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忠
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密祉初级中学 675607
摘要:教育是一项伟大而平凡的工作,除了集中的课堂教育教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识教育,个别学生的成长教育,改变往往在润物无声之中!在学生习惯养成和改变的过程中,二十多年来,我力求这种改变,让人欣喜的是,在这条路上,我有了自己的收获,请挑选几个故事,与大家分享我的收获快乐!
关键词:改变;教育故事;三则
有人曾经说过,世上有两种事情是最难的:一是把别人的钱变成自己的钱;二是把自己的思想变成别人的思想。从根本上说,教师的工作就是把自己的思想变成别人的思想,包括知识学习积累和行为认识改变。
在这些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课堂教学之余,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各样不同的情况,我有效开展了教育引导,有几个案例,引起了我思想的震动,现与大家分享,共同探究教育的新途径,努力把自己的思想更好的变成别人的思想。
案例一
文菊的故事
大学生阿菊是七年前110班我教的一名中等偏上的学生,通过默默的努力,四年前高考从县里的二中考上了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现在已经大四了,在我校读初中时不算出色的她,由于一个突发的意外——就读大学前母亲病重出现了大额的医疗支出,因病返贫给她继续读书带来了严重的困难。
得知了这个意外,作为曾经她的老师,我及时和学校领导、当地团委等相关部门沟通,动员多方力量,筹款近3万元帮她解决了开学入学难的问题,2017年8月她终于解决了学费等问题如期到了大学学习。
因为这一变故,三年多过去了,我们之间的交流从未停止,“寒门无人才”这种理论,通过多方的沟通交流,我倍感欣慰的是在她的身上没有体现:几年来,她根据我给的经验,加上经常的思想交流和学习行动的不断务实求真的努力,使自己一步步变得优秀起来:作为学习委员,学习成绩在年级遥遥领先;作为班干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等活动;作为贫困学生,不卑不亢的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了即使在大学里也非常优秀的大学生代表,去年还获得了国家优秀学生奖励,今年作为学校的榜样他们的论坛……面对困难不低头,我的引导和她的改变,于我而言,是教育的成功;于她而言,将是人生和时间认识的真正改变!
好好想想,教师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就是欣赏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成长的过程,而作为自己引导教育着的孩子,始终坚持用心的学习和成长,是教育的成功,更相信也会是她成长的成功!
案例二
文鑫的改变
今年八年级145班的学生字文鑫,在去年进入中学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所读小学校著名的问题学生:扰乱课堂、顶撞老师、与同学矛盾多、时不时惹一些麻烦……他的问题老是头疼,家长也是束手无策,刚刚送到中学,听了家长的诉求,要求我们从严管教,我和老师们没有放弃,严格管理,不断追踪和加强思想教育,慢慢的让其有所改变,他的改变依然感动的我!
2019年9月,升入中学的他,成为了我爱人李争英老师任班主任的145班一名学生,了解了他的过去,我们并没有歧视他,而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截止目前,通过21次有针对性的家访和课堂内外行为习惯的追踪教育,使他的思想认识发生了明显改变,家长也开始积极配合我们教育,一年多了,他违反规矩的事越来越少,自己主动参与班上学习活动越来越多,看到他的改变,无论是他的父母还是我们,心里都是由衷的欣慰!
作为学困生的字文鑫,坚持把养成教育和行为习惯放在第一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是他在成长中客观公正得到肯定,进步的是他,感受教育成功的喜悦的则是我们老师、家长和每一个班里的孩子们,因为看到不同的同学能够得到共同的发展与公平的教育,是多么开心的事情!
案例三
阿霞的徘徊与进步
班里的学生啊霞(化名),是这一年多里认识和行为习惯有了偏差的学生,从刚刚进入初中的优秀学生,到行为习惯不够规范,特别是潜意识里有了叛逆思想和对异性的冲动,她的改变我进行了很多尝试。
人才出众的她,随着身体成长在变得出众之后,从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学习的优秀生逐步变成了精神不集中、课后玩性大和回家叛逆思想严重的同学。
我和班上的老师没有放弃对她的教育与引导,她的49篇周记中,我从不放弃对其优点的引导与不足的真诚交流,使每个小毛病逐步更正;18次深入细致的家访交流,对优点适时肯定,对问题更是一针见血,孩子认识了不足,家长更加重视,共同的关心和教育,她的思想认识有了明显的改变!
时光不负有心人,阿霞的改变越来越表现为:逐步认识到不足的她,上课不专心的情况越来越少,各种不自觉行为出现得越来越少,课余时间的贪玩逐步得到遏制……成为有梦想的读书人,她的改变,只要始终坚持下去,将会是我工作里的奇迹!
回顾昨天,在陪伴引导学生成长的路上,我与他们发生了许多故事,只要心存对这份职业的挚爱,立德树人的路上,即使我们平凡,也可以在教育过程中经过改变学生书写自己工作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吴春霞.我和我的孩子们的小故事[J].文存阅刊,2018,000(006):4.
【2】鲁学俊."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的教育小故事[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16(12):00074-0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