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方法 宋晓霞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3期   作者:宋晓霞
[导读] 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所促进,对于学习初中生物的学生来说,情境创设的方式也更容易接受。因此,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也越来越多地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

宋晓霞   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初级中学  264006
【摘要】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所促进,对于学习初中生物的学生来说,情境创设的方式也更容易接受。因此,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也越来越多地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
【关键词】初中生物;情境创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042-01

        引言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创设一些生动的场景,将教材内容有目的地引入具体的情境中,将问题巧妙地隐藏在情境中,通过解决情境中的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生物这一学科不仅研究生物环境的特点,还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它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生物课堂中高效使用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将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一、建立问题情境,吸引学生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学生的兴趣教学是新课程标准以来受到广大教师欢迎的一种教学策略,在基于问题导向的初中生物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也尤为重要。初中生物的实验教学部分是整个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在传统教学中,由于设备、条件的限制,很多教师对于实验教师通常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导致了教师准备教学疲乏,学生对初中生物实验更加望而却步。因此在新课程教育背景下,教师更要认识到传统教育在这些方面的不足,认识到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本质,采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实验的趣味性,便于散发思维,自主探究。
        例如在教学《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时,教师可以先以全班学生最喜欢吃的食物为标准进行分组,提出学生需要探究的问题:自己喜欢吃的是蔬菜(水果、肉类、豆类),以小组为单位测定某种食物中各个营养物质的含量和热量情况。可以设定以下问题:(1)生活中常吃的食物如大米、大蒜、香蕉、紫甘蓝,这些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2)不同的食物所含有的营养物质含量和种类情况?(3)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人体内细胞的物质有什么联系?采用这种层层递进的问题来为学生小组营造出热烈探讨的氛围,让各个小组的学生相互合作,各司其职,查阅相关资料等来解决问题,完善思维,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
        二、情境生活化,贴近学生兴趣取向
        为使生物学科教学情境创设与学生生活高度契合,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学情调查,针对学生生活认知基础和兴趣取向展开生活化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存在差异性,教师对此需要有清晰认知,基于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顺利进入学习情境之中,在生活
        对接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建立学科认知。


生活化情境设计需要教师科学整合教学素材,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实际做出针对性设计,贴近学生兴趣取向,提升教学效率。教学情境的创设方式很多,教师不仅需要有联系生活的意识,还需要改变习惯做法,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生成学习动机。教学情境创设有多种方案可以选择,如果能够贴近学生活实际做出创设,该教学情境会更为直观而鲜活,助学效果会更为显著。如在教学“线性动物和环节动物”一课之前,教师给学生布置搜寻生物的任务:“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很多地方可以找到蚯蚓这种动物,请大家在课余时间进行搜索,利用纸盒子将蚯蚓带到学校,我们要进行直接的观察学习和研究。”学生对蚯蚓是比较熟悉的,能够在许多地方找到它们。课堂教学启动后,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蚯蚓活体,引导大家进行直接观察。教师要求学生对蚯蚓身体构造进行细致观察,对其爬行特点、生活环境等内容进行研究,使学生达成学习共识。生活中很容易找到蚯蚓活体,教师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进行搜集,而且要科学储存,这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学习体验。在课堂交流环节,师生互动频繁,学生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将更为丰富。
        教师让学生课前准备蚯蚓活体,这是大多数学生能够办到的事情。蚯蚓是比较常见的动物,基于活体观察可在课堂导学设计环节瞬间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之中,促使学生顺利触及学习核心,促进学生学科认知的积累和深化。在生活化教学情境中,学生能够快速进入生活实践环节,顺利启动学科思维。生物学科教材中的很多内容本身就具有生活化属性,蚯蚓活体观察研究活动在基础的生活条件下便可以实现,教师再适时做出一些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蚯蚓活体,顺利激发学生兴趣,将课堂教学推向深入。
        三、强化实验情境设计
        教育者应设计不同的学习场景并模拟不同的情境安排,从而为学生创造不同的实验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初中一项常见的生物学实验——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影响。教师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应考虑学生对唾液淀粉酶和淀粉的了解,并可以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作为实验工具,指导学生将甜甜圈切成薄片,从而让学生了解口腔中蛋糕的变化。这种在生活中使用普通事物的体验更有吸引力,并且可以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也使得设计内容非常丰富易懂。与此同时,教师必须满足学科准备的要求,并遵循实际测试的目的,以满足测试的要求。例如,在普通的初中“观察人血涂片”的生物学实验中,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弄清实验的目的,教师必须掌握正确的显微镜结构和使用方法,以便学生弄清实验的方向。教师应允许学生在讲解时练习,学生应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握住镜托盘,并小心地从镜盒中取出显微镜。
        结束语
        生物学知识存在一定的抽象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时机创设情境,更有利于具体化知识。这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情境创设,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必要的学习,教师应当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宗年,刘颖.创设有效情境提高教学质量[J].名师在线,2020(24): 57-58.
[2]侯向芬.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研究[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9(10):51.
[3]潘文权.试论初中生物教学创设情境的方法[J].高考,2018(32):1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