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学方法、实验中长知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6月(下)第18期   作者:王道渠
[导读] 在进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的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七个方面展开
        王道渠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实验小学校
        在进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的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七个方面展开。
        一、细研课本—说教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课上册《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本课第一个活动是使物体发出声音,第二个活动是探究发声物体都振动吗。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建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是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声音的变化以及声音的传播知识的重要基础。
        二、解生析文——说学情
        四年级的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声音都已经有了许多直观的感受,获得了许多关于声音的知识和经验。小学生虽然声音现象很熟悉,但是并不一定真正了解其中的科学知识,也不会有意识、有目的地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本课将通过在学生已有的有关声音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然后组织学生通过多个物体的实验,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并进行假设性解释,最后学生通过用音叉做实验,进一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三、导生学习—说目标
        过程与方法:
        ⑴.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
        ⑵.能够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⑶.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培养科学探究中的事实意识。
        ⑵、学会交流与倾听,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重点:经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过程,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引发思考,并积极地探究、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为了达到以上的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做了以下的教学准备:
        四、有的放矢——说准备
        教师准备材料:尺子、橡皮筋、音叉、鼓、铃铛、乒乓球、绿豆、展台、微课、多媒体及课件等。
        小组准备:尺子、橡皮筋等。
        五、导学导悟——说方法
        新课程理念下的“三性”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的特色课堂,科学课更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即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思维发展能力,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基于这一教学理念我采用的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直接讲授法、多媒体直观演示教学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实验探究法。
        六、学科探究——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首先进行一个游戏:测测你的听力,提问:1.你听到了几种声音?2.分别是什么发出的声音?3.你能学学它们发出的声音吗??通过师生交互活动,提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板书: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2、进而猜想:“你觉得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让学生自由猜想,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二).验证猜想,实验探究。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设计了三个活动让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学习。
        活动一:小组合作,初步感知(分成4个步骤完成)
        第一步、提出要求:用一把尺和一根橡皮筋。试试看能用多少种不同的方式使它们发出声音?(板书:声音),学生操作记录并交流分享。
        第二步、质疑:轻轻拨动、拍、打、摩擦钢尺等方法能让钢尺发声,而用力弯曲则不能,为什么?轻轻拨动、弹动橡皮筋,橡皮筋发出声音,用力拉伸橡皮筋却没声音,这是为什么?(板书:拨动、拍、打、摩擦、弹动......发出声音
        用力弯曲、用力拉伸......不发出声音)
        第三步:.请小组再次使用钢尺、橡皮筋来做实验,并认真观察它们在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现象。(微课示范怎样让钢尺、橡皮筋发声)
        第四步、根据学生交流展示、汇报,引导学生推论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相机板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接下来我再次质疑:是不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带着这个疑问进入。
        活动二:实验探究,巩固认知
        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同时,将科学猜想和科学实践相结合,于是我引导学生用(猜一猜、看一看、做一做)三种方法通过小组实验来验证猜想。
        猜一猜:是不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
        看一看:(微课展示)用响着的音叉靠近静止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发生的变化。(乒乓球会被弹开)
        做一做:用音叉和小鼓来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
       
        这一环节是教学中的重点,围绕发声的物体是否都在振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观察记录,引导学生借助其他物体的运动,认识到发声物体会振动。
        接下来进入第三个活动:研究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会怎样。
        活动三、反向验证,深入探究
        请学生猜一猜:如果使这些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学生埋下质疑的种子。
        想一想:怎样让物体停止振动?
        验一验,让发声的锣、铃铛或音叉停止振动,物体是否还会发出声音
        通过这几个环节,学生更直观全面深入的体验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只要使物体停止振动,声音就会消失。(相机板书:物体停止振动,声音就会消失)
        整个环节中,从“声音的产生”到“声音的消失”,把学生由经验入手到科学的方法上引导,由扶到放。其中的观察、比较活动让他们的观察描述方法得到了拓展,观察能力得到了提升,也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小组分享、课堂总结
        1、总结:今天我们了解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我引导学生看板书)让我们带着这种积极探索的精神对身边的科学现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吧!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作业布置:运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去观察、解释生活中的发声现象。
        七、整体回顾——说板书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直观,将本节课的重难点一目了然呈现了出来。让学生在学习探究之余,对本课的知识点有了更深的理解。
        本课充分体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科学性、开放性,各个环节的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的科学素养真正落实在教学之中。让每个孩子像科学家那样在探究中学方法、实验中长知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