,但通常来说,这些古诗都是需要背诵的,学习和记忆负担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不感兴趣,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
        (一)增强课堂中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需要充分发挥小学语文老师引导人的角色,将传统文化的学习贯彻到教学各个方面内容。小学语文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去挖掘教材背后的传统文化知识,积极吸取传统文化精髓,创性地开展相关传统文化活动,提升传统文化学习热情。比如说在语文课堂中可以让同学们表演简单的话剧,话剧内容可以是成语故事或者是寓言故事,这样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以及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将中华传统文化深入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及理解,对于活跃整个语文课堂学习氛围也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小学语文老师可以借助于现代教学方法,充分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多媒体设施,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形象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加古典文化学习的体验性,以构建科学合理教学环境作为前提,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让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得到传承与发扬。通过创造相应的情景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将注意力集中于教学活动中,日积月累,在教学情景影响增加学习的体验性。
        (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有效方法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通常情况下,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以课本为主的,但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资源不够丰富、教学内容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查找与课文相关的传统文化,以此丰富教学内容,而且所选的传统文化知识要富有趣味性,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新颖的教学模式、多元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小组合作学习开放式教学、创设教学情境等。
        (三)利用民族习俗渗透传统文化。我国是拥有很多传统节日的,如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节(四月四日)、寒食节(清明前后)、端午节(五月五日)、七夕节(七月七日)、中秋节(八月十五)、除夕(腊月三十)等。而在这些节日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如端午节要吃粽子,七夕节是情人相会的日子,中秋节需要一家人聚集在一起……而且因为我国地大物博,地方不同民俗活动也有很大的区别,但是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担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奠定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循序渐进地组织传统文化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增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张盼盼.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9(12):93.
[2]赵有祥.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新课程(上),2019 (12):234.
[3]王万科.传统文化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析[J].新课程(上), 2019(12):325.
[4]古柯.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小学),2019 (12):231.
[5]张广燕.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19(12):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