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辉煌
深圳市龙岗区南湾街道沙湾中学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也在社会发展中进行相应的变革,重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本文主要阐述个性化教育含义,并探究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个性发展;容错教育;激励教育
引言
在初中阶段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础信息技术,并在亲身体验和操作中掌握简单的计算机操作计算,获取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实现个性发展。
一、个性化教育含义
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特殊的个性,知识储备、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以及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等,都存在不同,有着明显的差异,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都处于关键时期,相比小学阶段思维逐渐发展起来。在教育中,并不是要求每一位学生都一样,而是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和个性。因此,教师应该正确意识到学生之间普遍存在的差异,采用个性化教学方式,才能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个性化教育并不是没有具体的概念,大多数研究学者认为,个性化教学主要是教师采用个性化教学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将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凸显出来,考虑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发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信息,进而实现知识、能力、个性多方面发展。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个性发展策略
(一)开展“容错”能力及“容错”教育
对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具备“容错”能力,要允许学生在学习、练习的过程中犯错误,学生只有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才能实现成长和发展。同时,在“试错”的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假如一味地采用标准化教学方式,会对学生的思考能力发展造成阻碍影响,限制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导致学生成为标准化思考机器人,这与现代化教育理念相违背。通常,人在犯错误之后获取的知识、经验、体验等更加丰富和难忘。教师假如在教学过程中依旧采用标准化教学模式,没有给予学生试错的机会,这样学生就会失去这种获得性的体验,创造能力会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被弱化。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思考利用各种方式发展,重视“容错”教育,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智能机器人设计这一课内容时,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利用诺宝RC10.1软件模拟机器人绘制以下几个复杂图形(见图1)。在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和实践的过程中,有一名学生随便更改了其中的参数,在参数更改之后,这名学生完成的作品具有较强的新奇感,利用这几个参数绘制出来的图形具有一定的美感,不仅吸引教师的注意力,而且还吸引了周边其他学生的注意力,都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这名学生设置了什么参数。在看到参数之后,发现这个参数与本节课所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而且还是对教学内容一个补充和延伸。图2是该名学随意更改数据后形成的新图形。
图2
通过这节课教学,能够深刻体会到学生这种不根据要求完成任务,“捣乱”行为,教师应该采用宽容的心态,能够在学生的这种错误中发现惊喜。因此,可以在之后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认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完成任务,给予学生更多尝试的机会,不管机会是对试错,只有亲自尝试,才能产生深刻的印象,这也是一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式。
(二)采用激励教学评价方式,提升学生学习信心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主要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这一时期个性发展还不够成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针对抽象知识学习很容易失去耐心,但是这一阶段的学生心中依旧有学习的激情,只要适当激发和调动,就能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在加强激励教学评价的应用,激发出学生的好胜心,并逐渐促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兴趣。
例如,在教学让文稿动起来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欣赏两张幻灯片,一种没有任何动画效果,另一张有动画效果,其他内容都一样,让学生体会动画对幻灯片播放效果的影响,进而促使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分析动画的效果。然后,在教学过程中, 采用先易后难的方式,让学生从简单操作开始,插入视频、链接视频、调整视频大小、装饰图片、设置动画效果等,循序渐进,让学生实际参与其中,避免抽象讲解和示范操作降低学生的兴趣。同时,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激励性评价,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每个小学设置难度不同的任务,采用鼓励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其中,实现技能内化,发展个性。
总结
在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容错教育和激励教学,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形成思考能力,在创新思维中发展,形成个性化思维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志发.容错教育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7.
[2]孔晶,郭玉翠,郭光武.技术支持的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6(04):8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