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地方课程有效活动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1期   作者:邹琼
[导读] 浙江省《地方课程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采用活动课程教学,如调查采访、游戏活动体验、小组讨论、资料收集、参观考察、动手操作、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这一要求从课程理念的高度肯定了“活动”对于地方课程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需要探索提高地方课程教学中学生活动有效性的好方法,本课题着眼于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效活动开展。

邹琼   义乌市义亭镇义亭小学
【摘要】浙江省《地方课程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采用活动课程教学,如调查采访、游戏活动体验、小组讨论、资料收集、参观考察、动手操作、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这一要求从课程理念的高度肯定了“活动”对于地方课程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需要探索提高地方课程教学中学生活动有效性的好方法,本课题着眼于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效活动开展。
【关键词】高效;学习动机;气氛;兴趣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036-01

        一、课前指导,有备而战提实效
        课前活动是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自主学习,搜集资料的储备学习过程,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升地方课程的学习效率。上好一堂地方课,需要教师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做一些课前预习设计,为正式学习做好铺垫,这样学生课中的活动参与,观点的分享才能言之有物。
        比如:五年级《京杭大运河》一课,这类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人文底蕴的课文需要学生有广泛地域文化的知识储备,这对非土生土长的义乌孩子来说,具有一定挑战性。因此,课前一天笔者将预学单和学习资料发给学生,借助预学资料,学生就能够带着问题自主预习课文,同时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有目的性地查阅相关资料,学生课前就能初步了解京杭大运河的两大端点,三大历史时期,贯通五大水系等知识点,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四年级的《江南古名居》,这篇课文的课前准备可以将写、画、贴等融为一体,让学生课前了解义乌的一处古名居,通过图片粘贴,信息收集记录等方式初识江南古民居,“黄山八面厅”“佛堂古镇”“大陈凰升塘村”“尚阳老街”等成为了学生的热门选项。
        二、创设情境,引人入胜兴趣浓
        地方课程《标准》中倡导“把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引入课堂,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情境与学习的关系就如同盐和汤的关系,学习是盐,汤就是情境,只有把学习置于具体情境中,才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引人入胜,是提高地方课程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好办法。比如《京杭大运河》课例。笔者采用情景教学法引入课题,结合时下热播的“国家宝藏”直播活动将课文串联起来,学生兴趣十足。
        教学过程片段一:情景之国家宝藏“欢迎大家来到《国家宝藏》的直播现场,我是今天的主播邹老师。在座的各位宝藏守护人,你们准备好了吗?让国宝活起来!我们的国家究竟有多年轻?(上下五千年)不变的初心,感谢大家不变的守候,我们也没变,我们对历史怀抱温情与敬意。这期我们要讲述一件国宝的前世与今生,它就是京杭大运河。”(揭示、板贴课题)
        此外,旅游攻略、朗读者、舞台剧等形式都可以适当的最为情境创设的素材。当然,情境的创设并非无源之水,也不能单纯为了好玩、热闹,它需要和文本内容紧密相连,做到相辅相成。京杭大运河是半部中国历史,是古代的互联网,运河文化续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所以它就是流动着的国宝,因此,国家宝藏直播活动的引入自然和谐,一场京杭大运河之旅正式开启。
        三、整合开发,课堂内容本土化
        地方课程的实施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教师作为教材的二度开发者,灵活处理教材,既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又要有效整合教材。
        (一)基于三“味”,优化教材
        1.有生活味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在教学《京杭大运河》时,将品尝美食设计其中,从而领会京杭大运河苏州站的独特风土人情。
        教学过程片段二:苏州站——运河美食
        这一站,我们来到了苏州站,那里也有很多运河美食,你们看。
        出示各种苏州美食图片(2)介绍船菜的特别之处。而在这么多的美食中,最特别的那要属船菜了。(出示船菜图片,介绍历史)(3)现场听评弹品尝美食,并用一句话赞美一下苏州的糕点。(4)小结:流动的运河,流动的美食。通过运河,南方人能尝到北方的美食,北方人也能尝到南方的美食。
        2.有地方味
        地方课程是一种体验、活动课,开发“活”的内容,打造“动”的课堂,为学生而动,为地方而动,为思维而动,真正地为学生的生活服务。在教学“浙江经济”主题板块时,要让学生时刻关注家乡和身边发生的变化,体会身在家乡浙江的优越性,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我是浙江人,我是义乌人,灵活运用家乡资源,这才有地方味。
        3.有探究味
        地方课程的活动设计,要富有探究味,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思考,深入到课堂交流之中。因此,《京杭大运河》中引入了一道数学题,引人深思。



        教学过程片段三:
        有一道数学题等于几3+4+5=?引发思考,得出3+4+5=1(看视频、互相讨论找答案)板贴说明,3是三个古都,4是四条渠道,5是五大水系。
        结尾再次回到这道数学题,3+4+5=1?还可以3+4+5=46(大运河是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再次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多管齐下,有效整合
        地方课程标准中指出:倡导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课堂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本,要向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发,教师要明确,很多相关知识应该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在与父母、亲友的交流中,在搜寻相关书籍资料中,在探寻审核热点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从而拓展课程范围,激活教材,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1.适当延伸
        对于一些学生要了解的重点问题,而教材上又略显单薄的内容,教师在教学时要进行适当延伸,以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2.适时补白
        教材中有一些跳跃性问题和大难度问题,教师在教材开发时要进行适当补白,给学生搭搭梯子,降低学生理解难度;能够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恰当地选择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最直观的视觉,听觉等感受,从而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3.自主拓宽
        跃出课堂走向课外;自主开发补充其他的教材资源,根据学校所处的当地情况和学生的学习,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课程实施具有支持作用的社会的人力、物力资源。
        4.合理删改
        注意根据教学现状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充分发挥地方课程选择性功能。“远离学生生活内容”的教材内容要毫不犹豫地进行删改;教材中的“偏怪内容”与不合情境的内容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果断删减,进行改编或者替换。
        5.有效整合
        对于五大主题教材的整合,主要包括《人·自然·社会》教材与每个地区校本教材之间的整合,此外还涉及到与劳动课程、道德与法治等其他课程的整合,以及地方课程与学校德育教育活动的整合。
        如以下三课就可以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开发,使内容更加凸显地方特色。
        年级 课题 文本内容 本土开发
        二年级 浙江的农特产 了解西湖龙井茶、西湖莼菜、昌化山核桃、楚门文旦、奉化水蜜桃、塘栖枇杷等农特产的特色及经济价值。 尝尝义乌红糖、麻花、东河肉饼、赤岸柑橘,义亭起酥等,了解制作过程,制作工艺、经济价值和文化内涵等。
        四年级 江南古名居 了解西塘,诸葛八卦村、俞源村等古名居,了解廊棚、天井等建筑风格以及包含的思想。 欣赏或学习佛堂古镇、黄山八面厅等古名居,了解其历史、建筑特色、作用等。
        五年级 京杭大运河 了解京杭大运河的基本情况、开凿历史。激发民族自豪感,保护传承大运河。  在了解京杭大运河的基础上,延伸一部分义乌江知识,保护义乌江,保护大运河。
        四、延伸拓展,实践体验出真知
        “实践、体验、活动是学生学习地方课程的重要方式。”地方课程是一门集综合性、实践性、 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于一体的课程,提倡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教师要引导孩子走出教室,到生活实践中提升能力,感悟乡土人情。搜一搜,游一游,访一访等都是学生实践体验的好办法。如在《京杭大运河》中,笔者为学生提供了可选择性的课后实践,引导学生对大运河的了解更进一步。
        教学过程片段四:拓展作业,课外延伸
        选1—2项感兴趣的活动做一做:1.关注“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挑战“千年运河知多少”互动答题活动。2.参观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3.观看《中国大运河》央视系列纪录片。
        五、小结
        总而言之,提高小学地方课程活动的有效性,可以从课前准备、情景创设、文本整合、实践体验等多方面入手,充分挖掘出最本土的文化资源,贯彻“面向本土、来自本土、服务本土”的理念,因地制宜地对本土资源和文本知识进行适度开发,使得课堂活动开展有准备,有乐趣,有生活,有实践,促进孩子的人文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地方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卢洪利,2009北京市区县教育科研人员第二届(2009)学术年会.
[2]《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研究文献综述.张秀梅.李艳坤,2013北京市区县教育科研人员第六届(2013)学术年会.
[3]关注学生发展提高教学实效浅谈小学地方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2018年5期.林凤秋.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