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慧玲
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中心小学
【摘要】金秋9月,又是一个开学季。每逢9月1号,总有一批学龄儿童背着书包跨入小学的大门。他们充满着兴奋、也充满着期待。但时过不久,不少的新生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他们还不能完全适应从幼儿园小朋友到小学生学习角色的转变。作为教育者,应该认真分析新生入学后的心理状况,重视对新生引导、调适,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小学的学习生活中去。本文从学前教育、班级活动、教学方式以及校本德育活动—“快乐成长存折评价”活动,让学生对学校环境有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愉快适应新的集体生活,形成家校和谐合作的教育合力。
【关键词】幼小衔接 引导 调适 教育合力
【正文】新学年开始,总有一批学龄儿童背着小书包跨入小学的大门,开始了小学学习生涯的第一步。认真分析新生入学后的心理状况,重视对新生进行引导、调适,是每一位任教一年级的教师应认真对待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新生不良心理反应的表现
在幼小衔接过程中,许多学龄儿童尚未能完全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主要表现为:(一)恋旧心理难以排遣。怀恋幼儿园的小朋友、老师的心情强烈,面对新环境中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感到不知所措。(二)难以很快从幼儿园小朋友向小学生角色的转变。一方面不能很快适应小学课堂教学的编排,在幼儿园,一节课的时间不长,而且多以活动、游戏的方式进行。另一方面难以适应任课教师的授课方式。(三)对新环境惧怕、排斥,不愿意上学。新入学时,有些孩子还停留在幼儿园中的玩玩闹闹,老师的呵护,爸爸妈妈的关心疼爱中。因为不适应而排斥,因为排斥而感到恐惧,害怕上学。(四)缺乏耐性,凡事依赖家长。现在的一年级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得到几代人的宠爱,因此,做事缺乏耐心,注意力容易分散,凡事依赖家长,如整理书包、穿衣着鞋等等都由家长包办代替。
二、新生学习角色的调适
(一)充分利于学前教育,让学生对学校环境有感性认识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校的一墙、一窗、一草、一木都发挥着育人功能。让小学一年级的小同学尽快熟悉校园环境,对他们的精神面貌的形成有重大意义。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后表现出来的的紧张、恐惧心理,主要是对新的学习环境不熟悉,因此产生排斥心理。为了调适这种不良的心理,学校一般都会在开学的前几天对新生进行学前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任教老师,熟悉学校环境。这一天,所有任教老师都会早早到教室,来一个初次见面,然后带小朋友到操场走走,看看升旗台,到“快乐体育天地”玩玩,认认厕所位置,到音乐室、美术室、多媒体室看看。通过走走看看,学生对新环境有所了解,有所认识,从而消除陌生感。在学前教育的这几天,任课老师也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一些日常行为习惯的要求,如:做操、集会排队的要求,上学、放学的要求,吃早餐、吃午饭要注意的事项等等。通过学前教育,学生初步熟悉了校园环境,也初步掌握了一些日常行为规范,消除了紧张、恐惧的心理,这为他们正式进入小学学习迈好了第一步。
(二)精心设计班级活动,帮助新生愉快适应新的集体生活
关注学生的思想行为、心理问题,是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第一步。而班集体是学校进行教育的基本单位,班集体建设的好坏对整个学校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对班级中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直接的关系。而活动是集体的生命,是实现集体目标的有效形式,是团结、教育学生的有利手段。开学后,班主任首要任务是创设充满童趣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这些环境的布置要贴近孩子的生活,让孩子们喜闻乐见,更要开好第一次主题班会,让新同学在班级活动中互相认识,彼此接纳,主题班会要贴近孩子的学习生活实际,让学生人人有项目,个个有角色,如讲故事、唱歌、跳舞、模仿表演等等,生动有趣、有特色的集体活动,会帮助学生尽快的融入集体生活,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而作为任课老师,在开学之初,更要走近学生,多些时间陪伴、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个性和特长。充满童趣的学习环境和生动有趣的集体活动,能减轻新生入学的心理压力,消除学生的疲劳、精神不集中害怕上学等
(三)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将游戏、表演、绘画引入课堂
幼儿园的教学任务比较轻松,一般授课时间为10—15分钟,主要以各种形式的活动为主。小学的儿童则以学习为主要活动,学习成为儿童对社会承担的义务。这样的客观存在造成了儿童入学后的不适应,上课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活动的兴趣与热情也容易转变,有些儿童出现了厌学、不愿上学等情绪。因此,任课老师要改变我讲你听的教学方式,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将游戏、表演、绘画引入课堂,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新生刚入学学拼音时间长,也比较枯燥,可采用编儿歌的方法来记忆;又如学完课文之后可以分角色进行朗读。又如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练习的时候设计送信、送小动物回家等游戏。再如教学“小括号的认识”一课,为了帮助学生牢记带小括号的计算顺序,可编成儿歌让学生记忆“小括号,左右弯;先写左弯,后右弯;算式里,有括号,先算里面要记牢。”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能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借助我校“快乐成长存折的评比”活动,形成家校和谐合作的教育合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的教育,更离不开家庭熏陶。为了改变儿童初入学的一些不良心理现象,我校结合学生的实际,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资源,开展“学生快乐存折评价”校本德育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学习、阅读和生活习惯,健康、文明、快乐地成长,做生活的小主人。
1、文明礼仪方面。我们根据孩子们的年龄与兴趣特点,以主题班队会的方式开展活动。另外,我们还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在学习实践中养成讲文明、懂礼仪的良好习惯。
2、学习习惯方面。学习习惯的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课前准备,如用品摆放、纪律要求等;课堂表现,如坐姿、读写、合作、发言、评价等;课后作业,如完成作业、复习功课等。
3、课外阅读方面。我们在校本课程中开设了读书活动课,指导阅读的方法,交流阅读的心得,分享阅读的成果。采用“指定阅读、推荐阅读、自选阅读”三结合的方式,一年级主要是指导学生诵读《三字经》选录,传承中华经典文化;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与学科教学规划年级阅读内容,编印了流溪文化特色课程之《浪花朵朵》,推荐阅读书目,提升阅读实效;开展“儿童诗写作”大赛、讲故事比赛、阅读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中提高审美情趣。
4、生活技能方面。“学生快乐存折评价”的其中一个内容是生活技能学习。我们分阶段提出具体的要求,活动内容从易到难,从简到繁,逐步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低年级的同学学会洗漱清洁、穿脱衣鞋、收拾文具等。老师在课堂中指导了生活技能的方法后,家长在家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熟练掌握本领后回校进行交流展示,评出“生活小能手”。
总之,从幼儿园到小学是孩子人生的一大转折。作为教师只有抓住有利的时机,采取适当的措施,对一年级新生进行引导、调适,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形成并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顺利地进行小学阶段的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品德与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赵月娥,庞威《我国幼小衔接现状透析》,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