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楠
长春北师大附属学校 吉林 长春 130000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的背境下,为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课程教育质量,传统的教育模式已被各种现代教学方法所取代。考虑到这一点,在新时代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需要遵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并持续改善和改进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落实道法学科学科素养,以实现学生自身能力水平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在新时代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需要积极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转变、创新和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改变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氛围,不断发挥该课程的应用价值,实现学生自身能力水平的发展与进步。接下来,本文将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落实核心素养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根本,但是教师不能仅仅是教教材,而要创新的挖掘出教材的深刻内涵。首先要吃透课标,课标是教材编写的基准,只有吃透课标,我们才能更好的把握教材,更好的对教材资源进行取舍。其次要高屋建瓴、宏观把握。这要求老师对教材的逻辑框架和内在联系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此外还要微观钻研教材里的图片、案例、名言警句、实践拓展等相关内容,这些内容作为正文的补充,对理解理论知识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补充资源,巧妙进行教学设计。
例如,在讲授九年级上册教材时,首先要深入研究课标,理解各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首先要明确九上教材是在处理课标中“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涉及“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认识国情,爱我中华”“法律和秩序”三部分内容。其次明确九上教材是国情专册教材,是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要求以及我国的“五位一体建设”要求来设置单元学习内容的。“富强”对应第一单元改革开放和创新两课,属于经济建设的范围;“民主”对应第二单元民主政治和法治两课,属于政治建设的范围;“文明”对应第三单元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生态文明两课,属于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范围;“和谐”对应第四单元民族团结和中国梦两课,五位一体建设均有涉及。在宏观把握教材整体脉络的基础上,开展单元教学,有利于学生建立起道法学科思维,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把握基础知识,挖掘教材深层内涵。
二、课前导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实质。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科素养才能真正落实。课前导学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在这一阶段,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进行独立分析的个人学习活动,这有助于学生在课前就明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同时,在思考中产生的疑问也有助于学生在课上听的认真,听的有方向。而对于教师来说,设置导学内容其实就是梳理教学设计,突破教学重难点的过程。了解学生对导学内容的完成情况,就是教师了解学情的过程。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教师根据学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的指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得到有效提升。
例如,在学习《夯实法治基础》这一课时,提前下发导学案。活动一,猜字游戏。出示繁体字灋,拆分这个字有几部分组成,每部分的寓意。
学生提前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灋的含义,对“法”的解读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认识到法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的向往,为课堂学习法治奠定思想基础。活动二,搜集《民法典》中你感兴趣的法律条文,并找到现实生活中的相关案例,来解读这条法律条文。这其实就是学生自学的一个过程,也是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一个过程。活动三,绘制法制蓝图。这部分是对教材“相关链接”的具体操作。按照绘制—展示—讲解的流程来完成。按照导学案的引导,学生可以很好的完成预习内容,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听和讨论,提高学习效果。
三、恰当引用时政热点提高课堂效率
道法学科具有鲜明的时政性和实践性特点。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时刻关注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热点问题进行筛选与整合,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讨论,完成教学目标。与此同时,时政材料也是中考道法学科考察知识的重要载体,在课堂教学中由老师向学生渗透时政材料,帮助学生进行时政分析和时政点评,或者由学生课前进行新闻播报,大家共同讨论,这些做法在潜移默化中就培养了学生的时政敏感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道法学科素养的落实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例如在探讨《创新改变生活》这一课时,教师选取我国的民族企业华为作为切入点,贯穿整个课堂进行教学。材料一展示华为全球产业展望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对未来世界的创新前景有初步认识;材料二展示华为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学生认识到创新驱动发展;材料三展示面对美国商务部对华为的制裁,华为加大研发经费,掌握核心技术。最后展示习主席有关创新的金句,在观看视频和有感情的朗读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实践。本节课按照认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思维逻辑开展教学。结合具体情境,给出具体任务,引导学生思考关于创新的问题。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重在利用时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时政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鲜活,让学生爱上道法课堂,促进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四、与生活相连增强教学生命力
八九年级的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相对枯燥,有些知识甚至难以理解,如果教师不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必然导致一部分学生会对道法学科的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这样学业任务没办法很好完成,同时也影响学生正确三观的养成。所以教师要选取和学生生活更加贴近的生活案例,使晦涩难懂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案例从小到大,由浅到深,学生通过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和获取知识,在学生产生共鸣和认同感的基础上,揭露事物的本质,不断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并发展正确的价值取向。
例如,法治专题相对专业性更强,理论性更强。如何将法治思维,法治精神深扎在学生心里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而初中阶段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加关注与自身发展相关的话题,所以在课堂讲授中,教师除了播放法制宣传视频,解读法治案例,设置前置性学习之外,还可以将现实中的关于青少年的法治案例拿到课堂中进行演绎,学生结合案例自编自演,提前彩排案例,课上呈现表演,现场模拟法庭审判的全过程。原告与被告陈述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法治意识形成的过程。这样生动的教学方式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让知识在潜移默化中被学生掌握和理解。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的初中道德和法治教育中,教师要积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立足核心素养,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时刻进行创新和反思,深入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内心真实想法,从学生的角度去设置问题,创设情境,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得到提升和锻炼。
参考文献:
[1]李小燕.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12(20):292-293.
[2]韩洁.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文存阅刊,2019,(20):82.
[3]吴团员.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魅力中国,2020,(1):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