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例谈抓关键词进行阅读教学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1期   作者:王冬
[导读] 品味字词,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之魂!也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语文与中学语文乃至大学语文的根本区别!只有阅读教学中注重品词品句,写作时才能娴熟地、准确地遣词造句。本文通过大量的教学实例阐述了在阅读教学中抓关键字词的一些方法及重要性,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领会“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深入浅出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王冬   义乌市香山小学教育集团
【摘要】品味字词,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之魂!也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语文与中学语文乃至大学语文的根本区别!只有阅读教学中注重品词品句,写作时才能娴熟地、准确地遣词造句。本文通过大量的教学实例阐述了在阅读教学中抓关键字词的一些方法及重要性,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领会“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深入浅出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语言  关键字词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013-01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无论你所讲的是什么,真正能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恰当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当教师带领学生面对文本,走进文本时,又何尝不是必须找准“这一个”呢?只有抓住、抓准关键字词,静静地,学生的思维才会真正深入,学生的智慧才会真正开启。我吸取大量名师的教学经验,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从字词出发,传递语言之温情
        有时候,字词如茶,要细细地品,品方能知味。好的字眼一定要牢牢地抓住它,反复地品味,如此,方能体会其中的冷暖。
        如在教学S版四下《萧山杨梅》中,在学生体会金老师带给“我”温暖的语句时,特别关注了这么个句子——“我问买多少,他说尽钱买”,聚焦了这么个字——“尽”。这是一个多音字,学生极易读错,此时,我并不停留于简单的纠正,而是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首先是出示字典中“尽”的字义,请学生根据语境选择正确的字义。但是字典中的字意仍是书面化的,半数学生仍是一知半解,这就需要引导学生用生活化的语言来描述,那就是“能花多少钱就花多少钱”,甚至用上了学生耳熟能详的义乌话来说一说,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但这远远不够,我趁机介绍了当时的物价及金老师的收入,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金老师带来的温暖。在学生理解了“尽钱买”后,我顺势引出句子“金老师望着那一大包深红色的杨梅,笑着说:‘吃吧,尽量吃吧,我们萧山杨梅最好吃!’”,学生很快就能用通俗易懂的“能吃多少就吃多少”来理解“尽量吃”。一个“尽”,两句话,聚焦了“尽”,学生自然而然地聚焦了在金老师“尽”的语言下所包含的热情、慷慨,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无私和温暖都化成了一个“尽”字。
        又如在教学人教版五上《慈母情深》时,当学生体会令到“我”鼻子一酸的语句时,关注了这么个句子——“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聚焦了这么个词——“塞”。首先是给“塞”扩词,提问“母亲是怎么样地塞”,带着各种“塞”不断感读句子,咀嚼“塞”的意味。再是给“塞”缩词,感情融于朗读,充实“塞”的意蕴。最后拈连,琢磨琢磨“母亲塞给‘我’的仅仅是那一元五角钱吗”,升华“塞”的意义。
        我们老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对明显的关键词一定要抓住,对隐藏的关键词也一定不要错过,努力要做到让字词活起来,不再让字词游离于阅读教学的边缘,只有在阅读教学中这样不断练习,才能培养学生同样的语言敏感性,培养学生同样的阅读能力。
        二、把字词聚焦,感知语言之神妙
        学生在学习某些字词时,经常会出现“说不清”“模模糊糊”“不太理解”的感觉,这正是学习上颇为难得的“愤”“悱”状态,我们不应该简单处理甚至熟视无睹,而应顺水推舟,牢牢抓住,将其作为课堂生成资源有效加以利用,从而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下《荷花》中,学生审美感悟了五句话,我都只是让学生浅尝而止,顺势而为地重点楔入语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开始,对于此句美在哪儿,学生觉得就是很美,理解得很浅显,甚至感觉茫然、说不清。这说不清的感觉正是学习上颇为难得的“愤”“悱”状态,深入开掘式的对话则从眼下拉开了帷幕。首先是给“冒”换词,当学生说了“露”“钻”“长”“顶”“伸”等词后,我引发学生质疑为什么作者独独选择用了这个“冒”字。学生思维的触角已经慢慢地伸出来,但是还不够长,也不知该往哪儿伸,于是,我追问“怎样长出来才叫冒出来”“你能把自己当成一朵白荷花,来演一演吗”,接着又来了一句“从中你体会到了荷花的一种什么心情”,这轻轻一拨,将学生思维的触角由对荷花外形的揣摩深入到对荷花内心的体验。最后,我顺水推舟、趁势而进,通过多媒体将一朵又一朵形神兼备、姿态万千的荷花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从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白荷花,进行想象性写话。就这样,风情万种的“冒”字在学生悟性和灵性的滋养下诞生了,并蓬勃发展。
        又如薛法根老师在教学苏教版四上的《桂花雨》中,当引导学生领会桂花的香时,不可避免地学到这一句“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他先请学生找出本句中最能体现桂花香的字,那就是“浸”。再引导学生质疑“一般写‘香’都用‘飘’,为什么这里用‘浸’”。接着从“浸”的字理出发,从水的看得见、摸得着,到桂花香的看不见摸不着,又到有了“浸”之后桂花香的看得见、摸得着,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体会到“浸”使桂花香变得形象了。
        从一个关键的字词出发,引领学生在读、想、悟、赏等多种语文实践中入情入境,直至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字词诉诸外显的个性化理解与表达。如此生发,环环相扣,既感悟了字词之好处,又感知了语言之神妙。



        三、在字词落脚,洞察语言之精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世界里去。”我们老师要有极其敏锐的语感,帮助学生捕捉到字里行间所蕴藏着的作者的情与意。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下《一夜的工作》中,在学生找到一句触动自己心弦的话“那是一件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时,我先让学生连读了两遍,接着问:“你们为什么把‘极其简单’读得那么重?”学生简单说明了理由“总理很简朴”。但学生的理解显然还表面,缺少深入的感悟,于是我先引导学生给“极其”换词,感受词语之间微妙的差别,感受不同词语的表现力。再引导学生猜想“这间屋子原来的主人是谁”“原来的屋子里会有些什么”,让学生想象这屋子曾经的奢华。接着进行对比,一问一答式的“原来有……”“现在只有……”,营造一种落差与张力,帮助学生走进文字中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出总理很简朴。显然我们可以挖得更多,这时可引导学生设想“作为总理,这屋子里可以有什么?应该有什么”,进一步强化这种落差与张力,使学生真正读出了文字背后的精髓。此时学生已经完全融进了文字当中,我顺势激发学生思考“在这‘极其简单’背后涌动的‘极其不简单’是什么”,学生的思维已完全打开,情感已无处可藏,一切都以朗读来表现。
        其实,本文作者对总理办公室陈设的描写是“极其简单”的,可以说语言极其平淡,学生初读之下往往所感甚少,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去引领,通过想象、对比、还原,将学生带入了辽阔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引领学生品味了一场“极其不简单”的语文盛宴。而这都源于我们老师对字词的高度敏感,更重要的是,始终以关键词为落脚点,注重训练学生对语言的直观感受和直接把握,洞察语言之精髓。
        四、用字词支撑,把握语言之理趣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天堂,往往一个词语就能架构起学生认知世界的桥梁。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词语的时候,不仅要把握词义,还要把握词的趣味。
        如教学西师版五下《小兵张嘎》中,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能表现嘎子智勇双全的语句,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我紧紧地抓住了一个“叫”字,引发学生思考这两个“叫”是否一样。先从“叫”的内容出发:第一个“叫”叫的是“哎呀,两个鬼……”,第二个“叫”叫的是“奶奶!有两个太君进院啦!快准备饭啊!”。再从“叫”的态度出发:第一个“叫”叫的是“鬼子”,第二个“叫”叫的是“太君”。然后从“叫”的音量出发:第一个“叫”是,第二个“叫”是。有了这三方面的细致对比,无需老师多言,学生已然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嘎子说的话会发生这样巨大的变化”,无需老师引导,学生已然自主分析嘎子的第一个“叫”是惊慌之下、对敌人充满恨意的“叫”,第二个“叫”是沉着冷静之后、足智多谋的“叫”,并且能够联系下文明白嘎子第二个“叫”的用意。我要做的就是用补白的方式组织学生代入角色,想象当时嘎子的心理活动。但我并不局限于此,此“叫”为学生打开了思维的大门,后两句嘎子说的话很顺利地进行了小练笔,嘎子智勇双全的人物形象已深入学生内心。
        很多看似平淡的,或看似难上的课文,大多是因为老师们没有找出那个关键的字词,一旦抓住,不断细化、延伸,你就会发现与之相关的语言都变得那么有趣、生动。
        五、由字词突破,继承语言之涵养
        曹明海先生在《语文教育文化学》中指出:“我们不能只热衷于短期效应,而忽略语文对心灵启蒙和人文意识启蒙的影响力。只重视记忆性和固定格式的知识,一切为应试服务,是一种寻捷径、找窍门儿的急功近利的浮躁之举,对真正意义上文化素质的培养毫无裨益。”的确如此,我们语文老师的责任不正是对学生心灵的启蒙、文化素质的培养吗?我觉得古诗词的教学最能体现这一点,尤其是王崧舟老师的那堂《枫桥夜泊》
        王老师先是以当代诗人陈小奇的《涛声依旧》为基点,逆时间而上,逐步拈出清代王士祯的《夜雨题寒山寺》、明代高启的《泊枫桥》、宋代陆游的《宿枫桥》等诗句,让学生以一种直观、形象的视角去发现一种文化传承的密码——寒山寺那夜半的钟声。接着是抓住张继的所见、所闻、所感,将诗中的七个意象叠加整合,并在板书中一一呈现,使诗人所营造的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意境如在眼前。在充分赏析后,配合音乐进行师生对读,一首诗就这样深深地映入了学生的心中。但是不止如此,本诗中最具象征性的“钟声”该突破了。当月亮落下去,那种种意象意境看不清看不见了,随着王老师的引导,学生都化身成了那唯一剩下的、陪伴着张继的寒山寺的钟声:你来到客船上,想对孤寂忧愁的张继说些什么?(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啊张继……)为了突出“钟声”的文化意蕴,王老师还呈现了一连串关于“明月”的诗句,通过比较,向学生慢慢渗透这种寄托愁绪的美好意象——钟声。
        王老师的课给了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我也尝试着教了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凸显了一个“佳节”,从古谈至今,从老谈至少,从重阳节谈至端午节、中秋节、春节,把我们中国人对“佳节”重视延伸到对亲人的眷恋。这就是语文,它要教给学生的不止是工具性的知识,还是人文性的传承,更是语言涵养的继承。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地方,抓住关键字词,训练学生去感知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同时,引导学生传递语言之温情,继承语言之涵养。于是,平实的文字就渐渐现出奇崛的韵味来了。
参考文献
[1]《挺窦桂梅老师讲课》  窦桂梅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诗意语文课谱》  王菘舟 林志芳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为言语智能而教》  薛法根著,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4]《跟着名师教语文》系列  陈金铭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5]《虞大明与快乐教育》  虞大明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6]《张祖庆讲语文》  张祖庆著,语文出版社出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