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品德教育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3期   作者:杜江群
[导读] 众所周知“品德”是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品德”虽然是抽象词看不见摸不到,但是可以决定一个人发展前景的好坏,拥有一个良好的“品德”可以使人们快速的融入社会,促进自身的发展,相反没有一个良好的“品德”就会不断降低自己做人的底线,最后可能导致误入歧途。而学生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阶段。因此作为教师和班主任,要想培养一个人的良好“品德”,就要从小进行系统的培养,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提高自己

杜江群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昆明实验学校(天娇校区)  昆明  650000
【摘要】众所周知“品德”是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品德”虽然是抽象词看不见摸不到,但是可以决定一个人发展前景的好坏,拥有一个良好的“品德”可以使人们快速的融入社会,促进自身的发展,相反没有一个良好的“品德”就会不断降低自己做人的底线,最后可能导致误入歧途。而学生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阶段。因此作为教师和班主任,要想培养一个人的良好“品德”,就要从小进行系统的培养,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高尚“品德”。
【关键词】班主任小学语文小学生品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029-01

        引文
        近几年随着贪污腐化的事情时有发生,国家开始重用品德高尚之人作为建设国家的主要力量,对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视和提倡也是逐步加强,学校教育不仅仅体现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教育上,还体现在其他各门课程、班主任工作、学校文化环境和氛围等方方面面。因此学校和家庭都越发重视孩子高尚品德的培养,我们都逐步强化意识到一个人“品德”的培养不是速成的,而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经过系统培育出来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和班主任,我更是深刻体会到,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基础知识的进步,而且在内容上更多偏向于各种优良品德和情感的培养上,与班主任德育工作密切相连。因此班主任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以书本内容为载体,全方面促进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发展。
        一、利用语文文字训练,促进学生品德教育
        要想利用学习语文课本相关知识,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首先就要进行系统的文字训练,因为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许多语文知识是第一次进行学习的,之前并没有接触到,而语文课本的学习则需要深厚的文字功底,才能更高效率的学习,以此达到利用语文课本相关知识,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目的[1]。例如:传统的班主任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德育”素质,只给小学生讲述寓言故事,然后告知小学生,寓言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以此促进学生的“德育”素质培养,这种较为直接的培养“德育”素质的方法,虽然可以快速的让学生了解到什么是“德育”素质,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两极分化,文字功底较强的学生,会高效率的听懂班主任讲述寓言故事的大意,可以更好的促进个人“德育”素质的培养,而文字功底不是特别强的学生,在聆听班主任讲述寓言故事的时候,因为文字功底较弱,不能及时的理解寓言故事的大意,因此会导致学生跟不上班主任的授课思路,最后与文字功底强的同学相比,“德育”素质差距越来越大,相反,随着传统的授课方式逐渐被改革,教师越来越重视语文基础教学,班主任利用语文的文字训练,提高学生对于文字的积累,再进行寓言故事讲述,让学生根据自己文字积累的程度,自己理解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德育”道理,并且讲述出来,最后班主任进行修正,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不在依赖别人,利用自己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对于“德育”素质的培养。



        二、利用语文朗读过程训练,促进学生品德教育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处在一个尴尬期,因为小学时期是打好基础的重要阶段,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因为年龄相对较小,没有强大的自控能力,导致小学生在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德育”素质培养,而进行语文朗读训练,可以彻底解决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通过语文朗读训练相关内容,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发展[2]。例如:传统的班主任在进行文章教学时,会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行的去默读文章进行“德育”学习,而大多数学生在进行默读文章时,读着读着就会分神,脑袋里面想的都是与文章无关的内容,等班主任规定的默读时间结束了,自己还不知道文章讲述的是什么,然后班主任一笔带过文章的内容,开始讲述其他的知识点,导致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点越落越多,最后跟不上班级整体的学习速度,不利于学生对于“德育”素养的培养,相反班主任在进行阅读文章时,选择随机朗读课文的这种方式进行朗读,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感,随机的抽选学生进行朗读,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加强语文朗读过程训练,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促进“德育”素质的培养。
                三、利用语文课外学习训练,促进学生品德教育
        课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学习语文相关知识是无限的,因此学生不能只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还要进行语文课外学习训练,因为课本上的知识只是巩固学生的基础,是为了迎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程度所编写的,所以作为学生要想通过语文知识提高自己的“德育”素质,就不能局限于课内的学习,而是要在课外的时间进行拓展训练,以此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才能对深层的语文知识进行探索,更好的促进“德育”素质的发展。
        四、利用班主任自身的影响,促进学生品德教育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言传身教。讲述的是晚辈会根据长辈的行为举止进行模仿和学习,因为晚辈年龄普遍较小,还不具有分辨好坏的能力,所以长辈在做出一系列的行为时,要仔细斟酌,让晚辈学习好的行为举止,在学校班主任扮演的就是长辈的角色,而学生扮演的则是晚辈的角色,学生会根据模仿班主任的行为举止,逐渐的完善自己。因此作为班主任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明确身教重于言传,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发展。
        结束语
        “德育”素质是很抽象的存在,因为“德育”素质不是实质性的某一种物质,而是评价一个人的基本门槛,因此“德育”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学生的“德育”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而是要通过系统的语文知识学习,通过加深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利用语文文字训练、语文朗读过程训练、语文课外学习训练促进学生“品德”教育,通过班主任的言传身教,完善学生“德育”素质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红伟.班主任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品德教育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12期):64-64.
[2]卢丽晓.论班主任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品德教育的渗透[J].成功(教育),2013(20):240-2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