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天长民歌中的方言运用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3期   作者:茆晨晨
[导读] 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天长方言,也造就了独具特色的天长民歌。如果把天长民歌比作肉体,那天长方言就像是它的灵魂。本论文试图通过研究天长民歌中的方言运用特色,从名词、动词、虚词这三个角度,分别引用不同的天长民歌举列子,看到了天长方言对于天长民歌的独特价值。由此,唤起表演者对民歌中方言的重视,以利于更好地表达出民歌艺术的精髓。

茆晨晨    滁州学院音乐学院
【摘要】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天长方言,也造就了独具特色的天长民歌。如果把天长民歌比作肉体,那天长方言就像是它的灵魂。本论文试图通过研究天长民歌中的方言运用特色,从名词、动词、虚词这三个角度,分别引用不同的天长民歌举列子,看到了天长方言对于天长民歌的独特价值。由此,唤起表演者对民歌中方言的重视,以利于更好地表达出民歌艺术的精髓。
【关键词】天长民歌;方言词语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020-02

        天长市地处皖东,下辖于滁州市,毗邻扬州。天长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的江淮次方言区的洪巢片扬州小片,与滁州市的其他区县的方言有很大的不同。据《天长县志》记载,“明代天长属风阳府,凤阳府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家乡,朱元璋从江浙等地移来大量富室巨贾,又把死罪以下的人都送到这里屯垦,施以种种惠政,如蠲免赋役、赈救灾荒等,以致人口突增。”据《铜城镇志》记载:“大明王朝初建时的洪武年代,江淮地区久经战乱。人口大量流散,田园尽废,一片荒凉,如今山河一统天下,太平开国皇帝朱元璋鉴于这一情况,为安定民生增加国家赋税收入,锐意对该地区进行开发。因此,颁布诏令对江南膨胀的人口实行强制性的迁移政策,特别对太湖,洞庭山一带的殷商富户迫令全部迁往江淮之间的广袤山区和平原去安家落户,发展生产,促进这一区域的繁荣。”;“当时有两户人家,一户家主教陆珊,另一户家主叫伍嗣,他们在江南是世代酿酒之家,均迁居天长铜城,继续以酿酒为业。”镇上人口大多为“洪武赶散”而来,落籍铜城(天长市铜城镇)者多来自洞庭东山地区(这里的洞庭东山在吴县西南)。此外,天长民间诸多家谱记载,祖籍苏州一带占了很大比例。由此天长方言受到了吴语的影响,独特的历史渊源造就了天长方言的独特性。
        天长民歌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乐府,千百年来经历了一个由简而繁,由单一而多样的演变过程,一直传唱至今。天长民歌题材广泛,种类多样,主要有号子、小调、舞歌等。天长民歌的旋律优美,辽阔,华丽,悦耳动听,独具地域特征。天长民歌的唱词朴素生动,口语化、生活化、虚词较多,这种地域化的方言词语运用构成了天长民歌的独有地域特色。
        一、动词运用
        1.号子中的运用
        《四句鼓》为旧时“手艺人”篾匠唱的歌曲,每句七字,间奏敲着锣打着鼓,表现了学徒对师傅的尊敬。其中唱到:“老师傅吃烟我斗火,老师傅上马我接鞭。”“吃烟”意为抽烟,“斗火”意为点火,连续的方言词语动作把学徒对师傅的尊敬描绘得淋漓尽致。
        旧时青年男女表达感情比较含蓄,《五句半》从头到尾都在唱李子,从李子青唱到李子黄,再唱到李子红。“李子树上挂灯笼,大风刮得灯笼过,十回望妹九回空,我小冬子青,我想妹妹一场空。”其中“灯笼过”的意思就是“灯笼灭”,主人公借灯笼灭来表达自己等不到心爱之人的难过之情。从李子青涩到长成灯笼一样的成熟,可见主人公执着的情感。大风刮得李子掉落,就像主人公总是跟心爱的人错过,可见他们爱得细腻,爱得深沉。
        2.小调中的运用
        “搀”字意思之一即为“搀扶”,就是用手轻轻架住对方的手或胳膊。《十七八岁大姐站桥头》中有这么一句“手(啊)搀(哪个)手(呀)来进(呀)厢房,”这里的“手搀手”并不是架着手或胳膊,而是“手牵手”的意思。唱的是女主人公被爹娘打了,情哥哥要是不相信的话就手牵手去厢房里脱了衣服给他看。歌词直接而不含蓄,反映了小调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
        同样是女性为了心爱的男人付出的还有《歪歪子走》中的女主人公,不顾父母反对、不管生活困难,哪怕乞讨也要跟男人私奔。歌中这样唱到“没有住处不要紧,三根槁子搭个歪歪楼,你我二人一起候。”“候”可以理解为“住”,意为两个人一起住。
        打对子,是一种双人对唱的民歌类别,主要采取女声主唱,男声对答的方式。《打对子》中唱道:“公婆说我害懒病,小姑子望我把眼翻,哥哥,看看奴家多难言。(白)不要烦,让他们说。公公发狠将我打,婆婆拿棍把我闩,哥哥,闩得奴家气难还。(白)加紧跑让得闩。想起日子不能过,不如一死把眼关,哥哥,夫妻分离难上难。(白)要分离不能玩。”从以上三段歌词可见打对子这一种类民歌一唱一和的特殊风格。其中的害懒病指得懒病。烦指烦神、操心,不要烦即不要管。闩作为同音字代用,即追、随的意思。得闩,即不得闩,歌词中省略了“不”字,是没有,否定的意思,得闩即追不上。玩,即办、做的意思,不能玩即不能这样做。
        3.舞歌中的运用
        舞歌一般指民间歌舞中演唱的歌曲,载歌载舞中歌唱和舞蹈融为一体,生动活泼。花鼓调《说十翻道十翻》中唱道:“说十翻道十翻,太阳渐渐要下山。东庄上借宿宿不肯,西庄上借宿宿不玩。”这里的“不肯”就是不愿意的意思,“玩”即办、做。歌词大意是太阳渐渐要落山了,去东庄借宿借不到,去西装借宿也借不到。从中可见,主人公唱这首民歌的时候是多么的伤感与失落。
        4.抗日民歌中的运用
        抗日战争时期天长属于淮南抗日根据地,抗日军民在战斗生活中传唱了大量抗日民歌。铜城民歌《加紧生产》里有这么一句“响应政府号召养猪养鸡,切莫延迟小猪长大过小猪,鸡子生蛋报小鸡。”此处的“过”和“报”都是繁衍幼崽的意思,分别是大猪生小猪,母鸡孵化小鸡。在这里,方言的运用是老百姓对普通生活最纯朴的表达,简简单单的两个汉字将天长民歌口语化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名词运用
        1.号子中的运用
        天长方言里有一种称谓“脚靸子”,《吆号子》中就唱道:“小红娘月月换花鞋,脚靸子一拎上车来。”此处的“脚靸子”即指人脚上穿的木板拖鞋。
        2.小调中的运用
        高邮,江左名区、广陵首邑,为帝尧故里、尧文化发祥地,江淮文明、邮文化重要区域。有一首民歌是这样唱的“高邮哎上面哎西哎北乡哎……”唱的就是天长市铜城镇龙岗乡,这首民歌叫做《高邮西北乡》。歌中唱道:“书信哎摆在哎莲是莲个莲桌上哎得儿喂。


”其中的“莲桌”就是长方形的桌子。改革开放之前,普通家庭的家具简单,通常卧室里只有三大样:床、莲桌、樟木箱。床是卧室的必需品,樟木箱一般用来放置贵重的物品,如攒下的积蓄、衣物、书信、有纪念意义的照片等。莲桌就放在二者中间最显眼的地方,日常随手用到的物品都会整齐地摆放在桌面上。由此便不难理解其中的唱词“龙岭岗哎小老板得了相思病哎。睡在哎牙床上想是想着二姑娘哎得儿喂。”
        在中国古代,定亲是男女双方确定婚姻关系、仅次于正式结婚的社会性的重要礼仪。定亲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却常有用信物来定情的做法,《小小靸鞋满帮花》中便唱到了女子给情郎哥哥送了一双亲手做的“靸鞋”,“小小那个靸鞋满帮花,做一双靸鞋送冤家。”“靸鞋”在天长方言中意为拖鞋。关于靸鞋,唐代赵璘的《因话录•徵》记载:“院长每上堂了各报,诸御史皆立於南廊,便服靸鞋以俟院长。”五代马缟的《中华古今注•靸鞋》记载:“盖古之履也,秦始皇常靸望僊鞋,衣藂云短褐,以对隐逸、求神僊。至梁天监年中,武帝解脱靸鞋,以丝为之,今天子所履也。”同样是拖鞋的意思。
        3.秧歌中的运用
        《听我唱个小懒郎》里唱道:“田里(的)生活他不做(哎),天天睡到半中上。”“半中上”在普通话里读作“bànzhōngshàng”,天长话中zh、ch、sh用z、c、s来代替,因此天长话读作“bó-enzōngsang”,即为晌午的意思。
        三、虚词运用
        天长民歌中,很多歌词并没有实际含义,如大量运用的虚词、衬词,有些歌曲甚至完全没有运用实义词,只采用吆喝、哼唱的形式,通过旋律、节奏、强弱以及饱满的情感将作品演绎出来。正如苏蔓、苏士干在《谈安徽天长民歌<望郎归>中衬词“咯噔呔》中指出的:“民歌中衬词的产生不是由谁生硬地加上去的,它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由于劳动方式的不同、民族习惯的差异等多种因素,随着时间的推演,在人们无数次传唱中演变而来。”虚词的运用虽然没有实际意义,实则恰当地烘托出各场景中的气氛,彰显其独特的魅力。
        1.号子中的运用
        虚词在民歌中具有很强的表现特性,能够加强音乐的生活化、地方化,突出音乐的民族风格。例如《抢八句》最后以重复三遍“哦~呔~咯登登~呔”结尾。“咯登登”原是锣鼓伴奏的声音,随着劳动膨胀的热烈情绪,索性锣鼓伴奏也被随之唱了出来。在特定的劳动环境中,天长当地口语“呔”,作为语气衬词出现。随着时间的推演,从单纯的锣鼓伴奏“咯登登”进行气氛渲染,到“咯登登~呔”寄予歌曲浓烈的生活气息,加强了歌曲与生活的联系,突出了歌曲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使歌的表现更为生动、亲切。
        2.小调中的运用
        虚词在民歌中,除了有烘托作用外,还具有地域特色,即合本地方言表达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在许多民歌的表达中,只有运用方言,才能唱出歌曲的韵味。就拿《打驴蒿》里“我的小妹哉”、“我的干哥哉”,这个“哉”字来说,从语意上讲本已很完整,可加上衬词,不但使语调更加圆润,而且使语音增添了江淮次方言区的特有色彩(例方言口语:妹妹-妹哉,嫂子-嫂哉,婶子-婶哉),使熟悉当地语言的人听起来感到亲切。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记载:“无解而唯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正是这个虚衬,赋予了民歌更为纯正的地方特色。
        《打对子》(小花鼓调)“姐在(哎)房中(哎)苦(几)叽叽(吔),一把(几)抓住(儿)有情人的衣(儿)哥(盖),坐将(的个)下来(呀)有话对你哎依歪子提(呀),嗯哟嗯哟嗯哟坐将(的个)下来呀有话对你哎依歪子提呀”加了衬词之后的歌词由于句幅增长,结构得到扩充。对正词的补充,烘托了歌声旋律,丰富了音乐形象,歌曲的表现力也随之增强。
        3.社会生产民歌中的运用
        虚词的独特魅力不仅仅体现在歌曲情感的表达、旋律结构的完善、生活气息的增强、音乐形象的丰富、民族风和地方特色的显示,有些情况下衬词和衬腔可以使民歌中的正词得到夸张和强调,用在句尾加强收束,使情绪更为坚实有力。《乡选小调》中四段歌词都用“嗯吆”结尾,“选举那个就是人民做皇上‘嗯吆’;坏蛋那个分子登在白榜上‘嗯吆’;有钱那个优势才能把话讲‘嗯吆’;人民那个拥护人民好乡长‘嗯吆’。”朴实无华的歌词源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其衬词虽然不是最基本的表现要素,但是恰恰最能呼应人民群众铿锵有力的表达。
        方言是家乡的根,民歌是家乡的精气神儿。本文仅试从动词、名词、虚词这三个角度概括了天长方言对天长民歌的独特价值。从审美价值方面来说,方言让民歌更有地方色彩,更加耐人寻味。从文化价值方面来说,方言使得民歌研究有了更多的切入点,研究人员有了更大的探索空间。方言本是当地人民进行交流的载体,民歌中融入了独具本地特色的方言,才能显示出最纯正的地方风格。
参考文献
[1]天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天长县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51.
[2]铜城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铜城镇志[M].编纂者不详,编纂年份不详.
[3]滁县地区行署文化局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滁县地区分卷[M].出版者不详,约1991:148.
[4]同上。
[5]《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4:441.
[6]滁县地区行署文化局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滁县地区分卷[M].出版者不详,约1991:157.
[7]滁县地区行署文化局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滁县地区分卷[M].出版者不详,约1991:162.
[8]《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4:689.
[9]滁县地区行署文化局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滁县地区分卷[M].出版者不详,约1991:164.
[10]滁县地区行署文化局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滁县地区分卷[M].出版者不详,约1991:152.
[11]滁县地区行署文化局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滁县地区分卷[M].出版者不详,约1991:157.
[12]滁县地区行署文化局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滁县地区分卷[M].出版者不详,约1991:159.
[13]《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4:320.
[14]苏蔓,苏士干.谈安徽天长民歌《望郎归》中衬词“咯噔呔”[J].通俗歌曲,2016(8):91.
作者简介
茆晨晨,安徽滁州天长人,滁州学院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2017级本科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