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文章主题,渗透生命教育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1期   作者:李艳丽
[导读] 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最高要求。语文教学也要开展多种主题活动,适时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本文根据课标要求,联系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现状,紧扣统编教材“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结合《紫藤萝瀑布》和《秋天的怀念》两个教学实践案例,针对主题活动的开展,从渗透生命教育的可行性和多样性两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

李艳丽   河南省商丘市第十三中学  河南  商丘  476000
【摘要】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最高要求。语文教学也要开展多种主题活动,适时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本文根据课标要求,联系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现状,紧扣统编教材“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结合《紫藤萝瀑布》和《秋天的怀念》两个教学实践案例,针对主题活动的开展,从渗透生命教育的可行性和多样性两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主题探讨;生命教育;重要性;可行性;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023-01

        众所周知,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最高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也要把生命教育放在首位,结合教材渗透生命教育。
        一、初中语文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总体特色之一就是“立德树人,以人为本,有机渗透”的理念,强调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材中也蕴含多种生命教育元素,这也是语文教育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从事生命教育的肖敬老师认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让青少年认识生命和珍惜生命成为这一活动的重中之重。”
        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引导的忽视,导致部分初中生生命意识淡薄,焦虑抑郁、消极偏执的心理频频出现,自我伤害、伤害他人的事例屡屡发生。新冠疫情的出现,再次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助。由此可见,生命教育亟待加强。
        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开展多种主题活动,适时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比如通过对部分课文主题的探讨就可以适当渗透生命教育的元素,从而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多角度多方面地利用这些元素,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实现树立正确人生观、生命观和价值观的育人目标。
        二、探讨主题渗透生命教育的可行性
        徐家昌老师提出:“文本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立意的深刻。”而对文章主题立意的探讨就可以根据需要渗透生命教育。在执教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我就把“感悟生命”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为了突破这一目标,我紧紧抓住文中关键的语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让学生思考感悟,讨论交流,深入探讨文章的主题,逐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具体渗透过程如下:
        师:这一树生机盎然的紫藤萝使作者的心情发生改变,作者又有着什么样的思考呢?
        生:“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师: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
        生:这句话由花和人的联系,上升到对生命的思考,从中悟出自然规律和生命哲理。花的不幸正像人们经历的不幸,但那只不过是生命长河中的一小点浪花,只要坦然走过,就会“枯木逢春”。
        师:请举一个面对困难挫折不幸的正面事例或反面事例。
        (生各说纷纭)
        师:如果此时你面对一个因学习失败而郁郁寡欢甚至消极悲观的人,你会说些什么呢?
        生:同学,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挫折或失败,不足畏惧,我们应该以豁达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以奋发进取的行动去改变,你说对吗?
        师:请你结合自己的理解,再为这句话补充内容,加上关联词语,使语意表达更明确,更深入。
        生: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所以我们要积极乐观来面对,要继续前行,永不止步。
        师:作者感受到生命永恒的价值,精神振奋鼓舞。所以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作者不觉加快了脚步,去迎接新生活。



        (出示)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生命是美好的,可贵的,我们要珍爱生命,既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又要珍爱他人的生命。人生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无论风雨还是坎坷,我们都要积极乐观来面对,不畏惧,不退缩,咬紧牙关挺过去。走过冬天,你就会迎来春暖花开,穿过黑夜,你就会看到旭日东升;跨过沟壑,你就会到达胜利的彼岸;越过高山,你就会拥有广阔的空间。
        师:请齐读这段话,朗读时,把文段中的“你”都改成“我”。
        (生齐读)
        在引导学生探讨主题时,我就想方设法让学生不断走向深入。先让学生讨论交流,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再举出身边面对困难挫折不幸的正面事例或反面事例,联系生活实际。然后创设情境,劝说面对因学习失败而郁郁寡欢甚至消极悲观的人,让学生懂得珍爱生命,并积极付诸行动。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加上关联词语为这句话补充内容,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最后出示精心准备的心灵鸡汤,以转换人称的方式让学生齐读,进一步懂得要坚强面对生命中的一切不幸。整个主题探讨的过程,深入而全面,具体而细致,让学生对生命有了更明晰的认识,也端正了人生态度。
        三、主题活动渗透生命教育的多样性
        开展主题活动的形式很多,对于文本主题活动的探讨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如在执教《秋天的怀念》时,围绕“主题”的探讨,我采用了以下活动:
        1.以主问题逐步探讨。主问题的设计能使教学更紧凑,探讨的主题更深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本文中母亲和“我”都是病人,读完全文后,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我”和母亲?通过文本解读,对母子二人面对不幸和病痛的不同态度作一比较:“我”的生命态度是“活着有什么劲”,母亲的生命态度却是“好好儿活”。由此看到在生命的打击面前,“我”和母亲生命态度截然不同,“我”脆弱而颓废,母亲坚强而乐观。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逐步认识到生命的态度应该怎样。
        2.反复朗读熏陶感悟。深情朗读是感悟生命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更容易让学生带入情境。我让学生朗读母亲所说的话:“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通过反复朗读,比较品析,体会母亲努力想让儿子珍视生命,尽力让儿子鼓起生活下去的勇气。经过多次指导,学生的朗读由原来的平淡无奇,在结合文章内容的理解,逐步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之后,朗读开始入心动情,渐入佳境。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深沉,同样也感受到“好好儿活”的深刻意义。
        3.想象补写加深理解。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主题,明白母亲想让儿子坚强活下去的愿望,针对母亲临终前没说完的那句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理解,发挥想象补充母亲想说但没有说完的话。学生经过思考,做了很恰当的补充,如:“你们兄妹俩一定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儿子,你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女儿,你要照顾好哥哥!”等等,在学生的补充中,也可以看到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和认识。
        4.补充材料深入浸染。适时补充材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我引导学生思考:最终作者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好好活了吗?
        可以从以下三点看出:①看菊花,实现母亲的遗愿。②写文章,取得巨大的成就。③好心态,积极乐观的人生。针对②③两点,我就及时补充相应材料:列举了史铁生出版的小说散文的众多作品以及在电影创作上取得的丰硕成就,还搜集了史铁生的经典语句以及他坦荡辞世并捐献器官的事迹。从这些补充的材料中,启迪学生无论遭遇怎样的不幸,都应该珍爱生命,提升生命价值。
        从多个角度,采用多种形式,探讨生命主题,让学生从母亲身上看到坚忍的个性,再从史铁生人生态度的变化中,感受到面对生命的不幸,要坚强乐观,要珍爱生命,尽量让生命有意义有价值。
        由此看来,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做一名有心人,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优势加强生命意识的渗透,想方设法依托语文教材渗透生命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生命,热爱生命;让学生熏陶感染中珍惜生命,提升生命。
        注:本文是河南省农村学校应用性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过程中实践论文
        课题名称:《初中语文主题活动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
        课题批准号:20—HJYY—194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
[2]语文教学通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J]
[3]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和使用建议[R].课程.教材.教法,2016-11-01
[4]熊芳芳.生命语文课堂观察[M].漓江出版社,2017-12
[5]冯建军.生命教育教师手册[M].山西教育出版社,2018-08
[6]杨定胜.生命教育内涵的丰富意蕴[R].中学语文教学,201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