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见真章——以群文阅读探究“边缘人物”的作用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3期   作者:童斐
[导读] 在分析文本、解读主题时,师生都习惯于将视线投在主人公的身上,对于着墨不多的“边缘人物”常三言两语带过。“边缘人物”在文学作品中除了串联情节之外,还有何作用?本文将三篇七上统编教材中的课文组成“群文”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了“边缘人物”在文学类作品中的作用。

童斐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尚志中学
【摘要】在分析文本、解读主题时,师生都习惯于将视线投在主人公的身上,对于着墨不多的“边缘人物”常三言两语带过。“边缘人物”在文学作品中除了串联情节之外,还有何作用?本文将三篇七上统编教材中的课文组成“群文”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了“边缘人物”在文学类作品中的作用。
【关键词】边缘人物;阅读策略;群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034-01

        在分析文本、解读主题时,师生都习惯于将视线投在主人公的身上,对于着墨不多的“边缘人物”常三言两语带过。王荣生教授说:“语文教学的着力点,从内容的角度来看,是学生不懂、不会、不能、知浅的地方;从方法的角度看,是交给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从知浅到知深的方法。”
        所谓“边缘”是相对于“主流”而言的,“边缘人物”除了是“局外人”外,也可指不受重视的、被忽略的人或人群。“边缘人物”在文学作品中除了串联情节之外,还有何作用?这恰恰就是学生“知浅”的一部分。
        笔者选取了七年级上统编教材中的三篇课文——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和郑振铎的《猫》,以“边缘人物”为议题,组织学生用圈点勾画法,于三篇文章中各选取一个“边缘人物”或一个“边缘群体”,圈画出与之相应的所有句子,然后使用联结法,整合、分析、比较,归纳出“边缘人物”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1.推动情节发展
        故事情节的展开离不开人物的活动,边缘人物虽不起眼,但对情节的发展却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最显眼的“边缘人物”是小伙伴这一群体:内德提出去爬悬崖的建议,得到大家的附和;作者最开始是犹豫的,但“最好的朋友”杰里的怂恿促使作者下定决心去冒险,成了整个事件的缘起。在爬悬崖的过程中,孩子们不断地嘲笑作者,是他们会抛下他离开的伏笔;而杰里虽然跟大家一起离开了悬崖,但他“看起来很担心”,后文暮色四合时他会带着莫顿的父亲来寻人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文中未正面出场的“妈妈”的一句警告:“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交代了作者对冒险犹豫不决的原因,暗示了后文作者将陷入险境。
        《猫》中类似的人物是“张妈”。第二只小猫失踪后,是张妈从周家丫头那里打听到了猫的去向;第三只小猫是被张妈从门口捡回的;而芙蓉鸟被咬死,也是张妈第一个发现的。张妈这个角色,在不动声色中,将故事情节一步步推进,没有了张妈,就没有第三只猫,也不会有“我”无法原谅自己的愧疚了。
        2.通过对比,突出人物形象
        不同的人物对待同一件事情产生的不同反应,让读者能在对比中发现人物的特质。
        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作者的“尽可能贴”“紧紧地扒住”与其他孩子的“站在靠近边缘的地方”形成对比,突现了作者的病弱胆小,内心的恐慌无助。
        在《猫》中,发现芙蓉鸟死的时候,相对于“我”愤怒地叫嚷:“一定是猫!”和妻子的断言:“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张妈的表述要客观得多:“鸟死了一只,一条腿没有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她只陈述了她看到的,哪怕她也知道猫常常对着鸟笼望,而女主人早就叫自己要小心那只猫,可她依然没有出言说,是猫咬死了鸟。


两相对比,加上“我”对猫不分青红皂白的惩戒,更突现出“我”的不理智和“暴虐”。
        而在《皇帝的新装》中,大臣和皇帝对于自己看不见布料,都认为“绝不能”或“不愿意”让人知道;而内侍却是“不敢”。内臣既不属于统治阶层,也不是贫民百姓,他们不为任何一个群体所容,所以没法在真相大白时跟百姓们一起说皇帝“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只能选择继续无视真相,跟着虚伪怯懦的统治者完成这场荒诞的游行。
        3.营造气氛,深化主旨
        在《皇帝的新装》中,“百姓”这一“边缘群体”将文章的主旨进一步深化。
        “大家也都渴望借这个机会测试一下:他们的邻人究竟有多么笨,或者有多么傻。”“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如果说皇帝的嗜衣如命、大臣的巧言令色是作者对统治阶级嘲讽,那么百姓们“都渴望”借机看邻人笑话的心态和这场游行引来全城的关注以及人们对“衣服”异口同声的赞美,则使整个社会都陷入极尽荒诞的装腔作势中。
        至此,从宫内到宫外,边缘人物在文中虽然着墨不多,却营造出整个社会欺骗成风的氛围,使得这个童话更具现实讽刺的意义。
        4.多角度表现主题
        细究“边缘人物”,有时还能让读者对文章主题有更多重的理解和解读。比如《猫》所表达的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多被视为对动物尚会终生歉疚,更何况对人?可是,当我们去关注文中的边缘人物“张妈”的时候,却有新的发现。
        张妈的出场是第二只小猫丢失时,她的一句话引出了事不关己、冷眼旁观的周家丫头和自私自利的路人,“我”的愤愤不平是作者对这两种人性的批判;而令人疑惑的是第二只小猫活泼有趣又会捉鼠,可张妈竟“不大喜欢”;而更奇怪的是不爱猫的张妈,却在冬日捡回了一只忧郁又丑陋的流浪猫,还喂食、看顾。
        直到芙蓉鸟死后,张妈遭到了迁怒,却“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张妈和猫都受了冤枉,都“不能”替自己辩护,猫是因为无法开口说话,那张妈呢?张妈是没有地位开口说话。
        至此,之前的种种疑惑才有情理可循。
        张妈不大喜欢第二只小猫,或许是因为它像个被宠坏的骄纵的大小姐,被偏爱者有恃无恐,仗着自己可爱,便肆无忌惮地任性乱跑,毫不顾虑爱它的人的感受;她会拾回不受人待见的流浪猫,该是在猫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影子,起了同病相怜之意。
        郑振铎写猫,其实也在写人,透过他对“猫”的忏悔,我们读到了知识分子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自省意识;而透过“张妈”,我们仿佛看到他对那个年代里底层劳动者的悲悯之心。
        群文阅读凭借多文本的优势,“能让学生运用到一些单篇文章教学很难练到的阅读策略,比如求同、比异、整合、判断等等”,当老师给学生一组文章,并下达非常明确的教学任务,那么文学就变得“看得见”了,“教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没有看到的东西,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入作品,达到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让学生会学着像作家一样阅读、理解,从中发现趣味,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
参考文献
[1]肖书珍.《中外文学中“边缘人”形象浅析》[J].《山花》.2013年3月
[2]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年5月
[3]蒋军晶.《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