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之中的素质教育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3期   作者:李红霞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与深入,对于素质教育的也越来越重视。在初中语文教学之中渗透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目的。

李红霞    乌鲁木齐市第108中学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与深入,对于素质教育的也越来越重视。在初中语文教学之中渗透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素质教育;开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006-01

        一、教师用自身魅力感染学生
        新课标中提到"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素养"。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在教学中的作用往往被教师所忽视。而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情况:喜欢哪位老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他(她)所教的那门课,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给他们留下的印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这样说过:"我们做事要感到有乐趣,如果不是精神愉快,而是愁眉苦脸地在那儿教,愁眉苦脸地在那儿学,效果决不会好。"确实这样,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一手好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抹快乐的微笑、一种儒雅的风度都能够深深地吸引已经有自己审美观念的中学生,潜移默化中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崇拜感,既崇拜就会努力去学、去模仿,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产生了。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听!课堂中轰轰嚷嚷、叽叽喳喳,你以为是课堂纪律乱成一团吗?你以为是课堂中没有老师上课吗?不,那是同学们在一组一组地进行小组讨论,他们激烈地进行着辩论,互相交流自己的经验和意见,老师在教室中来回走着,停到某个小组跟前,不时地跟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指导。这么和谐宽松的语文课堂缩影,不正是体现高效课堂中的和谐课堂氛围吗?课堂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主导和主体这两个群体只有相互尊重和理解、相互体谅,实现感情的相互传递,引起感情的共鸣,才能使课堂氛围得到升华。在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时,教师要放手大胆去做,给学生这个主体宽松的探索环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探索者、发现者、创作者,学生一旦出错了,切记不能马上给予否定,要让学生再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和其他学生共同改正。让学生有"安全感",让学生无后顾之忧的思考问题、探讨问题,积极参与合作讨论,从而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已独特的思维方式、性格特点和感受理解能力,如果教师一味地进行灌输、加压,使他们被动地接受,他们就会产生畏难心理和厌学情绪,那就根本谈不上培养兴趣,发展能力。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体制根深蒂固加之受教师素质、教学环境和学生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数学成绩很难提高甚至出现下滑,这些问题已不容忽视。如在教学中首先注意不生硬灌输,也不让学生死啃书本,而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年龄特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营造和谐的学习情景和氛围,使其在愉悦的情景中掌握知识,学会方法,从而能够举一反三,实现培养学生兴趣和自学能力的目的。


其次是充分估计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设置不同类型的训练题目,使他们都能通过训练得到提高从而获得成就感,增加其克服更多学习困难的信心。
        四、实践之中的素质教育
        著名教育学家刘正国先生指出:“教师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而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透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和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味,使之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它可以和课堂教学适当配合,但不必处处配合。语文学习如果离开了语言的活动和交往,离开了生活的运用和实践,便难以形成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难以养成良好的语文行为习惯,难以使语文知识内化为真正的语文能力。语文素质教育务必“少时高效、轻负高质”为教学效果的标准,高度突出实践的教学环节。
        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汉语言文字的象形性、表意性、灵活性和汉语文的情感性、艺术性、审美性,决定了它具有广阔的联想、想像、幻想的空间。它“富有弹性、富于韵律、联想丰富、组合自由、气韵生动”。如一个“水”字,可以将其放在沙漠里,夜晚间、战场上去体味;一个“无边无垠”的词,可以导引你去大海中扬帆,去草原上驰骋,去宇宙中探秘;如此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文章的解读,都是由汉语文富有弹性、富于联想、灵活、自由、生动的独特特点决定的,才使得人在学习汉语文时,总会自然而然地把特定的语文信息与原有大脑的信息产生有机的组合、扩展和再生,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难以数计的信息,这就是汉语文的魅力,汉语文创造的魅力。
        六、重视责任意识的培养
        现代的青少年大都拥有自己的主见和个性,像圆规一样以自我为中心,这就使得他们往往迷失自我,不知道什么才是更重要的事。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显得格外重要。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团队精神、责任观念,让他们少一些偏执、少一些自我,因为良好的道德修养是通往成功的必需品。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了解这些责任意识并非泛泛而谈,而是一个成功的人所必备的品质,因此,应该把这种责任意识落实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处细小的行为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总之,语文学科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同时素质教育的实施又激活了语文学科的教育形式,两者相辅相成。同时,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在对学生情感态度、审美能力、道德观念的培养上有着有利的条件。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全方位地渗透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皇甫茉莉.初中语文素质教育与创新教学[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16).
[2]沈小勤.素质教育视角下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策略的实施[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