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引”教学模式在道德与法治新授课中的建构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6月第18期   作者:郭庆
[导读] “四引”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课堂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打造课堂教学高效性
        郭庆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运河中学311103
        摘要:“四引”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课堂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打造课堂教学高效性,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授课中进行实验与应用,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形成思考与探究意识,不再一味依赖于教师。基于此,本文便以“四引”教学模式为研究核心,在明确其内涵、基本环节的基础上,阐述了“四引”教学模式应用与建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教授自学方法、合理设置环节、课中课后反思等教学建议。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四引”;新授课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和社会也在对各学科人才进行重新定义。一名合格的人才,不仅要拥有扎实的知识储备,还要有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养,这便对教育模式与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基础教育背景下,学校教师不但需要教会学生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更需要注重知识应用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的培育;这便需要教师将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在帮助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尊重其对知识细节的个性化理解,加强对学生学习方向的引导。“四引”教学模式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践曾经取得过良好成效,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将合作与探究意识深埋于学生的心中,还促进了师生良好互动关系的建立。因而,本文便以“四引”教学模式为研究核心,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一谈该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建构。
        一、何为“四引”教学模式
        “四引”即教学实施过程的四个引导环节——“引学”、“引探”、“引练”、“引展”。其中“引”是指教师的角色定位,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而并非作为教学的中心。“学”、“探”、“练”、“展”等四个环节既是指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又意味着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时,需要遵循以上四个环节的顺序,在完成新知识接受后就教学重难点和关键细节进行探究,剖析知识背后的思想见解和文化内涵,在完成对知识的深层解读和掌握后,进行知识应用训练,在获得知识的巩固的前提下,继而可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需要进行拓展。综上所述,“四引”教学模式便可概括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依据自身能力和小组互助形式,按照自学新知、深入探究、巩固练习、资源与思维拓展的顺序获取知识,提升综合学习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四引”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四引”教学模式中的四个主要环节,“引学”、“引探”、“引练”、“引展”。每个环节又细化为两个步骤,包括导入与自学、展示与探究、检测与反馈、回归与拓展。从教师的角度细细分解每个环节中的应用完成的任务,才能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中做到游刃有余。
        (一)引学——导入与自学
        本环节主要为教师导入新课,学生自主完成新知接受的阶段。在本环节内,教师首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取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兴趣的方式导入新课,以便学生能够对新知识产生兴味,进而进入到学习情境之中。其次,教师便需要梳理出本节课关键知识点,围绕其设置自学问题,继而针对自学的内容、方法和时间做出要求与指导,要求学生在通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梳理出相关知识内容,并独立解决自学问题;期间不得与其他学生交流,尽量提高自学效率。在学生阅读、接受、分析教材新知并解决问题时,教师进行课堂巡视,保证学生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但同时应避免做过多指导。如在学习《创新驱动发展》一课时,教师便可在新课导入部分基于“创新性科技手段、创新性物品”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引入本课主题,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创新性元素、创新手段、科技创新产品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在学生对“创新”二字形成了一定认识和感知后,教师可围绕本课关键知识“应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引导学生们在阅读课本的基础上,整理与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强国”相关的理论知识阐述,在自主梳理的过程中熟知课程整体内容,记录疑难问题。
        (二)引探——展示与探究
        本环节主要学生自学结束,初步掌握重点知识后,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活动的阶段。在教师提示自学时间结束后,学生可与同桌之间彼此分享所梳理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框架、对自学问题的解答、学习心得体会与存在质疑的问题等,明确彼此学习薄弱环节的共同之处。如在学习《追求民主价值》一课时,教师可基于教材中“新型的民主”一部分内容,在学生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流程、影响等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为何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问题都是人民关心的问题”,在探究中明确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工作性质和职责等。在引导探究过程中,教师便可给予学生一定时间在小组内进行学习心得、问题思路和解答成果的展示分享,共同探究两人及两人以上均存在质疑的问题,相互交流想法。在小组讨论基本结束后,教师可要求每位小组派出一名代表,一方面对“新型的民主”知识进行个性化概括,阐述自身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作属性和职能的理解;此时,教师需根据各小组间的展示情况,记录共性问题。此后,教师需基于共性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师生共探,助力思考,攻克难关。
        (三)引练——检测与反馈
        本环节是在师生共同攻克存疑知识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巩固训练的阶段。此时,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本节课内容,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训练,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若遇到不会的题目,可尝试勾画出其中与本课知识有关的关键词。小组讨论完毕后,教师进行查漏补缺,针对共性难题进行讲解探究,学生可在此时进行反馈。例如,在学习《维护祖国统一》一课时,教师可为学生出示相关论述性习题:“你对国家安全有何认识?”“作为中学生,为反对祖国分裂,应当如何做?”等,检验学生对“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的认识;进而再依据学生反馈给予相应地知识性补充和思想教育。
        (三)引展——回归与拓展
        本环节是在巩固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后,教师引导学生系统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并针对其学习水平和发展需求,在某一方便进行知识内容拓展延伸的阶段。在本环节中,学生首先需要独立进行知识框架的梳理,对重难点知识和自己曾经出现错误的部分进行重点标准,完成框架梳理后,在小组内部互相交流,彼此补充知识疏漏。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整理的框架进行点评和完善,并揭示知识规律。最后,教师可联系生活和学生兴趣点,拓展一些符合其认知水平的、与本节课主题相关的内容,开阔学生眼界。
        三、“四引”教学模式应用与建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四引”教学模式是以生本理念奠基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重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思维,课堂进程的顺利推进本应依赖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只在其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然而,在如今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虽然教师开始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空间,组织小组探究活动,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一方面,部分学生未能积极利用独立思考、接受新知时间,沿着教师提供的问题加快学习步伐,反而常常走思,并未串联知识脉络,在小组讨论时直接照搬照抄他人答案。另一方面,在小组合作讨论使,很多学生不愿意交流探究,甚至借助探究时间和氛围趁机聊与学习无关的话题,浪费了分析解读知识、碰撞思维火花的机会。
        (二)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
        就笔者的观察和调查而言,在“四引”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中,“引学”环节时间一般为10-12分钟,“引探”时间一般分配为15分钟左右,“引练”时间一般为10分钟左右,“引展”时间大约控制在5分钟。“引学”环节内,教师常常需要应用3-4分钟的时间调动学生注意力、完成课前导入并为学生布置自学问题,因此留给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的时间较少。除此之外,就笔者的经验而言,生生互动、小组内讨论、小组间展示与分享所占比重较多,教师常常需要挤占习题训练时间对探究内容进行总结收尾。这便意味着教师的时间规划与教学实施过程尚存在不匹配之处,需要教师重新斟酌教学时间的分。
        (三)教师欠缺课后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授课经验和教学反思的相辅相成,才能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由此可见,教学反思是促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教学的有力保障。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却经常忽略了这一环节,在授课结束之后,便立即投入到下一堂课的准备之中,或是为学生安排检测,并未主动对自身引导方式的运用、学生的生成性问题该怎样回答、如何更好地规范小组讨论秩序、教学时间的分配是否合理等问题进行反思。如此不断地重复进行盲目教学,容易导致其教学手段的局限和教学成效的停滞不前。
        四、“四引”教学模式的建构策略
        (一)教授自学方法,注重学生参与
        “四引”教学模式的理念便是“以学生为本”,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积极性是不容忽视的。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方法, 促使其自主思考和理解知识,方能印象深刻。因而,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根据本节课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水平,划分出明确的自学范围,要求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点拨,如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材料时自行设问,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再如可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中选用不同记号将关键知识点和自身存疑的内容分别勾画出来,以便在分享与展示环节分门别类地进行梳理和表述;还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教材上的一些真实案例,将其中反映出知识点罗列在旁。在这种自学方法的指引下,学生往往能够在自学过程中产生一些心得体会,之后便可要求其基于自身理解参与小组讨论。
        例如,在学习《夯实法治基石》一节时,教师便首先给予学生3-5分钟时间对教材文本及图片等进行阅读,在阅读中,学生可自主设问,如“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法治道路的特点是什么?”“若我们坚持走法治道路,我国的未来将会呈现出一幅怎样的图景?”将这些问题记录下来,尝试自主解决或向教师、同伴提问。其次,教师需要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材料时将“法治的内涵”、“法治的意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为”等知识重点勾画出来,若其中涉及到学生无法自主理解的内容,可用其他记号进行提示。最后,在学生完成自学和阅读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1分钟左右时间最后整理自身学习思路、积累的知识点和存在的问题,促使其积极参与讨论与分享,明确表达自身对重点知识的认识和疑惑等。
        (二)合理设置环节,引导小组探究
         “四引”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为“引学”、“引探”、“引练”和“引展”,四个环节分别承担着不同任务,缺一不可,但教师却能够通过不同环节时间的合理调整,达成预期教学效果。如前文所述,“引探”环节内,生生互动、小组内讨论、小组间展示与分享时间所占比重较多,因此,教师可适当延长这一环节的时间,在小组讨论之前对探究内容、流程、时间等进行明确界定。其次,未达到“人人皆可展示,人人有话说”目标,教师可要求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与本组“学困生”进行结对,注重“学困生”的意见表述。最后,这个小组可以汇总出大部分成员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智慧集结,争取形成初步思路或猜想。在此过程中,教师也需深入到不同小组之中聆听他们的讨论过程,对于讨论出现瓶颈的小组,适时予以启迪;对于形成一定成果的小组,教师可针对其讨论问题进行追问,推动其思考继续深入。
        (三)课中课后反思,明确优势不足
        “四引”教学模式目标的实现,不仅要求教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即表现为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现象有良好的反思能力。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反思不仅仅集中于课后时间对整个教学进程的复盘,在课堂环节中便需要根据教学策略实施情况和学生们的反馈上随时进行反思。就课中反思而言,教师主要应当审视自身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和对学生提出的、在计划外问题的应答能力;同时根据学生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就课后反思而言,教师要及时反思教学实施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课堂教学是否达到了目标、学生是否获得了发展、学生的建议和见解是否有可取之处等方面,总结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能力。
        例如,在学习《共筑生命家园》一课时,在“引练”环节,教师给出了一段的关于海南省万宁市日月湾综合旅游度假区人工岛项目在政府的敦促下停止非法填海行为的材料,要求学生回答“如何看待停止非法填海这一行为?”在学生代表表示自身答案的同时,教师便需要根据学生反馈反思自学与探究环节的教学工作是否到位。若学生给出的答案与参考答案相去甚远,便需要教师在练习后继续带领学生回顾重点知识,弥补知识薄弱环节。此外,在本节课教学结束之后,教师需要从整体教学内容、引导的实施、学生自学、探究成果及课堂表现、教学目标的达成等多方面进行反思,明确自身优势和不足,为之后的教学积累经验。
         
        综上所述,“四引”教学模式下,教师充分把课堂主导权交给学生,在教师“引学”、“引探”“引练”、“引展”的指引下,学生以小组探究的形式自主对学习内容展开探究,获取真知,完全符合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要求和理念。将“四引”教学模式广泛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水平的提升和的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曹子阳. “四引”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9.
        [2]季爱云. 道德与法治问学课堂深度学习模式实践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9.
        [3]严卫林.《道德与法治》主题情境教学的“四条主线”[J].教学与管理,2018(16):62-64.
        [4]尹红玉.构建“两化”课堂提高中职法治教育课教学的实效性[J].职业,2017(07):93-94.
        [5]赵宝鹏.中学德育生态课堂的构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21):39-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