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批判质疑精神在道德与法治探究案教学中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6月(下)第18期   作者:杨蓉
[导读] 批判质疑思维是当代初中生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杨蓉
        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新泉中学校        山西 大同 037001
        摘要:批判质疑思维是当代初中生应具备的重要素质,批判质疑精神的培养,能激发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当代社会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学生在批判质疑精神的推动下不仅能够培养创新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自学道德与法治作为与学生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门课程。
        关键词:批判质疑思维;道德与法治;创新
        我们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并让学生将这些能力运用于实际的学习和生活当中,所以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的能力是学习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
        一、依托典型案例,培养批判质疑精神
        典型案例蕴含着教材内容的基本观点和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探究,可以使学生由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结合自身的社会经历和感悟,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主动参与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案例分析应该是热点讨论的一个良好补充,它可以把我们身边没有发生过的,但现实生活中可能有的、学生已经可以理解的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事实证明,案例分析教学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良好形式。部编道德与法治课程里,案例分析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如八年级下册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一课中,一位临终的父亲要把四锭等重的黄金分给三个儿子,大儿子精明能干出力最多;二儿子能力一般但有孝心;三儿子身残体弱最为担心他,假如你是这位父亲,会怎样分配这四锭黄金?学生们在思考中体会公平的内涵,诸如这样的案例很多,如能很好地利用,一是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案例中蕴含的道理知识,实现教学目标,二是可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问题表征能力,归纳、演绎论证能力等,从而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当然,我们可以不拘泥于教材,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学生对社会生活关注的视角,选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训练。
                二、关注社会热点,培养批判质疑精神
        道德与法治课能否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直接关系到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效果。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也应尽最大可能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热点问题,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例如:如何看待女子以等老公为名阻拦高铁发车的行为?紫菜都是用塑料袋做的、大米也是塑料做的;疫情期间的网课你如何看待?面对地摊经济你如何看待?经过讨论同学们自主地搞清了很多道理。由于是在自己熟悉的题材中,每个人都有话可说,可以畅所欲言,既促进同学之间的协作交流,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判断反省能力和独立思考以及思辨的能力,使每位同学受益匪浅。


        三、设置辩论环节,培养批判质疑精神
        辩论是正、反两种观点的碰撞,是矛盾主张的对立。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开展辩论是学生最为喜欢的活动,也是使课堂气氛最为热烈的活动。课堂辩论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可行方法。初中生好胜心很强,为了在辩论中取胜,他们会积极自觉地去寻找更多的知识、资料证据,会自主地学习更多的知识。道德与法治课与其他的课程相比,有更多可争辩的题材,应该积极运用发挥。如设计“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随时都要宽容”;“学习压力需不需要克服”;讲“老师伴我成长”,设计“电脑能不能取代老师”;“网络交往新空间”,设计“初中生上网利大还是弊大”“遇到老人该不该扶”等等。辩论时多数采用自由选择,群口辩论,在强调规则,形成习惯后,效果很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思辨能力、技巧,都得到很大提高。
        四、通过平等对话,培养批判性质疑精神
        平等对话是批判性思维的本质特征,在平等对话中运用问话,激起对他人对自我的批判,从而达到找出不足,完善自我的目的。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平等对话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勇气,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的自信,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产生创新思维,还可以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如讲“人大制度”这一块的内容时,老师指出:“2018年召开了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学习你们知道第一届政协会议和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的时间吗?”学生回答分别是1949年和1954年,老师立即引申:“不在同一年召开,怎么今年就恰恰是同一届了呢?”设问对话立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想要追根到底,通过设疑,不断探索,最后得出由于一些历史原因,直到1978年“两会”同时召开的是第五届,通过抽丝剥茧,揭开事物的真相,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应该在教学中积极推广运用。
        给学生讲关于创新的重要性一课时,突然有学生提问:“老师,您讲的全是创新对社会发展的好处,有没有哪种事,绝对不能创新的?”看到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立刻对他进行鼓励和表扬,并借此机会,引导全班同学讨论,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创新之后反而引发负作用的情况?同学们讨论的非常热烈,有的同学还真的讨论出自己创新而办错事的情况,例如:自己炒菜时创新了一下,把鸡蛋和草莓一起炒,颜色看上去和鸡蛋炒西红柿相似,但味道真的不行。做手工时创新,不用胶水用自制的米糊,不但没成功,反而把材料全毁了。事例不胜枚举,最后同学们得出结论,创新是好的,但一定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能为了追求创新而创新,一切要从实际出发,要讲科学。经过这节课的讨论,同学们更加理解了批判质疑精神的重要,而且学会了从批判质疑中分析事物,得出正确结论。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热点讨论、案例分析、主题辩论、平等对话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精神,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论中学教育管理中的矛盾及化解对策[J]. 段华梅,何建华.??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06)
        [2]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探究[J]. 徐浩亮.??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8(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