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丽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党山小学
【摘要】在小学劳技教学中,尽己所能,守护儿童天性,以生活引领,让儿童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自己的方式去研究,使劳技课堂有一丝“灵性”。劳技课堂不是“无水之源,无木之本”,在规范的基础上感受传统之美,并推陈出新,给予学生相应的灵感启发和必要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劳技教学 生活课堂 传统之美 个性发展
“让课堂成为沟通现实生活和书本知识的桥梁”在此思想指导下,劳技教学中,如何联系生活,走进生活,丰富感知,将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拟结合实例,结合“天性”、“灵性”、“知性”等切入点来浅薄的谈谈个人做法和体会,希望让每个孩子在生活化的劳技课堂中都有一个做太阳的机会,展示靓丽的个性。
一、守护天性,将顺其美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故事中的郭橐驼之所以能人之所不能,是因为他按照树木的客观生长规律来种树,使树的本性得到很好的发展。驱使儿童发展的是其本能需求,也是天性所在,劳技课堂是操作实践的课堂,也是快乐的课堂,此课堂之快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㈠顺心而为
古人云:“施教主动,贵在引导”,教师的引导是小学劳技课堂是否能高效构建的重要手段。我们所追求的不是拿来主义,而是以学生现有的技能为基础,认知规律为前提,由易到难,并根据学生的天性及生活资源进行“微开发”。
案例一:十字绣是当前较热门的手工劳作,相较于传统刺绣,它更简单易学,创意新颖,应用也广泛,且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耐心、恒心。而此项手工劳动学生在生活中也早有接触,因而一提起本学期劳技课将要学绣十字绣,并在期末进行作品展评装点教室后,孩子们的心一下就被点燃,不论男女皆跃跃欲试,且进过一系列的课程始终使孩子们保有浓郁的兴趣最终作品令人欣喜。
㈡多维助力
家校合作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在小学劳技教育中,家校之间要实现真正的合作,需要通过一些实实在在的活动,在活动中达到共识。家长资源可以弥补学校资源的不足,对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也能有一定的助力,学生也更愿意自己的父母以此种无压力的方式参与到自己的课堂。
案例二:2018年11月7日是立冬,立冬吃饺子是北方习俗,这一天的劳技课,505班的同学也发动了家长一起来校开展了“立冬饺子会”,班级分小组进行,每一组都有1至2位家长,在家长、老师的帮助下剁馅,并家长与老师的指导下一起拌馅,擀饺子皮,包饺子,煮饺子。还拓展了“冬至”小知识。学生在老师及家长的帮助引导下,不仅学会了如何拌馅、擀饺子皮,包饺子,煮饺子,还学习不少其他知识,乐在其中。
二、课堂灵性,以美怡人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知识从动作开始。”,灵性的课堂更应去实践深入,开展以“活教、活学、活用”为课堂指导的教学研究活动。学科之间也不应是“泾渭分明”,科学移植,创新突破更有利于“灵性课堂”的建设
㈠科学移植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小学劳技课堂的一丝灵性需要我们去挖掘,做生活的有心人,科学移植学科间的内容,使劳技课堂不仅仅拘泥于教室。
案例三:作为一名小学劳技教师并也兼着语文教学工作,总在有意无意间希望能找到两门学科的共通点。
一次课间,校园内桂花开得正旺,阵阵桂花香飘入鼻尖,俏皮的孩子在努力嗅着,一个男孩在那说:“好想摇桂花哦!好想晒桂花哦!好想吃桂花糕哦!”,原来那几天恰逢上了语文课《桂花雨》,孩子对里面的场景描述是念念不忘,好想试一试,毕竟现在的儿童缺少了不少生活乐趣。心中那么一动,就想为什么不利于劳技课教教学生怎么摇桂花、何时适合摇、如何晒桂花、如何做桂花。这么一念间,就去查了一些资料,并利用课间普及了些小知识,两天后的我们开始了“校园摘桂”之旅,而后几日,天公作美,进行了风干。发了一些给孩子们带回家放点糖泡桂花糖水喝,大家心里美美的。
㈡创新突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封闭的,而是开放综合的,劳技学科具有作品多样性的特点,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再只是单纯模仿,更需要创造性思维和实践创造能力。我们的孩子不是待装的瓶,而是待燃的火,我们需要激发孩子的创新潜能,使孩子的创造力迸发出绚丽的火花。
案例四:“花”是“美好”的象征,学生对于美好的事物往往是特别喜爱,在劳技创作中,总离不开它的身影。在学习了“剪纸贺卡”后,一同学灵机一动,把之前学的立体花朵粘上了贺卡,还有一些因为我说可以创作使用别的材料,竟然拿来了毛线,先在贺卡上画了简单图案,再粘上双面胶,最后利用毛线的柔韧性卷成了花朵图案,这也不失为一件有趣的作品,还有同学把折好的花一朵一朵粘起来,成了一个花球。一个个充满创意的烟花,绽放在我们的课堂,美哉!
三、感悟知性,和谐致美
让学生操作与实践是劳技课的重头大戏,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有一条标语,格外醒目:“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孩子在劳技课堂中必定需要有动手实践的机会。但动手之后的作品怎么办呢?是否能从中吸收些什么呢?
㈠培养情怀
小学劳技课程以技术学习为主,以动手实践为途径,贴近生活,感受传统文化,传承文化精神。劳技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民俗文化在现代的存在价值,让学生对民俗文化的情感之花常开不败。
案例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数千年的生产实践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是古代先民宝贵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但现在的学生对于节气的知识了解较少,也不清楚节气的文化价值何在?利用劳技课这次机会,我先给学生普及了24节气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对节气的文化内涵先有初步感知,而后利用课余时间上学生查一项自己感兴趣的节气,并思考好自己愿通过什么形式来展现。这一下,学生可来劲了,在之后的课堂上,有的用彩色卡纸做了亭亭玉立的荷花来代表立夏,有的用超轻黏土做了饺子代表冬至,还有的用黏土和卡纸代表小苗与雨滴代表谷雨来了……一幅幅富有生机的作品,令课堂乐开了花。
㈡价值依托
陶行知先生说:“世上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每个人都因为有自己的个性而使生命的色彩斑斓,每件作品因赋予了内涵而充满生机。
案例六:“凡有价值的东西,才会被人所珍视。”而“价值”更多程度上体现在学生的情感寄托。学生超轻黏土制作,一些零零落落的小作品,虽也不错,但总是缺少了情感寄托。当孩子把作品系统化了,加入了自身的情节创作,才更加“生机勃勃”,如那一幅《咏鹅》,还有的同学是编了童话故事《小熊sos》,趣意盎然,有了生命的作品,更便于留存。
四、结语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小学劳技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在劳技教学中,能让孩子学以致用,使劳技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学生从生活实践出发,做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实践者,爱上这充满活力的劳技课堂,展现独特的个人魅力。
【参考文献】:
[1]《综合实践——劳动技术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3月
[2]《如何在劳技课堂中有效进行新课导入》曹如忠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年08期
[3]《浅谈劳动技术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曲淑梅杏林沙龙201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