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小学作文课堂教学效率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6月第18期   作者:乔 玫
[导读] 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活动和学习的主体,教师起组织、引导、帮助的作用
        乔 玫
        新津一小  四川省 成都市611438
        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活动和学习的主体,教师起组织、引导、帮助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其他教育资源一起,起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供直观、生动、丰富的习作素材,将教师、习作、学生连接在一起,形成双向互动、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优化整个作文教学的作用。在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合理的设计和选择信息技术,采用恰当的多媒体手段,使之适时、适量、适度地在作文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是我们研究的目的。
        随着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的深入研究,老师们越来越认识到信息技术不仅是丰富的资源,而且是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尤其对一向耗时多,效果差的作文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另辟蹊径,打破了传统作文冷漠、呆板的面孔,使之变得更加活泼,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点燃学生的写作灵感,从而大大优化了作文教学,给我们的作文教学提供一个崭新的发展空间。本学期我们的课题研究主要是从丰富写作素材、拓展写作空间;指导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巧这两方面进行研究。
        一、情境造势,丰富写作素材,激发写作欲望
        德国教育家斯多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践表明:能调动情感的事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人的情感往往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产生。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技术等手段,结合作文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生动、明了的写作情境。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再现作文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情境,具有视听结合、声画并茂等特点,集各种媒体形式优势于一身,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突破时空局限和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把一切原先不能直接搬进作文课堂的情境搬入课堂供学生感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和情感,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写作的欲望。
        例如在以“夏”为主题的习作指导课上,我们先播放了关于夏天的风景,分别从“夏天的颜色”、“夏天的声音”、“夏天的味道”、“夏天的故事”等几个方面,播放了在夏季长得郁郁葱葱的大树,高洁的荷花,鸣叫的蝉,还有色彩艳丽的夏季成熟的水果,这些画面引导学生进入回忆空间,唤醒固有的情感体验,增强了对要表达主题的感受。
        另外,声音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另一种方式。我们在实验中,采取几种声音的组合,逐步引导学生听声音,通过想像,有顺序,有层次地编写故事。如在一次作文中,我们先是播放一组组的单音,如“喵喵”的猫叫,“啪啪”的鼓掌声,“哗哗”的流水声,让学生辨析。既而播放一组组声音,把三种不同的声音分为一组,播放出来,让学生听后把它们联系起来,编到一个故事中。这样,就很好地激发了想像的热情,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像,于是一朵朵鲜活生动的想像之花在习作课堂绽放。
当然,借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生活显示、实物演示、音乐渲染、图画再现、文字诠释、电影片段等。只要教师根据作文的教学目的,巧妙地加以利用,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比较观察,发现写作方法
        波利亚普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规律、性质和联系。”传统作文教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形式讲授写作方法、技巧,实则为灌输,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现在,我们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在比较思考中,得出写作规律。
        例如讲《人物的细节描写》,上课先播放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玛利亚”与7个孩子见面的片段,要求学生口述画面内容。然后,教师展示范文。引导学生比较中发现:“生动的细节描写”可以使人物更加丰满、生动。之后通过网络用大量的资料加以佐证,由此学生深刻理解了含义,在此基础上进行训练。这样借助媒体,结合画面引导学生发现,通过学生亲自比较分析得出的写作方法,学生印象当然深刻,写作中也能自觉的运用。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还可以使学生在如同实地一样的环境中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优化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展开想象或联想,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如学习了《美丽的武夷山》,要求学生进行景物描写。教师上网查找有关图片,还将校园里优美的一角拍摄下来,借助媒体展示给学生看。教师逐步加以指导:写景首先应抓住特征。如何抓特征呢?根据不同的图片,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气味等方面比较。抓住特征后,再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去观察事物,同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由实及虚,丰富内容。学生之间相互启发,思路很快被打开。本来三言两语就结束,一下子却又觉得有好多话要说,好词妙语不断涌现。教师适时叫学生加以总结,然后要学生自选材料作文。学生掌握了方法,再写时就不觉得困难了。
        三、场景再现,点燃写作情感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以往的作文课,基本是教师布置题目,明确要求后,学生默坐其位,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作文,作文不是情感的自然释放,而是娇柔造情,写起来的文章自然难以打动人。为此,我们须有意识再现最佳生活场景,提供鲜明生动的形象诱发学生活生生的思想和丰富的想象,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创设与写作内容相应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真实的生活空间里,得到深切的情感体验。
        如进行《梦幻岛之行》的写作训练时,我将最近学校组织的一次春游活动拍了下来,连同新津电视台随同学生录播的节目借助信息技术投放在大屏幕上,学生看到影片中的自己都睁大了眼睛,无比兴奋地诉说着、评价着。轻易地把学生经历的过眼云烟的事情通过计算机再现在学生眼前,勾连起过去和现在,唤起形象记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点燃了学生创作的情感,结果学生都兴趣盎然,写出了生动有趣的文字。
        在指导作文《家乡的变化》时,虽事先已布置孩子向长辈了解过去家乡的面貌和观察现在的家乡。但孩子脑中对家乡过去的样子还是模糊不清。这时,我们选一些家乡旧的和新的照片,用多媒体播放出来(选照片要有的放矢,选孩子熟知或有名地方的新旧照片)。这下,孩子心里一目了然。此时,教师恰当引导,孩子心中爱家乡,为家乡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在这种情感的指引下,孩子笔下的文章令人惊讶。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使更多的孩子参与到作文评改中来。
        以前的作文只靠老师一个人评改,然后选几篇范文在班上念念。这种方式,孩子早已厌烦。如今有了多媒体,作文的评改也变得有意思起来:教师选几篇有特色的作文(包含好的和差的作文)用多媒体呈现出来,交由大家来评改,在电脑中对每篇文章进行批注,勾画出好词,好句,好段……同学们各抒己见,都想试一试。最后,由老师来总结写这种文章的方法。然后,孩子拿到自己的作文,按照刚才的修改方法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也可同学之间交换作文修改,乐此不疲。
        总之,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于作文教学,能把图像、声音、文字等教学材料融合,实现教学网络资源的优化整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已与我们的教学密不可分,我们要很好地利用它,激活我们的作文教学,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