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
湖南省长沙县湘郡未来实验学校
摘要: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宝库。2020年10月,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博物馆走进校园的步伐提速。博物馆与学校已牵手多时,但似乎距离之感依旧浓重。如何让博物馆的资源灵动生动起来,贴近学生成长的需要、内心的需要,特别是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要求中发挥最大效能,作者在本文中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博物馆;衔接;接轨
(一)不忘本色,学校与博物馆共作效应的有效接轨
著名画家陈丹青曾说:“我上过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就是博物馆”。学校与博物馆,看似两种截然不同的组织机构,但细细探索其二者社会功能,不难发现存在共通性,即教育、传承与传播。毫无疑问,学校是教育的主体,而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尤其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实现馆校协同,需要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找到跨时空、跨区域合作的有效模式。从校园三尺讲台,到博物馆“社会大课堂”,所有共通共融共进的形式背后,都需要明确前台资源中对相应群体的教育意义,对历史文明的传承效能,及对优秀文化的传播作用。再此次基础上,寻找两者工作效应的有效接轨平台。
(二)链接课程,让博物馆绽放新的生命
2016年,十一部委联合发布《研学旅行促进实施意见》,研学旅行这一新的模式,为馆校合作开辟的新的可能。笔者所在的湖南省长沙市拥有湖南省博物馆、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长沙市博物馆、长沙简牍博物馆、湖南湘绣博物馆、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刘少奇纪念馆等近20家国营、非国营,包含历史、艺术、文化、科技等多种类型的博物馆。在长沙市教育局先后公布的三批次共计125个中小学研学旅行基地营地名单中,以上20家博物馆均包含在内。同时,长沙市教育局将研学基地已扩容至湖南省内的博物馆资源,除长沙外,韶山毛泽东纪念馆、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平江起义纪念馆衡阳市地质博物馆、湘潭市博物馆等其他地州市的36所博物馆资源也被“录用”,这为校馆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录用”是第一步,产生效用才能站得稳、行得远。现在,学校也面临着在多样的博物馆资源中挑选与相应学龄段适宜,与研学目标匹配对象的困境。如果小学、初中、高中均在同一城市就读,是否可以避免同一博物馆去多次的情况?去多次如何实现学习效果的提升?农村学校的孩子如何能走进博物馆?多样化多类型的博物馆资源亟待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从学科教研的专业角度,或从培养目标、学科特点进行归类整合;同时,以市为基本单位,对全市中小学去往博物馆在时间上做规划排序,避免同一时段同一博物馆的过度接待,也是让学生拥有美好博物馆体验的必须考量。
对接学校,链接课程,需要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也就是博物馆要将资源“送出去”。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突如其来的病毒急速改变、侵蚀甚至瓦解各类型组织的生存形态。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NUESCO)于2020年5月发布的调查报告,全球有8.5万家,接近90%的博物馆关闭。面对此种困境,与教育系统实施“停课不停学”一般,博物馆也开始了破冰行动,主动作为,在已有数字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视频、广播、学习指导单方式,开发出了丰富精彩的线上学习资源。2020年2月8日,国家文物局组织全国各地博物馆已有数字资源,面向社会发布“家里蹲博物馆游览指南”,包含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100个精彩展览在云端呈现,形成了“博物馆网上展览”专题,目前共有423个展览,而访问量达到936783人次。
3D全景漫游让你体验身临其境的敦煌壁画;打开地图就能看到中轴线两边的建筑布局,还有自动讲解功能,充分调动人的感官的故宫博物院......新冠疫情下,信息科技中,博物馆送来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教育大礼包”,光影声电,为学科教育、德育活动带来了一大批丰富的高质的可用资源。除此之外,博物馆资源以多样、简约的形式走进校园,与校园活动、课程结合,开始普及型、通识性的教育。
博物馆以“迎进来”的形式与学校教育对接,即指让学生、教师走进博物馆内,与博物馆资源最有效最亲密的接触,向其提供丰富的学习课程。在博物馆研学课程开发中,博物馆与学校二者均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对标学校、学生需要,深化课本知识,博物馆应从“趣味性”“通识性”的角度进行概述,建立建筑设计、馆内藏品的基本清单,并为想要进行博物馆课程开发的学校提供素材;另外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少年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依托博物馆资源,引入“生活教育”、“启发教育”、“实践教育”、“审美教育”等理念,从学生感兴趣、听得懂、易接受的元素,开发专家讲授知识、展厅实物讲解、体验活动的内容型、活动性体,让博物馆的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校对接博物馆课程的开发则更应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结合学生学龄的成长需要,着眼于核心素养的培育,在博物馆资源中匹配可使用的项目进行深度开发。湖南省长沙市湘郡未来实验学校已坚持学期内成建制厦门研学旅行五年,在校自主研发的研学课程中,就有博物馆课程开发的极佳范例——物理(从发生和空间角度对比三角钢琴与立式钢琴的优缺点、钢琴的发声原理、彩色玻璃光的折射)、音乐(认识中国钢琴家、了解鼓浪屿钢琴文化、探访街头艺术家、钢琴伴奏合唱《鼓浪屿之歌》)、人文(参观文明、了解钢琴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历史(研究鼓浪屿“钢琴”之岛背后的史实),从古到今,从馆内到馆外,从学科知识到社会实践,围绕钢琴博物馆这一核心完整地构建了一个项目化的研学课程体系。
(三)赋能教师,双向成长更具可持续性
明晰教师是课程实施者,也是课程开发者的角色定位。赋能教师,确保其在馆校协同中发挥充分、积极、且可持续性的作用。《博物馆条例》中指出“博物馆应当发挥藏品优势,开展相关专业领域的理论及应用研究,提高业务水平,促进专业人才的成长”“博物馆应当为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等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湖南省博物馆官方网站的馆情介绍到,“湖南省博物馆在博物馆学研究、文物研究与鉴赏、教育推广等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传统与良好的学术氛围,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以及一系列国家文物局重点课题。”从以上文字不难得出,博物馆在相应领域的研究处于行业前列,亦是人才培养的高地。馆校协作中应当建立人才的互通机制,潜心致力于研究工作的各类型博物馆专家、教授、学者,通过学术沙龙、专家讲座、课题研究等方式,在知识的专业性、严谨性与拓展性方面,打破教书的思维壁垒,对中小学学科教师“强基”“拔高”。特别是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师在专业素养、视野情怀等培训中可发挥积极作用,从而作用于教学,提升课堂的效率与效果。
博物馆对孩子进行美育启蒙、通识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儿童、青少年的教育需要博物馆的深入参与,馆校深度合作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一种内部需求。构建优势互补,共享共建的合作模式,行政管理部门、博物馆、学校三者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陈景,董白琳.浅谈博物馆与学校合作办美术教育[C]//浙江省博物馆学会;浙江省文物局,2012.
2陈琼.学校美术教育与博物馆教育合作的教学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
3徐宁.浅议博物馆与高校的合作共建[J].博物馆研究,2016(3):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