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级管理中转化问题学生的几点新做法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3期   作者:范晓敏
[导读] 在中学的班级管理中,问题学生的存在向来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通常来说,问题生的学习成绩较差,在品德和学习态度、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他们的存在既不利于班级的均衡发展,同样也会对教学效率的提升造成消极影响。在新时期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越来越倾向于从德育手段入手去转化问题生,帮助他们的学习重回正轨,体验积极、阳光的校园生活。

范晓敏   四川省宜宾市二中
【摘要】在中学的班级管理中,问题学生的存在向来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通常来说,问题生的学习成绩较差,在品德和学习态度、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他们的存在既不利于班级的均衡发展,同样也会对教学效率的提升造成消极影响。在新时期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越来越倾向于从德育手段入手去转化问题生,帮助他们的学习重回正轨,体验积极、阳光的校园生活。
【关键词】班级管理;问题生;转化;德育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003-02

        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和学习水平都不一样,成为问题生的原因也不尽相同。而许多教师受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既不考虑问题生的形成特点,也不衡量现实情况,仍旧使用千篇一律的老方法来进行问题生的转化工作,收获的效果自然不好。如何摒弃旧的教育观念,实现德育手段的改革和创新,以此做好问题生的转化工作,已经逐渐成为众多教师深思的问题。下面本文就结合实例,谈谈班级管理中转化问题生的几点新做法。
        一、观察德育契机,寻找恰当切入点,用爱温暖问题生心灵
        纵观当前初中阶段的班级管理,许多教师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那就是缺乏对德育契机的观察和把握。要么利用班会时间进行“满堂灌”式的德育渗透,将问题生的问题一笔带过,要么就是用传统的谈话教育法,在课余时间和问题生匆匆展开交流,尔后再掐着时间让学生回到课堂中。如此一来,师生双方的沟通难以深入,教师对问题生的形成原因、个人特点以及学习状况无从了解,想要帮助他们重回正轨更是无从谈起。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则要重视起对德育契机的观察,可以先试着从生活和学习方面对问题生进行了解,寻找恰当的切入点,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德育渗透,用关怀来打动问题生,用爱来感化他们的心灵,从而为问题生的转化工作提供良好铺垫。
        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因为学生陆续进入青春期,叛逆心理开始萌发,其中有一个男生表现的尤为明显:上课频频迟到,作业永远晚交或不交,有时在测试中还会交白卷。即使任课教师找他谈话后,也依然我行我素,一时间连班内同学都对他“敬而远之”。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发现他只和邻座还有前后座的几个男生比较要好,于是找来这几个学生,先私下了解了情况,得知他前一阵子曾经和家人起过冲突。在几个学生的建议下,我匿名添加了他的QQ账号,从空间中尝试着触摸他的思想动态,这才逐渐获悉他性格变化的真正原因。
        原来,这名男生的家人都忙于工作,无论是对他的日常生活还是学习都缺乏关注。而就在前几天,家长看到他往游戏里充值零花钱的扣款记录,便指责他“不学好”“走歪门邪道”,彻底点燃了他的叛逆情绪。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我先和学生家长进行了沟通,建议他们多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然后找到这名学生,肯定了他对于爱好的付出,鼓励他放下成见,不要将怠学当成反抗家长的一种手段。该生的态度有所缓和,从此再也没出现过迟到和交白卷的现象。
                二、保持耐心,细心剖析,发现并鼓励问题生的“闪光点”
        在问题生的转化过程中,耐心与细心向来是教师必备的两项品质。一方面,如果不保持足够的耐心,德育工作屡屡半途而废,捕捉到了好的德育契机却不去践行,只会让问题生的现象愈演愈烈。另一方面,空有耐心而没有细心,教师的管理工作也就失去了重心和方向,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因此,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应当保持耐心,不但要仔细剖析问题生的形成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还要细心观察,挖掘属于问题生的闪光点,然后给予充分肯定,鼓励他们重新回归班级秩序,建立起对学习的信心。
        以我所在的班级为例,曾经有作业雷同,考试纸条乱飞的情况发生,给班里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后经查实是同一名学生所为。根据同学反映,这名学生平常学习处于中下游,作业基本靠照抄其他同学来应付,考试还曾经打过“小抄”。我认真的了解了相关情况后,发现该生有美术绘画的业余爱好,每周六都会去上美术的辅导班,于是将班里的板报绘制工作交给他来办。一开始他感觉到非常不好意思,在我的鼓励下开始逐渐试着搜集素材,设计图样,把板报的绘制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很快收获了同学的一致好评。


我也慢慢摸出了他的症结所在:原来,这名学生因为美术天赋较强,从小就受到很多专业教师和亲戚朋友的夸赞,因此志向成为一名画家,为此花了很多功夫在绘画上,以至于无心暇顾学习,作业就草草照搬其他同学的了事。考虑到以上情况,我搜集了不少知名美术大学的录取资料,向他说明文化课学习的重要性,提示他不要因为专业而荒废学习,同时肯定了他的才华和天赋。经过一番鼓励,该生信心满满的投入到日常学习中,励志要报考当地的重点美术大学,学习的动机较之以前更强烈了。
        三、不落俗套,耐心引导,帮助问题生学习重回正轨
        近年来,很多中学的班级管理工作都在强调“用情感管理,用爱心育人”,号召教师以更温柔缓和的德育手段来对待问题生。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教师的认识,让他们觉得转化问题生主要靠打感情牌,以致于在班级内频繁的宣传心灵鸡汤,搬出各种名言警句为问题生来打气,希望能打动问题生,呼吁他们回归班集体。事实上这样的行为不仅收效甚微,还容易招致问题生的反感,使他们的叛逆心理更加严重。要想真正改变这种情况,还需要教师摆脱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真正放下架子和问题生做朋友,和他们交流生活和学习的动态,说说自己的心里话,以此来拉近与问题生的心理距离,让他们真实的产生被关切的感觉,这样收获的教化效果要比心灵鸡汤和名言警句之类好得多。
        在教师对待问题生的态度上,应该做到既不过于急躁,也不过于热情。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倘若态度过于急躁,则教师对待问题生难免失去耐心,将其放任自流;倘若过于热情,则又容易过分介入到问题生的生活当中,对师生双方的生活带来困扰,同样也不利于教师形象的塑造。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设立自己的教育底线,对问题生做到适度引导,将帮助他们的学习重回正轨作为目标,同时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尊严,将他们一视同仁的看待,做到班级管理工作中没有歧视、没有偏见。
        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教师在问题生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觉得问题生等于“后进生”,等于“学困生”,从而将两者相提并论,混为一谈。事实上“学困生”指的是对学习缺乏兴趣,没有掌握一定学习方法导致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而问题生的成因则要更复杂,影响也比“学困生”更大。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应当做到分门别类,有针对性的对二者制定转化措施,利用不同的德育手段和教育手段来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发展自我。
        四、家校合作,群策群力,为问题生营造和谐学习氛围
        家校合作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提倡学校和学生家长加强交流与合作,以此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这种形式同样可以应用于问题生的转化工作。一方面,问题生的形成通常与家庭教育脱不开干系,他们之中的大部分都存在与家人沟通不畅、缺乏关怀与理解甚至是隔阂较深的情况,以此为背景展开家校合作活动,有利于帮助问题生打开心结,重建和谐家庭关系。另一方面,家校合作活动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他们尽快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做出反思,以学习为手段更好的完善自己,从而推动他们的转化与进步。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作为班级的任课教师,曾经在办公室内目睹了一场哭笑不得的闹剧:班内的一名女生突然大步走进办公室,对班主任说:“老师我要退学,你给我办理退学手续。”一时间把大家都弄懵了。经过调查和了解,这名女生的家境比较富裕,但家长都在外工作,无心照顾孩子,平时交流感情的方式就是微信转账和邮寄各种高档电子产品。这次她向家长索要一台新款iPhone未果,于是想着以退学相威胁,通过教师来联系家长,“逼”他们就范。我们自然迅速联系了学生的家长,但不是要求他满足学生的愿望,而是细心和他沟通了人生观和价值观,强调不要以金钱作为与孩子交流感情的筹码,避免家庭教育过于骄纵和溺爱。对于学生方面,我们则是向她普及了艰苦奋斗的重要性,一则在上学期间不宜攀比虚荣,二则不能为了新款的电子产品而拿自己的学业开玩笑。经过两方调解,家长和学生的态度都有所退步,学生选择了不要手机,家长也答应多和孩子进行日常交流,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
        总的来说,在班级管理中实现问题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工作。教师在转化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仔细剖析问题生的形成原因,对其进行耐心的引导与感化,将他们重新带回正常的班级秩序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沐浴在教育公平的阳光下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赵晓文.浅谈班级管理之后进生转化[J].中学课程辅导,2018(09).
[2]余传文.抓班级管理促后进生转化[J].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6).
[3]王秀玲.让“问题生”少生问题——谈“问题生”的转化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