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洪波 2王佳妮
1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2清华附中附属丰台学校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思想水平的重要途径。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在低年级重点培养学生写话的信心和兴趣。中高年级作文称为“习作”,是学生用书面文字将自己对事物的客观描述以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的过程。中年级是由“写话”转变为“习作”的关键时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学生应“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也就是说,学生在习作中应表达自己新奇的想象,印象深刻的见闻和独特的感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写作,不主动习作。多数学生的作文,会出现习作内容单一,缺乏真实生动的生活气息。作为教师,怎样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在习作中自由表达,抒发自己的情感呢?我认为,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留住生活中的美好体验,培养学生感悟能力,能够让学生的习作充满活力。
一、培养观察能力,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观察是指人们运用多种感官有目的地了解某个事物,然后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掌握规律、了解事物本质的一个过程,是了解事物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观察对于作文教学非常重要,作文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对于从生活中汲取作文素材极为重要。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养成主动观察的习惯,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学生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精彩瞬间,捕捉到生活中的闪光点,才能在习作中用文字描绘出美好的生活画面。
1.结合日常生活开展多种形式的观察活动
小学生年龄小,社会经验不丰富。他们没有养成主动观察的习惯,观察方法不熟练,不全面。教师要开展多种观察活动,系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观察从时间上划分,可以分为长期观察和短期观察。春天,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园里的小花园玩,观察各种各样盛开的鲜花;下雨了,学生静静地看雨水从天空中洒下来的样子;大扫除时,学生擦玻璃、摆桌椅……这些观察时间、参与时间较短的是短期观察。
长期观察是对生活中的人、事、物较长时间的持续观察。从刚刚开始饲养小动物观察到小动物长大的过程就是长期观察。小动物随着成长,它的外形、性格、本领不断变化。植物从种植开始到成熟,一粒种子或者一颗小小的秧苗是怎样开花结果的也是长期观察。
对人物进行长期观察,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观察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如先培养学生观察人物的语言,提示学生在听人物对话时,还要留心看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
一位学生记录了一段爷爷和奶奶的对话。爷爷说:“写作业时要坐直身体,总低着头迟早会得近视眼!你信不信?”奶奶赶忙大声说:“孩子在写作业,你不要总过去打扰,影响孩子学习!”爷爷关心孩子的身体,奶奶想让孩子专心学习,两位老人对孩子不同的爱跃然纸上。
一位学生观察售票员后这样写:售票员一手扶着栏杆一边快速大声说:“前门上!前门上!”“上车刷卡了吗?刷不上啊,这边刷卡机再试试!”“哪位给抱小孩儿的让个座?”“谢谢您了!”小作者通过语言描写把一个工作认真,关心乘客、快言快语的售票员形象展现了出来。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人物的外貌。有的学生观察后这样写:大大的眼睛,小小的鼻子,脑后梳着一个马尾辫,笑起来嘴角两个酒窝,她就是我的同桌。小作者抓住了同桌外貌的特点写出了一个漂亮开朗的学生形象。有的学生观察后写出了这样的句子:他戴着一顶草帽,穿着褪了色的工作服,蹲在地上,右手拿一把小锄头正在除草。当他抬起头时,我看到了一张黝黑的脸。从小作者的笔下我们又看到了一位劳动者的朴实形象。
学生通过不断地长期观察和短期观察,逐渐养成观察的习惯。学生能够感受到人的外貌、行为、性格等都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学习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丰富了对生活的认识。
2.在观察中倾注观察者的主观情感
观察方法多种多样,教师通常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观察事物。用眼看、用耳听、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肌肤触碰,还有一个重要的观察方法就是用心灵感受,这往往是学生忽略的,教师要加以引导。
有一次,同学们在挖红薯时,有一个学生无意中挖出一个表皮坑坑洼洼的红薯,这个红薯带给同学们的感受就不同了。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一个很丑的红薯,嘲笑它长得太难看;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红薯,长得很酷;还有的学生认为这个红薯长得不好看,它自己肯定很难过。不同的学生面对同一个事物时,他们通常会结合自己的生活产生不同的理解。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听听别人的观察感受,尊重别人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懂得物也可以有情,情是观察者倾注到物中的,这就是融情于物。这种观察其实伴随着学生观察的始终,要细心体会才能捕捉到,这样的观察才是独特的,充满感情的。
3.巧用联想使观察多姿多彩
世间万物千差万别,即使是同一种事物也各有各的特点。只有观察出事物独有的特征,才能用文字刻画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同一个事物的同一个特点因为观察者心情境遇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联想。丰富的联想可以赋予同一事物更多意象。
墙角开着一株野菊花,它摇曳着腰肢,绽放着紫色的花朵。当观察者心情很好时,他会觉得这花很漂亮,是为他绽放的,野菊花仿佛是等着见他,和他交朋友,想为他翩翩起舞;当观察者心情不好时,他再看到这株花,就会觉得这紫色象征着忧郁,这朵花孤独地悄悄开放,很像他此时的心情。
同样一株野菊花,由于观察者心情的变化,通过联想产生了不同的意向,加深了对事物特点的认识。联想是写作的翅膀,写作时运用联想能为习作增色。在习作中用好这种独特的体验,习作就不会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
4.通过比较分析,认识事物本质
生活中的事物往往是复杂的,一个事物也会有很多特点,这就需要观察者对搜集到的观察材料全面了解,再加以比较分析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比如教师让学生写月季花,学生刚开始习作中是这样写的“校园里的月季花开了,很美丽,散发着阵阵清香。”学生对月季的认识比较简单,不够丰富。教师让学生到花园中去仔细观察,看看月季的花瓣颜色都一样吗?花朵大小开放程度一样吗?都有香味吗?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要求细致观察后,对习作进行修改“校园里的月季花开了,一片姹紫嫣红的景象。从很远就能闻到浓浓的花香,我们循着花香走进一看,有红色的花,有粉色的花,有黄色的花,还有的花是彩色的!有的花朵很大,要我两只手才能捧起来,有的花朵比较小,大约有我的拳头那么大。我把脸凑近每一朵花,奇怪,有的花没有香味,有的花香味却很浓很浓,我感觉自己都陶醉了!”学生在观察后,全面了解了月季花的多种信息,写出来的习作更生动了。
班里有一个比较胖的同学,大家都知道他饭量很大。上体育课时,他跑起步来很慢。一次年级举行拔河比赛,这位同学成为了体育老师钦点的重量级拔河队员,也因为他的加入,班级在拔河比赛中获得了年级第一的好成绩。
通过这件事情,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回忆思考,这名同学的体育成绩到底怎么样呢?同学们比较分析后得出结论:跑步的时候,他很胖,体重会影响他的成绩,而拔河需要力量和向下向后的重力,这时候,他的体重就成为了取胜的优势。学生通过对实际情况的分析,认清了事物的本质,提升了对事物的理解能力。
二、在阅读教学中,产生美好体验,积累优美文字。
1.利用多媒体,提高审美体验
现代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是很多教师常用的教学辅助手段。当课文中有些事物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些远,学生通过阅读文字难以理解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声音、图片、视频,调动学生用尽可能多的感觉器官去了解事物,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赵州桥》一课,由于很少有学生去过赵州桥,学生从课文插图可以初步感受桥身的雄伟,以及独特的拱上加拱的设计。课文中重点介绍的桥面上栏板的精美图案学生通过文字能在头脑中形成初步感知,这是学生依据文字产生的感悟。由于桥是隋代建造的,离学生的生活年代太远,而隋代又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顶峰时代,因此播放栏板上龙的图案的图片能够使学生的模糊认识变得清晰,学生看到图案就会惊讶于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教师还可以播放赵州桥有非凡的科学成就的视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学生由一座桥了解了中国古代的造桥历史,学生情感也随着这座桥穿越千年时空,不断升华。
2.在感悟的基础上积累优美语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教材中有很多文质精美的文章,是学生积累的好资源。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优美的文字或段落,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课文背景品味文字,理解句子,再背诵积累文中精彩的句段。
比如《秋天的雨》一课有这样的句子:“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叶,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样句式相同的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感。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扇子的作用,扇走了炎炎的夏日,那是怎么一种舒服的感觉。邮票邮来的是凉爽,想象一下,小小的包裹打开时,凉爽跑出来环绕着自己那又是怎样一种美好的感觉。在学生充分联系生活,感受到秋天的雨带给人们的舒适、欣喜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将这部分内容当堂背诵积累下来。学生感悟到了,积累一定水到渠成,自然背诵下来了。
三、留心记录生活中的点滴体验
作文反映的是生活,离开了生活,作文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要让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参与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将生活经历,特别是体验和感悟记录下来,让生活为学生习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
1.发现学生生活中的动情处
在学生生活中总有一些时刻让学生动情。有一次,学校评选大队干部,落选的同学听到结果默默地流下了眼泪。这一刻就是她心里最脆弱的时候,作为教师要给予学生心理疏导。回到班里,教师让选上的同学好好想想,说说今后怎样做好小干部,怎样为学生服务。同时让大家都说一说,仅凭她一个人的力量能够做好她说的那么多事情吗?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表示:每一名同学都要做好自己作为学生的本职工作,还要和小干部好好配合,班集体才能越来越团结,越来越进步。在班级中,每一名同学都很重要。那名落选的学生也表示,虽然她没有评上大队干部,但是班级中还有很多其他工作,她愿意为班集体中的每一名同学服务。同学们都纷纷为她鼓掌。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比较难以解决的事情,比如学生之间的矛盾,评选三好生,对班级活动意见不统一等等,教师在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时,多让学生发表意见,让每一个学生了解别人的想法,在平等地交流中,使学生懂得尊重理解别人,情感慢慢融进学生心里。
2.用日记记录细腻的情感
写日记是引导学生积累素材、抒发情感的好方法。学生可以在日记中记录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人、事、景、物,记录自己的成长经历;可以在在日记中自由表达对身边的人和事、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游览过的美丽景色的情感、想法;可以在日记中运用自己学到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一点一点提高;还可以在日记中抒发各种新奇的想象、独到的见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写好日记,在日记中说真话,记真事。要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小事,发现小事中不平凡的内涵,发展想象,提高思维能力,提高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对于初次尝试写日记的学生来说,天天记录可能有些困难,初步可以一周记录几次。学生刚开始不能自主选择习作内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确立主题,比如一件高兴的事,一件伤心的事,和家人一次散步,打篮球等等围绕学生生活展开的小事。教师还可以围绕主题设计系列日记,比如“我为妈妈做家务”系列活动。学生可以每周为妈妈做一两次家务,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劳动的过程,感受。还可以在班级中开展班级日记,学生轮流每天一个人记录班级事件,增强学生对班级情感,学生通过阅读别人的日记,取长补短,提高习作能力。教师还要及时评价学生的日记,让写的好的同学读一读自己的日记,评选优秀日记之星等方法都能帮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有位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他养的孔雀鱼:“孔雀鱼的尾巴一摇一摆的,像凤凰在湛蓝的天空中飞翔。孔雀鱼很喜欢吃一种小红鱼虫,当我把虫子放在水中时,它就像海豚一样跃出水面一口吃掉虫子!”日记文字不多,但是从小作者的几句话中,就可以发现小作者观察细致,对孔雀鱼的外形和吃虫子时动作的描写流露出对孔雀鱼的喜爱。
写日记的过程其实是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抒发情感的历程。写日记贵在恒心,每天写一点,坚持写下去是不容易做到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记录下去,在写日记的过程中让学生慢慢体会到自己的观察能力逐渐敏锐,渐渐养成对事物分析思考的能力,文笔越来越优美,词汇量增加,最终使学生从被动地写日记发展为主动在日记中释放心情,和自己对话交流。日记的内容也可以成为鲜活的习作素材,在写作前翻翻日记,就可以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例中选择适合的材料在习作中完善。由此可见,写日记是可以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长期有效的好方法。
四、从课外阅读中汲取营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前人经验的总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大家熟知的名句。这就说明多读是提高习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各种各样有益的书籍,拓宽视野,发展思维。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提高写作技能。学生阅读名家名篇,会沉浸在优美的文字世界中,得到思想上的启迪。
“我眼中的缤纷世界”这篇习作,教材中提供了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结合这两篇课内阅读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两篇例文围绕小狗和杨梅都写了什么?作者是怎么写出小狗淘气可爱和对杨梅的喜爱的?教师还可以提供写植物和动物的课外阅读,开阔学生写作思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习作。
儿童课外读物数量众多,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高质量的课外阅读。中低年级学生可以阅读童话、寓言,以发展想象力,激发阅读兴趣为主;高年级可以阅读科普类、人物传记、名著类书籍,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文学底蕴,增加审美能力。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能够触摸作者的思维,懂得如何布局谋篇,提高遣词造句能力,不断强化对生活的感悟。学生回慢慢地成为一个内心情感细腻丰富,对生活有敏锐的观察力的人。学生的习作也一定会变得生动真实,富有感染力。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能做出什么文字。”“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及时记录自己的感悟、体验,不断地阅读,广泛汲取营养,使学生成为一个热爱生活,情感细腻的人。当生活中的真情缓缓流入学生的心,习作就会成为学生心声流淌的清泉。
参考文献:
1.周蕊.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应用探讨[J].中国新通信,2020,22(07):199.
2.曾丽敏.用真情实感开启习作之旅[J].华夏教师,2019(07):88-89.
3.吕艳. 如何培养小学生写作的观察能力[N]. 黔西南日报,2019-07-2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